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采样用分级冲撞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96304 阅读:2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粒子采样用分级冲撞器,包括有一壳体和设置于壳体中的采样通道,沿该采样通道中气流方向依次设置有多级冲撞采集组,每个冲撞采集组包括有一导流板和一阻挡板,该导流板上设置有均布于同一圆周上的多个导流孔,该阻挡板上的通气口开设于正对该导流孔分布之圆周的圆心位置,使气流形成聚集作用而形成较高的气压效应,加快了气流速度,从而可实现高流量、高密度和高浓度的大颗粒阻留能力,大大提升其冲撞效率和阻留量,最终以改善粒子采样系统的采样品质。(*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大气中的微生物或颗粒采样的设备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粒子采样用分级冲撞器
技术介绍
为对大气质量或污染指数等进行有效检测和分析,人们通常采用粒子采样系统来 获取空气中相应级别的颗粒物。粒子采样系统主要包括有分级冲撞器、过滤材料和真空泵, 其利用真空泵形成的气流依次通过该分级冲撞器和过滤材料,由该分级冲撞器阻留空气中 的各级大颗粒,例如PMlO和PM2. 5颗粒等,然后由过滤材料来截留所需要更细级别的颗粒, 例如PMl和ΡΜ0. 1纳米颗粒物等。将这些在过滤材料上截留的微粒称量、分析,就可获得反 映空气质量或污染指数的PMl或ΡΜ0. 1的数据。然而,上述现有的粒子采样系统,虽可提完成采样作业之基本功能,但是在实际使 用时却发现其自身结构和使用性能上仍存在有诸多不足,未能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和工作 效能。其不足之处尤其体现在其中的分级冲撞器,分级冲撞器的结构主要包括有壳体和设 置于壳体中的采样通道,沿该采样通道中气流方向依次设置有多级冲撞采集组,每个冲撞 采集组包括有一导流板和一阻挡板,该导流板上设置有均布于同一圆周上的多个导流孔, 阻挡板上设置有通气口。然而,现有之分级部撞器之阻挡板上的通气口均系习惯性地设置 于周边,位于导流孔的外侧;如此,使得流过导流板之导流孔后的气流系向外侧绕行方能通 过该通气口。此种气流方式势必造成空气形成扩散之势而减弱其空气压力,进而减慢气流 速度,降低冲撞效率和大颗粒的阻留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粒子采 样用分级冲撞器,其通过改进阻挡板中通气口的位置,而可效改善分级冲撞器的冲撞效率 和大颗粒的阻留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粒子采样用分级冲撞器,包括有一壳体和设置于壳体中的采样通道,沿该采 样通道中气流方向依次设置有多级冲撞采集组,每个冲撞采集组包括有一导流板和一阻挡 板,该导流板上设置有均布于同一圆周上的多个导流孔,其特征在于该阻挡板上的通气口 开设于正对该导流孔分布之圆周的圆心位置。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各级冲撞采集组中各导流板的厚度依气流方向逐渐变薄。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冲撞采集组包括有沿气流方向依次设置的PMlO级采集 组、PM2. 5级采集组和PMl级采集组。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各级冲撞采集组中各导流板底面与阻挡板顶面的距离相 同。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系通过将该阻挡板上的通气口改移至中心位置,使气流形成聚集作用而 形成较高的气压效应,加快了气流速度,从而可实现高流量、高密度和高浓度的大颗粒阻留 能力,大大提升其冲撞效率和阻留量,最终以改善粒子采样系统的采样品质。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 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截面示意图。