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聚碳酸酯树脂成形品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440419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以及由该树脂组合物成形而成的聚碳酸酯树脂成形品以及其制造方法,该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相对于PC树脂组合物含有特定量的玻璃填料,用眼不能确认熔接线左右有亮度差,并且强度以及阻燃性优异。上述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中,相对于由(A)90~99质量份的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和(B)1~不到10质量份的与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的折射率之差在0.002以下的玻璃填料构成的组合物100质量份,还含有(C)光泽粒子0.01~3.0质量份、(D)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聚硅氧烷化合物0.01~3.0质量份、以及(E)有机碱金属盐化合物和/或有机碱土类金属盐化合物0.03~1.0质量份,也可以根据需要混合(F)着色剂0.0001~1质量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使用该组合物的聚碳酸酯树脂成形品及其制造 方法。更详细地,本专利技术涉及含有玻璃填料的、银河感外观(整体呈现星星散落在夜空闪耀 的外观)、金属感外观等优异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将该树脂组合物成形而形成的聚碳酸 酯树脂成形品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聚碳酸酯树脂成形品由于透明性及机械强度优良,所以被广泛用作电·电子领域、 机械领域、汽车领域等的工业用透明材料以及透镜或光盘等的光学用材料等,但需要更高 的机械强度时,则要添加玻璃填料等进行强化。该玻璃填料通常使用由被称作E玻璃的玻璃构成的玻璃纤维,聚碳酸酯树脂对于 钠D线的折射率(nD,下面仅记作折射率)为1. 580 1. 590,而E玻璃的折射率稍微小些 为1.555左右,为了提高机械强度而添加必要量的玻璃填料的话,由于该折射率的差异,E 玻璃强化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得不到透明性,即使添加光泽粒子,也只看见成形品表面附 近的光泽粒子,较难得到金属感外观或银河感外观。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讨论了聚碳酸酯树脂的改良引起的树脂侧的折射率降低或 者玻璃填料组成的改良引起的玻璃填料侧的折射率增大等。例如提出了以下的方案(1) 一种组合物,其含有使用羟基芳烷基醇与内酯的反 应生成物作为末端终止剂而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和与该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折 射率之差在0. 01以下的玻璃填料(参见专利文献1) ; (2) 一种组合物,由聚碳酸酯树脂、 与该聚碳酸酯树脂的折射率之差在0. 015以下的玻璃填料和聚己内酯构成(参见专利文献 2) ; (3) 一种玻璃组合物,其含有成特定比例的&02、Ti02、Ba0及ZnO等,其折射率接近聚碳 酸酯树脂(参见专利文献3)。然而,上述(1)的情况,为了提高机械强度而添加必要的玻璃填料量时,这种程度 的折射率之差是不够的,并且作为制造聚碳酸酯树脂所用的原料价格偏贵,所以并不实用。上述(2)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由于含有聚己内酯,所以即使用与聚碳酸酯树 脂的折射率之差在0. 015以下的玻璃纤维也能维持透明性,但是存在不能避免耐热性或机 械物性下降的问题。上述(3)的玻璃组合物,如果没有适当地调整&02、TiO2, BaO以及ZnO等的各自 的含量的话,玻璃的透明性会消失,即使其折射率与聚碳酸酯树脂接近,含有该玻璃组合物 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有时也不能得到透明性。并且,玻璃填料自身的比重也变大,削弱了 出于轻量化的目的而使用玻璃填料强化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意义。并且,对于熔接线以 及光泽粒子的定向降低的课题,专利文献1-3没有任何的记载。此外,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其成分中含有光泽粒子时,形成该树脂组合物时,熔 融的树脂组合物之间合流,熔敷部分产生熔接线,结果在熔接线的左右产生亮度差。通过图1说明该现象。树脂组合物中不含玻璃填料时,如图1的1)记载,熔融的树脂组合物之间在中央部合流而产生熔接线,其近旁的数值组合物中含有的为了得到金属 感外观或银河感外观而添加的光泽粒子不倒而立着(定向)。由于该现象,光泽粒子引起的 光的反射被打乱,结果看见熔接线附近带有黑色。 出现上述现象的话,树脂成形品的商品价值下降,所以提出了形形色色的防止该 现象的方法。例如,作为光泽粒子,提出⑷平均粒径10-300 μ m、具有厚径比1/8_1的形状的粒 子(参见专利文献4) ; (5)四方形的、在一个角上设置缺口的金属微粒(参见专利文献5), 通过这些光泽粒子自身的形状来防止熔接线的形成和光泽粒子的定向的降低效果。然而,上述(4)及(5)没有记载添加玻璃填料的情况。并且,也没有记载阻燃性, 因此,不赋予阻燃性的话,可以使用的领域就会受到限制。另外,也提出了(6)具有金属感外观的玻璃填料强化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参见 专利文献6),但没有记载在这种情况下降低熔接线中的光泽粒子的定向。并且,也没有记载 阻燃性,因此,不赋予阻燃性的话,可以使用的领域就会受到限制。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平7-11851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特开平9-165506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专利特开平5-155638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专利特公平6-99594号公报专利文献5 日本专利特开平7-53768号公报专利文献6 日本专利特开平6-21206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这样的状况下,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以及由该树脂 组合物成形而成的聚碳酸酯树脂成形品以及其制造方法,通过使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含有 限定的特定量的玻璃填料,用眼看不出熔接线左右有亮度差,可以得到良好的金属感外观 或银河感外观,其强度以及耐热性优异且赋予高的阻燃性。