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串联固相萃取小柱分离纯化微囊藻毒素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294103 阅读:4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利用串联固相萃取小柱分离纯化微囊藻毒素的方法,其步骤:A、藻粉材料:收获野外水华蓝藻或室内培养的铜绿微囊藻冷冻干燥后制成干藻粉;B、固相萃取小柱制备:在SPE柱中装入C18填料;C、藻毒素提取:称取干藻粉,按比例加入甲醇,室温下置于摇床上振荡;D、杂质去除:将上清液与有机萃取剂按比例加入分液漏斗,混合摇匀,静置,分层后弃去有机萃取剂;E、藻毒素分离纯化:预处理后,试样溶液通过预先活化的串联组合的SPE小柱进行富集,用20~50%甲醇水溶液洗脱毒素;F、MC检测。方法分离效果好,上样量大,操作简便,成本低,一次性可得到不小于10mg、纯度较高的二种微囊藻毒素,HPLC-UV/DAD检测达到85~9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二种微囊藻毒素分离纯化的方法,属于生化分离
,更具体涉 及,特别适合于野外水华蓝藻或室 内培养微囊藻中微囊藻毒素MC-LR、MC-RR的纯化。
技术介绍
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有害蓝藻水华频繁暴发已成为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蓝藻毒素是蓝藻水华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表明蓝藻毒素不仅造成水生态系统恶化, 而且可能威胁到人类健康。我国是世界上蓝藻水华发生强度、频率最高和持续时间最长的 国家之一,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淡水湖泊中发生的水华80%是有毒的,2007年震惊中外的无 锡饮用水危机事件就与蓝藻水华有关。在有毒蓝藻水华产生的毒素中,微囊藻毒素(MC)可 能是分布最广毒性最大的种类之一。迄今为止,已经鉴定的微囊藻毒素达80余种,但研究 最多的仅限于MC-LR、MC-RR、MC-YR、MC-LA和MC-LF等少数几种(其中前3种是我国和亚 太地区有毒蓝藻水华经常检出的毒素),也仅美、日、德等少数几家公司(如Sigma-Aldrich、 CalBiochem, Kanto Reagents、Wako等)可提供少量的这类纯品。由于方法和技术等因素 使微囊藻毒素的制备比较困难,纯品MC价格昂贵(以Sigma-Aldrich提供的价格计算,1 g MC纯品价格高达500,000美元)。许多研究如用纯毒素样品进行试验,其费用高得惊人,极 大地限制了研究的深入。但是,如果采用纯度较高(859Γ90%)的毒素开展各种试验,定性定 量时才采用纯品MC进行校正,既可大大降低研究费用,又可克服藻毒素纯度较低时含有较 多杂质对研究造成的不利影响。我国近年来围绕MC的研究涉及其产生机制、环境介质中 浓度测定、有效去除方法研发及生态毒理学效应等方面,这些研究均需要大量的纯度较高 (80 90%)的MC。在这种背景下,研制开发在产量(10 mg以上)和纯度上(85% 90%)均满足 国内需求的微囊藻毒素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目前从微囊藻中提取纯化毒素的方法有多种,但是要同时获得二种或二种以上较 高纯度的微囊藻毒素都比较困难,主要技术瓶颈在于如何将微囊藻中含有的多种毒素进行 分离及如何去除杂质的干扰。目前,C18反相色谱(如反相快速色谱)是常用的藻毒素富集 和去除杂质的方法,但这一方法存在诸多缺点。一方面上样量较大时,柱压非常高,限制了 上样量,也限制了流速,很难将MCs洗脱下来;另一方面,在洗脱过程中,一部分色素和藻毒 素同时被洗脱下来,很难分离,给后续的分离纯化工作带来很大影响;另一部分保留在柱子 上导致柱子污染而报废整个色谱柱。因此,用常规的C18反相柱分离纯化的方法存在成本 较高和上样量较低等缺点。通过对中国专利网进行检索,目前已有多项专利涉及分离纯化MC的专利。闰海 等(CN01145121. 1)利用单一的SPE小柱富集MCs,利用30 50%的甲醇水溶液淋洗杂质,用 60^100%甲醇洗脱毒素,可以从野外水华中获得MC-RR和MC-LR,但不能将二者分开;或从 室内培养藻中获得MC-LR,但因使用单柱,限制了其分离效率,同时淋洗步骤(3(Γ50%甲醇 水溶液)会损失部分MC-LR,导致产量和产率不高。