附图标识说明10、第一冲撞采集组11、第一导流板111、第一导流孔12、第一阻挡板121、第一通气口20、第二冲撞采集组21、第二导流板211、第二导流孔22、第二阻挡板221、第二通气口30、第三冲撞采集组31、第三导流板311、第三导流孔32、第三阻挡板101、第一气流间隙201、第二气流间隙301、第三气流间隙401、第四气流间隙501、第五气流间隙60、壳体70、采样通道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一中 空之圆筒形状的壳体60和设置于壳体60中上下延伸的采样通道70,沿该采样通道70中气 流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级冲撞采集组10、第二级冲撞采集组20和第三级冲撞采集组30。其中,该第一级冲撞采集组10用于阻留PMlO的颗粒,其包括有圆盘形状的第一导 流板11和第一阻挡板12,第一导流板11与第一阻挡板12之间保持有第一气流间隙101。 该第一导流板11上设置有均布于同一圆周上的多个第一导流孔111,该第一阻挡板12上设 置有第一通气口 121,且该第一通气口 121位于正对该第一导流孔111分布之圆周的圆心位 置。该第二级冲撞采集组20用于阻留PM2. 5的颗粒,包括有圆盘形状的第二导流板21 和第二阻挡板22,第二导流板21与第二阻挡板22之间保持有第二气流间隙201。该第二 导流板21上设置有均布于同一圆周上的多个第二导流孔211,并该第二导流孔211与前述 第一导流孔111正对设置;该第二阻挡板22上设置有第二通气口 221,该第二通气口 221与 前述第一通气口 121正对。该第三级冲撞采集组30用于阻留PMl的颗粒,其包括有圆盘形状的第三导流板31 和第三阻挡板32,第三导流板31与第三阻挡板32之间保持有第三气流间隙301。该第三导流板31上设置有均布于同一圆周上的多个第三导流孔311,并该第三导流孔311与前述第一导流孔111正对设置;该第三阻挡板32为一过滤材料。以及,前述第一阻挡板12与第二导流板21之间保持有第四气流间隙401,第二阻 挡板22与第三导流板31之间保持有第五气流间隙501。该第一气流间隙101、第二气流间 隙201、第三气流间隙301、第四气流间隙401和第五气流间隙501的宽度相同,并且前述第 一导流板11、第二导流板21和第三导流板31的厚度依次变薄。藉而可使得该气流中颗粒 撞向各阻挡板12、22、32的距离逐渐减小,从而保证逐渐变小之颗粒的阻留量不至减弱,保 持较高的阻留率。详述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整个分级冲撞器包括有三级分粒效果,当含尘空气在真空泵的带动下进入分级冲 撞器时,如图1中箭头所示,其首先在第一导流板11的导流作用下,经由该第一导流孔111 进入第一气流间隙101,并向中间折弯聚集流动;此时,其中PMlO的较大颗粒的动能最大, 其从气流中分离开而径直冲撞于第一阻挡板12的表面上被阻留。气流进一步流经第一通气口 121而进入第四气流间隙401,并接着在第二导流板 21的导流作用下,经由第二导流孔211进入第二气流间隙201,并再次向中间折弯聚集;此 时,其中PM2. 5的大颗料的动能最大,其从气流中分离开而径直冲撞于第二阻挡板22的表 面上被阻留。然后,气流接着流径第二通气口 221而进入第五气流间隙501,并在第三导流板31 的导流作用下,经由该第三导流孔311进入第三气流间隙301,并且流过该第三阻挡板32, 由于该第三阻挡板32为一过滤材料,而可将PMl的颗粒阻留。本技术的设计重点在于通过将该阻挡板上的通气口改移至中心位置,使气流 形成聚集作用而形成较高的气压效应,加快了气流速度,从而可实现高流量、高密度和高浓 度的大颗粒阻留能力,大大提升其冲撞效率和阻留量,最终以改善粒子采样系统的采样效 能和采样品质。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的技术范围作 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 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权利要求一种粒子采样用分级冲撞器,包括有一壳体和设置于壳体中的采样通道,沿该采样通道中气流方向依次设置有多级冲撞采集组,每个冲撞采集组包括有一导流板和一阻挡板,该导流板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粒子采样用分级冲撞器,包括有一壳体和设置于壳体中的采样通道,沿该采样通道中气流方向依次设置有多级冲撞采集组,每个冲撞采集组包括有一导流板和一阻挡板,该导流板上设置有均布于同一圆周上的多个导流孔,其特征在于:该阻挡板上的通气口开设于正对该导流孔分布之圆周的圆心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云鹤吴对林李美敏胡荣光范洪波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东莞理工学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