减少玉蜀黍中的真菌毒素污染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448616 阅读:2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申请涉及减少采收前和/或采收后和/或贮存期间玉蜀黍或玉米植物和/或来源于玉蜀黍或玉米的植物材料中的真菌毒素污染的方法,所述玉蜀黍和玉米特别地为经过遗传改造的玉蜀黍或玉米,所述方法使用一种杀真菌活性化合物或两种或更多种杀真菌活性化合物的结合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申请涉及通过使用一种杀真菌活性化合物或两种或更多种杀真菌活性化合物 的结合物来减少采收前和/或采收后和/或贮存期间玉蜀黍或玉米植物和/或来源于玉蜀 黍或玉米的植物材料中的真菌毒素污染的方法,所述玉蜀黍和玉米特别地为经过遗传改造 的玉蜀黍或玉米。在下文中,玉蜀黍和玉米的含义相同。许多真菌都对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农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而且,由真菌毒素引 起的作物污染对于全世界的农业来说都是一个主要问题。真菌毒素例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伏马毒素、腐马素毒素和单端孢霉烯族毒 素,是有毒的真菌代谢产物,在农业产品中经常存在,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可导致人类和脊椎 动物的健康问题。它们例如由不同的镰孢属(Fusarium)和曲霉属(Aspergillus)的菌种产生。黄曲霉毒素为曲霉属菌种产生的毒素,所述曲霉属菌种在一些作物上生长,特别 是在作物采收前和采收后以及贮存期间玉蜀黍或玉米上生长。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合成从 乙酸酯和丙二酸酯开始,包括复杂的多聚乙酰途径。其中一种重要的中间体为柄曲毒素和 0-甲基柄曲毒素,它们是黄曲霉毒素的直接前体。产生黄曲霉毒素的重要菌种为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Aspergillus parasiticus) ^Χ^Μ Μ^^Α^Μ (Aspergillus nomius)^Aspergillus bombycis>Aspergilluspseudotamarii>AspergiIlus ochraceoroseus、Aspergillus rambelli、Emericel la astellata、Emericella venezuelensis、平脐螺孢属禾中(Bipolarisspp.)、毛壳菌属禾中(Chaetomium spp·)、法氏壳 菌属种(Farrowia spp.)以及单链孢属种(Monocillium spp.),特别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 (PlantBreeding(1999), 118, pp 1-16) 0还已知另外一些曲霉属菌种。黄曲霉毒素类包括 20种以上的不同毒素,特别是黄曲霉毒素Bi、B2、Gl和G2,环匹阿尼酸(CPA)。赭曲霉毒素为一些曲霉属和青霉属(Penicilium)菌种产生的真菌毒素,所述菌 种例如赭曲霉(A. ochraceus)、炭黑曲霉(A. carbonarius)或鲜绿青霉(P. viridicatum)。 赭曲霉毒素的实例为赭曲霉毒素A、B和C。赭曲霉毒素A是这一类毒素中最常见和最相关 的真菌毒素。伏马毒素是由镰孢属菌种产生的毒素,所述镰孢属菌种在一些作物上生长, 主要为采收前和采收后以及贮存期间的玉米上。导致玉米的粒、穗和茎发生镰孢属 病变的病原体有轮枝镰刀菌(Fusariumvertici 11 ioides)、亚粘团镰孢霉胶孢镰刀菌 (F. subglutinans)、串珠镰刀菌(F. moniliforme)和再育镰刀菌(F. proliferatum)。这些 菌种产生的主要的真菌毒素为伏马毒素,已经分离了多于十种的化学形式。伏马毒素的实 例为FBI、FB2和FB3。除了上述毒素之外,玉米的镰孢属菌种还能够产生的真菌毒素还有 串珠镰刀菌素(moniliformin)和白僵菌素(beauvericin)。