本专利技术人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而反复地进行仔细研究,结果发现以下的具有优异的 阻燃性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以及由该树脂组合物成形而成的聚碳酸酯树脂成形品可以 达成上述目的,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包含含有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和特定量的光泽粒 子,且将与上述树脂的折射率之差在0. 002以下的玻璃填料的混合量设定为相对于上述树 脂为特定量,还含有特定比例的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聚硅氧烷化合物、有机碱金属盐化合 物和/或有机碱土类金属盐化合物、以及根据需要的着色剂。本专利技术是基于该发现而完成 的专利技术。也就是,本专利技术提供(1) 一种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相对于由(A)超过90质量份、99质量 份以下的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和(B)I质量份以上、不到10质量份的与上述芳香族聚碳酸 酯树脂的折射率之差在0. 002以下的玻璃填料构成的组合物100质量份,还含有(C)光泽 粒子0. 01 3. 0质量份、(D)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聚硅氧烷化合物0. 01 3. 0质量份、以 及(E)有机碱金属盐化合物和/或有机碱土类金属盐化合物0. 03 1. 0质量份。(2)根据上述⑴记载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上述⑶成分的玻璃填料为玻璃纤维。(3)根据上述⑴或(2)记载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上述⑶成分的玻璃填料的折射率为1. 583 1. 587。(4)根据上述(1) (3)的任意一项记载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上述(C)成分的 光泽粒子是选自云母、金属粒子、金属硫化物粒子、表面被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包覆的粒子、 表面被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包覆的玻璃片构成的组中的1种或2种以上。(5)根据上述(1) (4)的任意一项记载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相对于由上述 (A)成分和(B)成分构成的组合物100质量份,还含有(F)着色剂0. 0001 1质量份。(6) 一种聚碳酸酯树脂成形品,由上述(1) (5)的任意一项记载的聚碳酸酯树脂 组合物成形而成。(7)根据上述(6)记载的聚碳酸酯树脂成形品,其在金属模温度120°C以上注射模 塑成形而成。(8)根据上述(6)或(7)记载的聚碳酸酯树脂成形品,采用依据UL94的阻燃性评 价法评价其阻燃性,结果为1. 5mmV-0。(9)根据上述(6) (8)的任意一项记载的聚碳酸酯树脂成形品,聚碳酸酯树脂组 合物颗粒中或者其成形品中的玻璃填料的平均长度为300 μ m以上。(10) 一种聚碳酸酯树脂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金属模温度120°C以 上的条件下,对上述(1) (5)的任意一项记载的聚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相对于由(A)超过90质量份、99质量份以下的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和(B)1质量份以上、不到10质量份的与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的折射率之差在0.002以下的玻璃填料构成的组合物100质量份,还含有(C)光泽粒子0.01~3.0质量份、(D)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聚硅氧烷化合物0.01~3.0质量份、以及(E)有机碱金属盐化合物和/或有机碱土类金属盐化合物0.03~1.0质量份。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7-11-13 2007-294731一种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相对于由(A)超过90质量份、99质量份以下的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和(B)1质量份以上、不到10质量份的与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的折射率之差在0.002以下的玻璃填料构成的组合物100质量份,还含有(C)光泽粒子0.01~3.0质量份、(D)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聚硅氧烷化合物0.01~3.0质量份、以及(E)有机碱金属盐化合物和/或有机碱土类金属盐化合物0.03~1.0质量份。2.根据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上述(B)成分的玻璃填料为玻璃 纤维。3.根据权利要求1 3的任意一项记载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上述⑶成分的玻璃 填料的折射率为1. 583 1. 587。4.根据权利要求1 4的任意一项记载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上述(C)成分的光泽 粒子是选自云母、金属粒子、金属硫化物粒子、表面被金属或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矶崎敏夫佐藤浩二田中隆义
申请(专利权)人: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