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空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422710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包括2个以上蒸发器(3、4),分别设置与各蒸发器(3、4)相对应的内部热交换器(5、6),将第1蒸发器(3)配置在乘客室前方部(8A),并且将第2蒸发器(4)配置在乘客室后方部(8B),使上述第2蒸发器(4)与从发动机室(7)配置到乘客室(8)的内部热交换器(6)相连接。该内部热交换器(6)采用在高压介质流路(13)与低压介质流路(14)的热交换部之间设有绝热部(15)的3重管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详细地讲,涉及一种双 空调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开2004- 106799号公报中,公开了 一种具有对前 排座位侧进行空气调节的前排座位用空调单元和对后排座位侧 进行空气调节的后排座位用空调单元的双空调式的车辆用空调 装置。在该车辆用空调装置中,采用了在前排座位用空调单元和 后排座位用空调单元中分别设置蒸发器(evaporator),并将一 个内部热交换器作为共用的热交换器使用的结构。在具有2个蒸发器的双空调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共用一 个内部热交换器的情况下,内部热交换器的规格需要具有同时 使用2个蒸发器时所需的热交换性能。因此,在该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例如在仅使前排座位用空 调单元工作的情况下,若仅使用前排座位侧的蒸发器则会导致 过热,而使压缩机(compressor)的排出温度上升,破坏循环 的可靠性或者缩小运转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无论蒸发器的数量多少都能做成最佳的系统,并且能 不缩小系统运转条件地大幅度提高循环可靠性,且能简化配管 结构、降低组装工时的车辆用空调装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包括压4缩机和使自该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外 部热交换器,由外部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制冷剂分支为并列的 两条以上的分支路,在各分支路上至少连接有一个蒸发器,使 由各蒸发器蒸发了的制冷剂在合流部合流,将该合流的制冷剂 供给到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与各分支路相连接的蒸发器的 入口侧设有减压装置,减压装置的入口侧的制冷剂与蒸发器的 出口侧的制冷剂能够进行热交换。附图说明图l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系统图。图2的(a)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与第2蒸发 器连接的内部热交换器的纵剖视图,图2的(b)是本实施方式 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与第2蒸发器连接的内部热交换器的横剖 视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与第2蒸发器连接 的内部热交换器的另 一例子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l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系统图,图2的(a) 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与第2蒸发器连接的内部热 交换器的纵剖视图,图2的(b)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 置的与第2蒸发器连接的内部热交换器的横剖视图,图3是本实 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与第2蒸发器连接的内部热交换器 的另一例子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使用二氧化碳气体作为制冷 剂,该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用于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l和使由该压缩机1压缩、升温后的制冷剂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外部热交换器2。另外,在该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在外部热 交换器进行了热交换后的制冷剂在分支部17处分支为2条并列 的分支路(第1分支路18和第2分支路19 )。而且,在该车辆用 空调装置中,在第1分支路18上设有配置在乘客室前方部8A的 车辆前排座位侧的第l蒸发器(evaporator) 3和与该第1蒸发 器3相对应地设置的该第l蒸发器专用的第l内部热交换器5,在 第2分支路19上设有配置在乘客室后方部8B的车辆后排座位侧 的第2蒸发器4和与该第2蒸发器4相对应地设置的该第2蒸发器 专用的第2内部热交换器6。