特别地,轮枝镰刀菌据称是一 种重要的玉米病原体,这种镰刀菌产生主要的真菌毒素——B型伏马毒素。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是主要关注的真菌毒素,它主要存在于小粒谷类(例如小麦、 大麦、黑麦、黑小麦、稻、高粱和燕麦)的赤霉病(Fusariumhead blight disease)中。它 们是倍半萜烯环氧化物类真菌毒素,由镰孢属、单端孢属(Trichothecium)和漆斑菌属(Myrothecium)的菌种产生,作为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强效抑制剂而起作用。一些产生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镰孢属菌种也侵染玉米或玉蜀黍。单端孢霉烯族真菌毒素的实例包括T-2毒素、ΗΤ-2毒素、异木霉醇 (isotrichodermol)、DAS>3-脱乙酰丽赤壳菌素(3-deacetylcalonectrin)、3,15-双脱乙 酰丽赤壳菌素(3,15-dideacetylcalonectrin)、脱氧雪腐镰刀菌醇(scirpentriol)、新茄 病镰刀菌烯醇(neosolaniol) ;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雪腐镰刀菌烯醇、4-乙酰雪 腐镰刀菌烯醇(镰刀菌酮_X)、4,15-二乙酰雪腐镰刀菌烯醇、4,7,15-乙酰雪腐镰刀菌烯醇 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下文简称为“D0N”),以及它们的各种乙酰化衍生物。在小麦赤霉 病中最常见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为D0N,由例如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和黄 色镰刀菌(F. culmorum)产生。另一种主要由黄色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和谷类镰刀菌(F. cerealis)产生的真菌 毒素为腐马素毒素,它是一种酚型二羟基苯甲酸内酯,主要为雌激素类真菌代谢物。产生例如伏马毒素和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真菌毒素的镰孢属菌种包括锐顶镰刀 菌(F. acuminatum)、弯钩镰刀菌(F. crookwellense)、轮枝镰刀菌(F. verticillioides)、 黄色镰刀菌、燕麦镰刀菌(F. avenaceum)、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串珠镰刀菌、禾谷镰 刀菌(F. graminearum)(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砖红键刀菌(F. Iateritium)、早 熟禾镰刀菌(F. poae)、接骨木镰刀菌(F. sambucinum)(马铃薯干腐病菌(G. pulicaris))、 再育镰刀菌、胶孢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F. sporotrichioides)和其他镰孢属菌种。与此相反地,雪霉镰孢菌(Microdochium nivale)虽然也是所谓镰孢属家族的成 员,但是却不产生任何真菌毒素。农场动物和人类的急性和慢性真菌毒素中毒均与摄入被产生单端孢霉烯真菌毒 素的镰孢属菌种污染的小麦、黑麦、大麦、燕麦、稻和玉蜀黍有关。使用化学纯的单端孢霉 烯以低剂量进行的试验已再现出在动物的发霉谷物中毒中观察到的许多特征,包括贫血和 免疫抑制、出血、呕吐和拒食。来自人类群体的历史和疫学数据表明,某些疾病的流行与摄 入被产生单端孢霉烯毒素的镰孢属菌种侵染的谷物有关。特别是,从十九世纪起在俄国出 现了一种被称为食物中毒性白细胞缺乏症的致命疾病,其爆发就与摄入被产生单端孢霉烯 T-2毒素的镰孢属菌种污染的过冬谷物有关。在日本爆发的一种被称为akakabi-byo或赤 霉病的类似疾病与摄入被产生单端孢霉烯DON的镰孢属菌种侵染的谷物有关。在有毒谷物 样品中检测到的单端孢霉烯是造成最近印度和日本人类疾病爆发的原因。因此,需要防止 真菌毒素污染作物的方法和具有降低水平的真菌毒素污染的作物。