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章志华专利>正文

电加热反射烘道式热处理系统的传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298555 阅读:2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制动器衬片热处理装置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加热反射烘道式热处理系统的传输装置。它解决了现有技术设计不够合理等技术问题。包括支架,在支架的一端设有主动轴,另一端设有从动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动轴上设有至少两个主动轮,所述的从动轴上设有至少两个从动轮,所述的主动轮和从动轮一一对应设置且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设有环形输送带,相邻的两根环形输送带之间的间距小于用于存放工件的框体的宽度。本电加热反射烘道式热处理系统的传输装置的优点在于:1、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紧凑,机械强度高。2、工作性能稳定,传动效率高,工作噪音小,能够有效提高电加热反射烘道式热处理系统的工作效率。(*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动器衬片热处理装置
,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加热反 射烘道式热处理系统的传输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汽车制动器衬片的集中装箱热处理工艺步骤如下装料筐放轨道车 送进烘箱,关闭烘箱,启动燃油加热器燃烧加热,通过鼓风机把热空气源源不断地送入烘 箱,送入烘箱内的热空气由风扇搅动循环使热量均勻散发,使产品由外到里互相传导逐步 升温达到要求的热处理温度。烘箱两侧装8个测温点。夏天升温至160°C约4-5小时左右, 冬天升温至160°C需要6-7小时,保证8个测温点160°C 士 10°C均勻程度约10-12小时。在 160°C 士 10°C范围保持3小时,确保烘箱内产品都能达到要求的热处理效果后开始降温,降 温至100°C以下出箱,全过程至少需要16小时,有的企业为了使产品达到需要的热处理质 量效果甚至达到M小时的处理时间。上述集中热处理方式的缺陷是1、由于产品集中堆码,整体体积加大,每件产品通 过由外而里地互相传导加热,热能利用效率低且加热时间长。2、由于热风不能直接对每件 产品加热,依靠产品互相传导加热,故表面的产品加受时间长,里面的产品受热时间短,严 重影响产品的热处理质量,大大降低产品的使用性能。3、由于烘箱无法克服的热风循环死 角的缺陷,温差一般很难控制在士 10°C以下,也就是说温差往往都在16°C以上,甚至超过 20°C,因此影响热处理效果。4、产品周转量大,一个烘箱处理一次是5000片以至上万片,按 企业目前20000片/工作日产量,仅热处理工序就需要40000片以上的在制品量,按平均10 元/片商品价值计算,仅热处理工序每天占用的流动资金需要40万元,给企业造成很大的 资金压力。5、需要配备专门的2个工人和叉车装卸、转运,加大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工作稳定性 好,使用寿命长的电加热反射烘道式热处理系统的传输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电加热反射烘道式热处理 系统的传输装置,包括支架,在支架的一端设有主动轴,另一端设有从动轴,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主动轴上设有至少两个主动轮,所述的从动轴上设有至少两个从动轮,所述的主动轮 和从动轮一一对应设置且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设有环形输送带,相邻的两根环形输送带 之间的间距小于用于存放工件的框体的宽度。在上述的电加热反射烘道式热处理系统的传输装置中,所述的主动轮和从动轮均 为链轮,所述的环形输送带为环形链条。在上述的电加热反射烘道式热处理系统的传输装置中,所述的环形输送带上设有 若干用于定位框体的定位结构。在上述的电加热反射烘道式热处理系统的传输装置中,所述的定位结构包括若干固定在环形输送带上的定位板。在上述的电加热反射烘道式热处理系统的传输装置中,所述的定位板与环形输送 带连为一体式结构。在上述的电加热反射烘道式热处理系统的传输装置中,所述的主动轴与步进式驱 动机构相连接。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电加热反射烘道式热处理系统的传输装置的优点在于1、 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紧凑,机械强度高。2、工作性能稳定,传动效率高,工作噪音小,能够有 效提高电加热反射烘道式热处理系统的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使用状态纵向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使用状态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使用状态放大的横向剖视图。图中,支架1、主动轴2、从动轴3、主动轮4、从动轮5、环形输送带6、定位板61、框 体7、步进式驱动机构8。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本电加热反射烘道式热处理系统的传输装置包括支架1,在支架1 的一端设有主动轴2,另一端设有从动轴3。主动轴2与步进式驱动机构8相连接。主动轴 2上设有至少两个主动轮4,从动轴3上设有至少两个从动轮5。主动轮4和从动轮5 —一 对应设置且在主动轮4和从动轮5之间设有环形输送带6。相邻的两根环形输送带6之间 的间距小于用于存放工件的框体7的宽度。本实施例中的主动轮4和从动轮5均为链轮,环形输送带6为环形链条。环形输 送带6上设有若干用于定位框体7的定位结构。定位结构包括若干固定在环形输送带6上 的定位板61。定位板61与环形输送带6连为一体式结构。本实例中,设有四个主动轮4、 四个从动轮5和两根环形输送带6。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 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 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支架1、主动轴2、从动轴3、主动轮4、从动轮5、环形输送带 6、定位板61、框体7、步进式驱动机构8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 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技术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 的限制都是与本技术精神相违背的。权利要求1.一种电加热反射烘道式热处理系统的传输装置,包括支架(1),在支架(1)的一端设 有主动轴O),另一端设有从动轴(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动轴( 上设有至少两个主动 轮,所述的从动轴C3)上设有至少两个从动轮(5),所述的主动轮(4)和从动轮( 一一 对应设置且在主动轮(4)和从动轮( 之间设有环形输送带(6),相邻的两根环形输送带 (6)之间的间距小于用于存放工件的框体(7)的宽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反射烘道式热处理系统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主动轮(4)和从动轮( 均为链轮,所述的环形输送带(6)为环形链条。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加热反射烘道式热处理系统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环形输送带(6)上设有若干用于定位框体(7)的定位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加热反射烘道式热处理系统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定位结构包括若干固定在环形输送带(6)上的定位板(6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加热反射烘道式热处理系统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定位板(61)与环形输送带(6)连为一体式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加热反射烘道式热处理系统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主动轴( 与步进式驱动机构(8)相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汽车制动器衬片热处理装置
,涉及一种电加热反射烘道式热处理系统的传输装置。它解决了现有技术设计不够合理等技术问题。包括支架,在支架的一端设有主动轴,另一端设有从动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动轴上设有至少两个主动轮,所述的从动轴上设有至少两个从动轮,所述的主动轮和从动轮一一对应设置且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设有环形输送带,相邻的两根环形输送带之间的间距小于用于存放工件的框体的宽度。本电加热反射烘道式热处理系统的传输装置的优点在于1、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紧凑,机械强度高。2、工作性能稳定,传动效率高,工作噪音小,能够有效提高电加热反射烘道式热处理系统的工作效率。文档编号B65G17/46GK201834492SQ201020554949公开日2011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1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11日专利技术者章志华 申请人:章志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加热反射烘道式热处理系统的传输装置,包括支架(1),在支架(1)的一端设有主动轴(2),另一端设有从动轴(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动轴(2)上设有至少两个主动轮(4),所述的从动轴(3)上设有至少两个从动轮(5),所述的主动轮(4)和从动轮(5)一一对应设置且在主动轮(4)和从动轮(5)之间设有环形输送带(6),相邻的两根环形输送带(6)之间的间距小于用于存放工件的框体(7)的宽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志华
申请(专利权)人:章志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