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在外部热交换器2内 的制冷剂处于制冷剂临界压力以上的条件下运转。在发动机室7内设有压缩机l和外部热交换器2。在车辆的 发动机室7后侧的乘客室8中设有第l蒸发器3和第2蒸发器4。第 2内部热交换器6自发动机室7—直设置到乘客室8。在第1蒸发器3与第1内部热交换器5之间设有作为减压装 置的第1膨胀阀9。另外,在第2蒸发器4与第2内部热交换器6 之间设有作为减压装置的第2膨胀阀10。另外,在外部热交换 器2的出口设有将由该外部热交换器2冷却后的制冷剂供给到 第1内部热交换器5或者第2内部热交换器6的电磁阀11 。各分支 路、即第1分支路18和第2分支路19在合流部20处合流,该合流 后的制冷剂被供给到压缩机1中。压缩机l荻得来自未图示的电动机或者车辆驱动装置的驱 动力而压缩气相状态的二氧化碳气体,将其作为高温高压的制 冷剂排出。外部热交换器2使由压缩机1压缩、升温后的制冷剂与外部 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外部空气吸收热量而冷却制冷剂。6第1蒸发器3配置在设于前排座位侧的空调管道内,用于使 由第1膨胀阀9减压(膨胀)后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蒸发。第l膨胀阀9使自第l内部热交换器5输出的高压的制冷剂 减压(膨胀)而呈雾状,将该呈雾状的制冷剂输出到第l蒸发 器3。第2蒸发器4配置在设于后排座位侧的空调管道内,用于使 由第2膨胀阀10减压后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蒸发。第2膨胀阀10使自第2内部热交换器6输出的高压的制冷剂 减压而呈雾状,将该呈雾状的制冷剂输出到第2蒸发器4。电磁阀11起到对将由外部热交换器2冷却后的制冷剂向第 l蒸发器3供给的制冷剂流路和向第2蒸发器4供给的制冷剂流 路进行切换的作用。在仅前排座位侧空调运转的情况下,关闭 电磁阀ll而使制冷剂流向第l蒸发器3。该电磁阀ll进行的切换 动作是指,不仅能使制冷剂仅流向第l蒸发器3,也能使制冷剂 流向第l蒸发器3和第2蒸发器4这两者。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针对第1蒸发器3设有 该蒸发器专用的第1内部热交换器5,针对第2蒸发器4设有该蒸 发器专用的第2内部热交换器6。第1内部热交换器5使在外部热交换器2中进行了热交换之 后在分支部17流入到第1分支路18中的、第l减压装置9的入口 侧的制冷剂和由第l蒸发器3蒸发后的第l蒸发器3的出口侧的 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第2内部热交换器6使在外部热交换器2热 交换之后流入到分支部17中的、第2减压装置10的入口侧的制 冷剂和由第3蒸发器4蒸发后的第2蒸发器4的出口侧的制冷剂 进行热交换。即,第l内部热交换器5被设计为具有在供第l蒸 发器3使用时所需的热交换性能,第2内部热交换器6也被设计 为具有在供第2蒸发器4使用时所需的热交换性能。7另外,在第1蒸发器3的下游连接有对出口侧制冷剂进行气 液分离而使气体制冷剂主要流向下游的气液分离器(accumulator) 21,从而使气体制冷剂流向第1内部热交换器 5的入口。由此,在气液分离器21的出口处,制冷剂的过热度(superheat) 大致恒定。因此,在2个蒸发器使用l个内部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使用 l个蒸发器时会导致过热,压缩机的排出温度上升而破坏循环 的可靠性,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各蒸发器3、 4分别使用专 用的内部热交换器5、 6,因此,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由此,采 用本实施方式,在使用2个蒸发器的情况下也能够做成最佳的 系统,在仅对前排座位侧进行冷暖调节运转或仅对后排座位侧 进行冷暖调节运转的情况下都能获得舒适的环境。第2内部热交换器6与配置在发动机室7内的第1内部热交 换器5不同,自发动机室7向车辆后方配置,成为车辆用空调装 置的配管的 一部分。该第2内部热交换器6在采用与第1内部热 交换器5相同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其长度大于第l内部热交换器 5的长度,因此会导致过度热交换。因此,为了使该第2内部热 交换器6具有与第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包括压缩机和使自该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外部热交换器; 由外部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制冷剂分支为并列的两条以上的分支路; 在各分支路上至少连接有一个蒸发器; 使由各蒸发器蒸发了的制冷剂在合流部合流,将该合流后的制冷剂供给到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与各分支路相连接的蒸发器的入口侧设有减压装置; 减压装置的入口侧的制冷剂与蒸发器的出口侧的制冷剂能进行热交换。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桥寅秀福富克友小堀幸敏
申请(专利权)人: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