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广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层间隔震楼房的电梯井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95670 阅读:3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层间隔震楼房的电梯井结构,该结构包括上下连续电梯井(1)、隔震层(3)下部的转换梁(2)、隔震层(3)上部的框架结构(7)和隔震支座(5),其特征是,隔震层(3)下部的转换梁(2)由电梯井(1)的剪力墙墙体向四面延伸形成,其上方靠近电梯井(1)的剪力墙墙壁分别设一承重柱墩(4),每一承重柱墩(4)的顶端设有一隔震支座(5),隔震层(3)上部的框架结构(7)都支承在隔震层(3)所设隔震支座(5)上。(*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专门用途的构筑物,具体涉及电梯井,特别是电梯井的隔震结构。
技术介绍
层间隔震结构是隔震技术的新发展,它是将隔震层设置在建筑物某层柱子和楼板之间以进行结构的地震反应控制。基于上述层间隔震的设计思想,现有层间隔震楼房的电 梯井结构主要有下述两种形式,其一是在隔震层将电梯井截然分为上下两段,在上下两段 之间设置橡胶隔震支座(亦称橡胶隔震垫),同时将每一层的转换梁与电梯井的剪力墙连 成一体(见附图1);其二是隔震层下部的转换梁与电梯井剪力墙连成一体,隔震层上部的 电梯井剪力墙上在每一层高的对应处分别延伸一梁托(俗称牛腿),每一层的梁托上分别 设有橡胶隔震支座(亦称橡胶隔震垫),每一层的框架梁均支承在位于该层的梁托上所设 的橡胶隔震支座上(见附图2)。上述两种结构形式,其中,前者由于电梯井为上下两截,无 法铺设连续的电梯轨道,因此隔震层上下必须分别使用一套电梯系统,既影响建筑的使用 功能,也增加了建筑造价;后者在剪力墙与托梁的连接容易造成应力集中,给建筑的质量控 制带来一定的困难。此外,后者还由于橡胶隔震支座的安装对混凝土强度的要求较高,上一 层建筑的施工必须等下一层的养护期结束方可进行,明显延长了施工周期。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上述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进层间 隔震的电梯井结构,该结构既可保证电梯井上下连续,也无需在电梯井的剪力墙上设置梁 托。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一种层间隔震楼房的电梯井结构,该结构包括上下连续电梯井、隔震层下部的转 换梁、隔震层上部的框架结构和隔震支座,其特征是,隔震层下部的转换梁由电梯井的剪力 墙墙体向四面延伸形成,其上方靠近电梯井的剪力墙墙壁分别设一承重柱墩,每一承重柱 墩的顶端设有一隔震支座,隔震层上部的框架结构都支承在隔震层所设隔震支座上。为了减小隔震层上一层框架梁的截面尺寸,本技术所述隔震层上部的框架结 构在位于所述隔震支座上方均设有与所述承重柱墩同轴的框架柱,每一框架柱分别向下延 伸支承在对应的隔震支座上。为了提高所述转换梁与电梯井的剪力墙墙体连接处结点的强度,位于电梯井剪力 墙同一侧的两根转换梁之间还设有与电梯井的剪力墙平行的横拉梁。由于本技术所述的电梯井结构在隔震层下部的转换梁上分别设一承重柱墩, 巧妙地将隔震支座由电梯井的剪力墙中转移到所述承重柱墩上,因此既可获得上下连续的 电梯井结构,便于隔震层上下使用一套电梯系统,又可使隔震层上部所有楼层框架结构为 一整体,有效地克服了现有剪力墙上设梁托(牛腿),层层设置隔震支座方案的不足。此外, 本技术还具有下述优点1、所有隔震支座均位于同一标高处,大大简化了施工工序,缩短了施工工期,也便于工程质量管理;2、所有隔震支座均位于作业条件良好的隔震层,既便于隔震支座的组装和拆卸,也便于对其进行常规检修。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层间隔震楼房的电梯井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案。图2为现有层间隔震楼房的电梯井结构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案。图3 5为本技术所述层间隔震楼房的电梯井结构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 示意图,图1为立面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放大图,图2为图1的B-B剖视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 5所示,电梯井1横截面为矩形,垂直贯穿隔震层3上下的建筑结构;位 于隔震层3下部的8根转换梁2由所述电梯井1拐角处剪力墙墙体向外延伸形成,所形成 的转换梁2的上方靠近电梯井1的剪力墙墙壁分别设一承重柱墩4,每一承重柱墩4的顶端 设有一隔震支座5 ;位于电梯井1剪力墙同一侧的两转换梁2之间设有与电梯井1的剪力墙 平行的横拉梁8 ;隔震层3上部建筑物的框架结构7在位于所述隔震支座5上方均设有与 所述承重柱墩4同轴的框架柱6,每一框架柱6分别向下延伸支承在对应的隔震支座5上。权利要求一种层间隔震楼房的电梯井结构,该结构包括上下连续电梯井(1)、隔震层(3)下部的转换梁(2)、隔震层(3)上部的框架结构(7)和隔震支座(5),其特征是,隔震层(3)下部的转换梁(2)由电梯井(1)的剪力墙墙体向四面延伸形成,其上方靠近电梯井(1)的剪力墙墙壁分别设一承重柱墩(4),每一承重柱墩(4)的顶端设有一隔震支座(5),隔震层(3)上部的框架结构(7)都支承在隔震层(3)所设隔震支座(5)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层间隔震楼房的电梯井结构,其特征是,位于电梯井(1) 剪力墙同一侧的两根转换梁⑵之间还设有与电梯井⑴的剪力墙平行的横拉梁(8)。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层间隔震楼房的电梯井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隔震层 (3)上部的框架结构(7)位于所述隔震支座(5)上方均设有与所述承重柱墩(4)同轴的框 架柱(6),每一框架柱(6)分别向下延伸支承在对应的隔震支座(5)上。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一种层间隔震楼房的电梯井结构,该结构包括上下连续电梯井(1)、隔震层(3)下部的转换梁(2)、隔震层(3)上部的框架结构(7)和隔震支座(5),其特征是,隔震层(3)下部的转换梁(2)由电梯井(1)的剪力墙墙体向四面延伸形成,其上方靠近电梯井(1)的剪力墙墙壁分别设一承重柱墩(4),每一承重柱墩(4)的顶端设有一隔震支座(5),隔震层(3)上部的框架结构(7)都支承在隔震层(3)所设隔震支座(5)上。文档编号E04H1/00GK201560505SQ200920265028公开日2010年8月25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1日专利技术者吴从晓, 周云, 邓雪松 申请人:广州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层间隔震楼房的电梯井结构,该结构包括上下连续电梯井(1)、隔震层(3)下部的转换梁(2)、隔震层(3)上部的框架结构(7)和隔震支座(5),其特征是,隔震层(3)下部的转换梁(2)由电梯井(1)的剪力墙墙体向四面延伸形成,其上方靠近电梯井(1)的剪力墙墙壁分别设一承重柱墩(4),每一承重柱墩(4)的顶端设有一隔震支座(5),隔震层(3)上部的框架结构(7)都支承在隔震层(3)所设隔震支座(5)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从晓周云邓雪松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