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弯端子治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89476 阅读:7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折弯端子治具,包括下模具滑座、定位直杆、直线驱动机构及上模具滑座,其中安装于下模具滑座上的下模具包括下模座、下折弯模块、轴承固定座及从动轴承,下模座中部开设有凹槽,下折弯模块截面呈上大下小的梯形状且收容于凹槽内,轴承固定座位于下模座的一侧且与凹槽开设的方向相对,从动轴承装设于轴承固定座上;安装于所述上模具滑座上且与所述下模具相对的上模具包括上模座、压料板、弹性元件及上折弯模块,上模座开设有開口。压料板与上折弯模块均收容于開口内,压料板上端面与上模具滑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折弯端子治具可以一次性完成折弯,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械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折弯端子治具
技术介绍
连接器是电子工程领域经常接触的一种部件。它的作用是,电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使电流流通,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连接器是电 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顺着电流流通的通路观察,总会发现有一个或多个连接器。连接 器形式和结构是千变万化的,随着应用对象、频率、功率、应用环境等不同,有各种不同形式 的连接器。例如,球场上点灯用的连接器和硬盘驱动器的连接器,以及点燃火箭的连接器是 大不相同的。但是无论什么样的连接器,都要保证电流顺畅连续和可靠地流通。普通的连接器大体上都是由绝缘本体、支撑件及端子构成。端子收容在绝缘本体 上,再由支撑件将绝缘本体支撑起来并且固定在电路板上。端子在冲压完成后,是笔直不弯曲的,因此还不能应用在连接器上,还需要折弯到 一个合适的角度。但是,为了方便收料且不会损伤到折弯尺寸,于是端子在收料时是以平的 方式收料,最后再用折弯端子治具将其折弯到一个合适的角度。然而端子在折弯的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回弹的现象,因此需要两站式的折弯方式。常见的方式是如图1与图2所示的折弯方式,是两步式的折弯方式,在第一步中, 由上摸座1与下模座2将端子3定位,折弯滑块4向下压将端子3预折弯;在第二步中,由 上摸座1'与下模座2'将端子3'定位,折弯滑块4'向下压将在第一站中已经预折弯的 端子3'进一步的折弯以完成对端子3的最终折弯。然而上述折弯方式由于是两步式的折弯方式,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花费 更多的工时以及人力,而且还占用了比较大的面积,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一次性完成折弯 的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的折弯端子治具。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折弯端子治具,包括下模具滑座、定位 直杆、直线驱动机构及上模具滑座,所述下模具滑座呈水平放置,所述定位直杆的下端固定 安装于所述下模具滑座上,所述定位直杆的上端滑动地穿过所述上模具滑座,所述上模具 滑座与所述直线驱动机构连接,其中,还包括安装于所述下模具滑座上的下模具,所述下 模具包括下模座、下折弯模块、端子固定柱及从动轴承,所述从动轴承枢接于所述下模座 上,所述下折弯模块固定于所述下模座上且具有光滑的抵触侧面,所述抵触侧面与所述从 动轴承正对,所述从动轴承与所述抵触侧面之间形成上模块插入区,所述端子固定柱安装 于所述下弯折模块的顶面上;安装于所述上模具滑座上且与所述下模具相对的上模具,所 述上模具包括上模座、压料板、弹性元件及上折弯模块,所述上模座呈中空结构且面向所述 从动轴承的侧壁开设有开口,所述上折弯模块枢接于所述开口内且与所述上模块插入区正对,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与所述上模座固定连接,所述弹性元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压料板固定连接,所述压料板位于所述下弯折模块的顶面的正上方,且所述压料板开设有与所述端 子固定柱对应的收容孔,待弯折的端子的一端被所述压料板压持固定于所述下弯折模块的 顶面上,另一端空悬于所述上模块插入区中,所述直线驱动机构驱动所述上折弯模块插入 所述上模块插入区中实现对待弯折的端子的弯折。如上所述,由于待弯折的端子的一端被所述压料板压持固定于所述下弯折模块的 顶面上,另一端空悬于所述模块插入区中,所述直线驱动机构驱动所述上折弯模块插入所 述模块插入区中实现对待弯折的端子的弯折,而且所述下折弯模块固定于所述下模座上且 具有光滑的抵触侧面,因此待弯折的端子在弯折过程中能够弯折成一个更加大的角度,因 此能够防止折弯好的端子的回弹。因此能够一次性的将所述端子折弯到一个符合要求的角 度。附图说明图1为两步式折弯端子治具第一步折弯的示意图。图2为两步式折弯端子治具第二步折弯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折弯端子治具的结构示意图。图4本技术折弯端子治具另一个角度的结构意图。