此外,产生真菌毒素的镰孢属菌种是破坏性的病原体,并能侵袭宽范围的植物种。 真菌毒素的急性植物毒性及其在植物组织中的发作也表明这些真菌毒素在镰孢属在植物 上的发病机理中发挥作用。这意味着植物毒素在疾病中发挥作用,因而降低其对植物的毒 性还可预防或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少采收前和/或采收后和/或贮存期间的玉蜀黍或玉米植物和/或来源于玉蜀黍或玉米的植物材料中的真菌毒素污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用一种杀真菌化合物或两种或更多种杀真菌化合物的结合物,所述杀真菌化合物选自由以下物质组成的组(Ⅰ)化合物:(Ⅰa)唑类化合物:环唑醇、氟环唑、氟硅唑、种菌唑、丙环唑、丙硫菌唑、叶菌唑、戊唑醇、三唑醇;(Ⅰb)β-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嘧菌酯、氟嘧菌酯、醚菌酯、啶氧菌酯、唑菌胺酯、肟菌酯;以及(Ⅰc)其他杀真菌剂:啶酰菌胺、百菌清、嘧菌环胺、咯菌腈、氟吡菌酰胺、腈菌唑、咪鲜胺、螺环菌胺、N-(3’,4’-二氯-5-氟[1,1’-联苯基]-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5-氯-6-(2,4,6-三氟苯基)-7-(4-甲基哌啶-1-基)[1,2,4]三唑并[1,5-a]嘧啶、1-甲基-N-{2-[1’-甲基-1,1’-二(环丙基)-2-基]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N-{2-[1,1’-二(环丙基)-2-基]苯基}-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1-甲基-N-{2-[1’-甲基-1,1’-二(环丙基)-2-基]苯基}-3-(二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N-{2-[1,1’-二(环丙基)-2-基]苯基}-1-甲基-3-(二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EP 2007-11-29 07121938.0一种减少采收前和/或采收后和/或贮存期间的玉蜀黍或玉米植物和/或来源于玉蜀黍或玉米的植物材料中的真菌毒素污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用一种杀真菌化合物或两种或更多种杀真菌化合物的结合物,所述杀真菌化合物选自由以下物质组成的组(I)化合物(Ia)唑类化合物环唑醇、氟环唑、氟硅唑、种菌唑、丙环唑、丙硫菌唑、叶菌唑、戊唑醇、三唑醇;(Ib)β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嘧菌酯、氟嘧菌酯、醚菌酯、啶氧菌酯、唑菌胺酯、肟菌酯;以及(Ic)其他杀真菌剂啶酰菌胺、百菌清、嘧菌环胺、咯菌腈、氟吡菌酰胺、腈菌唑、咪鲜胺、螺环菌胺、N (3’,4’ 二氯 5 氟[1,1’ 联苯基] 2 基) 3 (二氟甲基) 1 甲基 1H 吡唑 4 甲酰胺、5 氯 6 (2,4,6 三氟苯基) 7 (4 甲基哌啶 1 基)[1,2,4]三唑并[1,5 a]嘧啶、1 甲基 N {2 [1’ 甲基 1,1’ 二(环丙基) 2 基]苯基} 3 (三氟甲基) 1H 吡唑 4 甲酰胺、N {2 [1,1’ 二(环丙基) 2 基]苯基} 1 甲基 3 (三氟甲基) 1H 吡唑 4 甲酰胺、1 甲基 N {2 [1’ 甲基 1,1’ 二(环丙基) 2 基]苯基} 3 (二氟甲基) 1H 吡唑 4 甲酰胺、N {2 [1,1’ 二(环丙基) 2 基]苯基} 1 甲基 3 (二氟甲基) 1H 吡唑 4 甲酰胺。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采收前和/或采收后和/或贮存期间的玉蜀黍或 玉米植物和/或来源于玉蜀黍或玉米的植物材料是经过遗传改造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R梅斯内尔I豪瑟哈恩M考斯曼K提埃叶K维乔雷克P施莱尔A苏提海因茨
申请(专利权)人:拜尔农作物科学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