徐立红等(CN200510024573. 9)利用多步层析法同时分离纯化MC-LR和MC-RR,可制备毫克级纯度》90%的毒素。该分离纯化过 程复杂,包括一次反相硅胶柱分离,二次正相硅胶柱分离,得到的MC-LR和MC-RR再分别经 制备HPLC和离子交换层析,最后用C18小柱脱盐。分离纯化过程使用的层析柱容量较大, 耗费试剂量大,但产量低(仅能获得毫克级毒素)。宋立荣等(CN02139093. 2)利用中空纤维 超滤器除杂质,经C18柱初步纯化获得粗毒素,再经制备HPLC和薄层层析等步骤纯化微囊 藻毒素,适于毫克级微囊藻毒素的制备。该过程亦较复杂,从薄层层析上获得毒素的过程 较为繁琐。耿志明等(200910033693. 3)利用SPE柱先富集MCs,经淋洗去除部分杂质后洗 脱毒素,毒素浓缩蒸干后再经过一个较大容量的C18层析柱进行分离,其分离纯化过程类 似1996年Edwards等采用的反相快速色谱。由于洗脱液中含有甲酸或三氟乙酸,获得的毒 素如不除酸,在长期的放置过程中会产生变化。虞锐鹏等(200710190610. 2)利用大孔吸附 树脂替代C18填料,经二次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柱分离,得到纯度> 80%的MC-RR、MC-YR和 MC-LR0但该方法需要使用大容量的层析柱(10X 100 cm),且需经二次层析柱分离过程。大 孔吸附树脂尽管价格便宜,但树脂中固有的有机物质很难洗净。除以上专利外,笔者的二 项专利(CN200410012921. 6、CN200410012920. 1 ),前者涉及利用一种有机萃取剂有效去除 大量色素及其它杂质,主要应用于前处理过程;后者利用反相制备液相色谱实现MC-RR和 MC-RR的分离纯化,但一次纯化的毒素量不足毫克。从以上专利的申请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对MC的研究需求有力地推动了 MC分离纯 化的研发。但如前所述,上述方法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具体表现在(1) 一次性获得 的毒素量普遍较低;(2)分离纯化步骤多,不能连续,毒素损失较大,产率低;(3)色素及其 它杂质仍是影响毒素分离纯化工艺的主要因素,这一问题未能较好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利用串联固相萃取小柱分离纯化微囊藻毒素的方 法,方法采用多个内含硅胶颗粒的固相萃取小柱串联组合,实现微囊藻毒素的快速富集、分 离和纯化。方法分离效果好,上样量大,操作简便,成本低,一次性可得到不小于10 mg、纯度 较高(HPLC-UV/DAD检测达到85 90%)的二种微囊藻毒素(MC-LR和MC-RR)。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在筛选多种色谱填料和优化色谱分离条件的基础上, 确定了固相萃取小柱的填料及其合理的色谱分离条件。本专利技术对微囊藻毒素的分离纯化工 艺进行了重大改进和优化,专利技术了一套利用串联的SPE柱进行高负载、高效分离纯化MCs的 方法,该方法可以一次性获得IOmg以上的纯度达859Γ90%的毒素,能满足国内众多实验室 进行微囊藻毒素研究时需要大量较纯毒素(809Γ90%)的需求。,其步骤如下Α、藻粉材料收获野外水华蓝藻或室内培养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 tis aeruginosa ), W、丧、〒徵(54 ° C冷冻干燥24 48 h)制成干藻粉,20 ° C保存。B、 固相萃取(SPE)小柱制备在SPE柱(10 mL,内径15 mm)中,装入0.5 3 g C18填料(15^35 μ m, ODS或Simchrom球形硅胶,北京金欧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用垫片压 紧后保存待用。SPE柱临用前用3(T50 mL甲醇和3(T50 mL水进行活化。SPE柱的串连采 用不锈钢针头穿孔橡皮塞进行连接。第一个SPE小柱的填料重量(0.5 2 g)与待处理的藻 粉重量的比例为1:10 1:40。4C、藻毒素提取称取干藻粉,按20 50 ml/g的比例加入75% (ν/ν)甲醇水溶液, 室温(20-25 °(以下相同)下置于摇床上振荡4(T120 min或在搅拌器上连续搅拌4(Γ120 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邦定吴幸强李仁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