图5为本技术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上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上模具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折弯端子治具准备折弯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折弯端子治具预折弯折弯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折弯端子治具完成折弯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端子于折弯前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端子于折弯后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各组件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折弯端子治具 100 下模具滑座 10下模具11 下模座110下折弯模块 111 抵触侧面 1110凹槽1111 上模块插入区 1112顶面1113 轴承固定座 112从动轴承113 端子固定柱 115退料板116 定位销117定位直杆20 上模具21上模座210 开口2100压料板211 收容孔2110上折弯模块 212 斜面结构 2121定位销孔213 弹性元件 214上模具滑座 30 端子40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达成的目的及功效,以下结合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如图3及图4所示,本技术折弯端子治具100,包括下模具滑座10、定位直杆 20、直线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及上模具滑座30,所述下模具滑座10呈水平放置,所述定位 直杆20的下端固定安装于所述下模具滑座10上,所述定位直杆20的上端滑动地穿过所述 上模具滑座30,所述上模具滑座30与所述直线驱动机构连接。如图5及图6所示,安装于所述下模具滑座10上的下模具11,所述下模具11包 括下模座110、下折弯模块111、端子固定柱115及从动轴承113,所述从动轴承113枢接 于所述下模座110上,所述下折弯模块111固定于所述下模座110上且具有光滑的抵触侧 面1110,所述抵触侧面1110与所述从动轴承113正对,所述从动轴承113与所述抵触侧面 1110之间形成上模块插入区1112,所述端子固定柱115安装于所述下弯折模块111的顶面 1113 上。如图6及图7所示,安装于所述上模具滑座30上且与所述下模具11相对的上模具 21,所述上模具21包括上模座210、压料板211、弹性元件214及上折弯模块212,所述上模 座210呈中空结构且面向所述从动轴承113的侧壁开设有开口 2100,所述上折弯模块212 枢接于所述开口 2100内且与所述上模块插入区1112正对,所述弹性元件214的一端与所 述上模座210固定连接,所述弹性元件214的另一端与所述压料板211固定连接,所述压料 板211位于所述下弯折模块111的顶面1113的正上方,且所述压料板211开设有与所述端 子固定柱115对应的收容孔2110,待弯折的端子40的一端被所述压料板211压持固定于所 述下折弯模块111的顶面1113上,另一端空悬于所述上模块插入区1112中,所述直线驱动 机构驱动所述上折弯模块211插入所述上模块插入区1112中实现对的待弯折的端子40的 弯折。较佳者,如图5所示,所述下模座110上凸伸出轴承固定座112,所述从动轴承113 枢接于所述轴承固定座112上。较佳者,如图6及图7所示,所述上折弯模块212的下端面的一侧呈斜面结构 2121,另一侧呈圆弧结构2120,所述斜面结构2121的一侧与所述从动轴承113相接触。较佳者,如图4及图5所示,还包括退料板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弯端子治具,包括下模具滑座、定位直杆、直线驱动机构及上模具滑座,所述下模具滑座呈水平放置,所述定位直杆的下端固定安装于所述下模具滑座上,所述定位直杆的上端滑动地穿过所述上模具滑座,所述上模具滑座与所述直线驱动机构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安装于所述下模具滑座上的下模具,所述下模具包括下模座、下折弯模块、端子固定柱及从动轴承,所述从动轴承枢接于所述下模座上,所述下折弯模块固定于所述下模座上且具有光滑的抵触侧面,所述抵触侧面与所述从动轴承正对,所述从动轴承与所述抵触侧面之间形成上模块插入区,所述端子固定柱安装于所述下折弯模块的顶面上;  安装于所述上模具滑座上且与所述下模具相对的上模具,所述上模具包括上模座、压料板、弹性元件及上折弯模块,所述上模座呈中空结构且面向所述从动轴承的侧壁开设有开口,所述上折弯模块枢接于所述开口内且与所述上模块插入区正对,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与所述上模座固定连接,所述弹性元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压料板固定连接,所述压料板位于所述下折弯模块的顶面的正上方,且所述压料板开设有与所述端子固定柱对应的收容孔,待弯折的端子的一端被所述压料板压持固定于所述下弯折模块的顶面上,另一端空悬于所述模块插入区中,所述直线驱动机构驱动所述上折弯模块插入所述模块插入区中实现对待弯折的端子的弯折。...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国铨李丰吉
申请(专利权)人: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正崴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