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厚层块状底水锥进砂岩稀油油藏开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井网结构。
技术介绍
原始状态下,底水块状油、气藏的油水或气水按重力关系分布,当油、气井投产后,油、气层内部由于油、水或气、水重力差的影响,使原为水平状态的油水界面或气水界面变形成丘状锥起,叫做水锥。随着采油、气速度增大,水锥不断上升,突破进入井底,造成油水或气水同产,使油、气产量减少,这种底水随采油、气呈锥形纵向推进的过程,叫做底水锥进。产生底水锥进对油、气藏开采不利。一个具有强边底水的巨厚块状砂岩普通稀油油藏经过长期开采后,随着区块综合含水达不断提升会出现:油藏底水锥进严重。当油藏底水锥进严重时,地层原油严重脱气,原油收缩严重,油水粘度比进一步扩大,进而会导致水驱效果较差,区块采出程度低,后期油藏开发效果较差。目前,为了改善上述类型的油藏的开发效果,开展了压水锥试验。具体的,将该油藏前期关井压水锥6年,进行油、气、水自然重力分异。然而根据现场监测,其效果不明显。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适用厚层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网结构设置在地层倾角大于等于10度的油藏内,其包括:具有相对的第一入口端和第一出口端的注气井;具有相对的第二入口端和第二出口端的生产井;所述注气井的第一出口端位置高于所述生产井的第二入口端位置10米以上,所述注气井与所述生产井之间的井距大于200米;所述生产井靠近所述第二入口端位置设置有射孔段,当所述生产井内的油气比达到预定范围时,所述生产井停止生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网结构设置在地层倾角大于等于10度的油藏内,
其包括:具有相对的第一入口端和第一出口端的注气井;
具有相对的第二入口端和第二出口端的生产井;
所述注气井的第一出口端位置高于所述生产井的第二入口端位置10米以上,所述注气
井与所述生产井之间的井距大于200米;
所述生产井靠近所述第二入口端位置设置有射孔段,当所述生产井内的油气比达到预定
范围时,所述生产井停止生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气井与所述生产井的垂直深度
差为20米至40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气井与所述生产井之间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露,阴艳芳,宋新立,吕媛媛,史东坡,姚睿,崔洁,孟丹,曹积万,王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