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挤干辊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44964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挤干辊机,所述挤干辊机包括:上辊,所述上辊包括上辊辊体部分和上辊辊轴部分,且所述上辊辊体部分的表面为上辊辊面层;下辊,所述下辊包括下辊辊体部分和下辊辊轴部分,且所述下辊辊体部分的表面为下辊辊面层;上辊挡环,所述上辊挡环设置于所述上辊辊轴部分上,且所述上辊挡环与所述上辊辊面层为一体结构形成;下辊挡环,所述下辊挡环设置于所述下辊辊轴部分上,且所述下辊挡环与所述下辊辊面层为一体结构形成。所述挤干辊机通过改进挡环的设置结构,解决现有技术挤干辊机中的挡环受离心力作用易损坏的问题。(*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冶金机械设备
,尤其是指一种挤干辊机
技术介绍
目前,在冶金板带生产线上,有些板带根据工艺需要,需要对板带进行化学清洗或 进行酸洗,以去除板带表面的污物或氧化物,因此在板带生产时,需要进一步将酸洗后的板 带表面液体(包括酸、碱和水等),输入送至挤干辊机中,通过挤干辊机的两个胶辊在板带 的上、下表面挤压板带,以去除表面液体。 如图1为现有技术挤干辊机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板带设置于上辊2和下辊3之 间,利用上辊2和下辊3的挤压作用力,使板带中的液体流出。另外,为避免板带中的液体 流入至上辊2和下辊3的轴端,使呈酸或碱性的液体对上辊2或下辊3的轴端造成腐蚀,通 常在轴端的内侧分别设置一橡胶挡环4,以阻挡液体向轴端流出。然而该种结构的干辊机, 由于橡胶挡环4通常为套设于上辊2和下辊3之间,因此分别与上辊2和下辊3属于两体, 这样使得上辊2和下辊3在转动过程中,橡胶挡环4受离心力的作用,易产生损坏或脱落, 因此不能有效阻挡液体的流出,从而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因此结合现有技术,很有必要对挤干辊机的结构进行改进,以使橡胶挡环能够达 到有效阻挡液体流出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挤干辊机,通过改进挡环的设置结构,解 决现有技术挤干辊机中的挡环受离心力作用易损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挤干辊机,所述挤干辊 机包括 上辊,所述上辊包括上辊辊体部分和上辊辊轴部分,且所述上辊辊体部分的表面 为上辊辊面层; 下辊,所述下辊包括下辊辊体部分和下辊辊轴部分,且所述下辊辊体部分的表面 为下辊辊面层; 上辊挡环,所述上辊挡环设置于所述上辊辊轴部分上,且所述上辊挡环与所述上 辊辊面层为一体结构形成; 下辊挡环,所述下辊挡环设置于所述下辊辊轴部分上,且所述下辊挡环与所述下 辊辊面层为一体结构形成。 优选地,上述所述的挤干辊机,所述上辊辊体部分形成于所述上辊的中间部位,所 述上辊辊轴部分包括第一上辊辊轴和第二上辊辊轴,所述第一上辊辊轴和所述第二上辊辊 轴分别与所述上辊辊体部分相连接。 优选地,上述所述的挤干辊机,所述上辊挡环包括第一组上辊挡环和第二组上辊 挡环,其中所述第一组上辊挡环位于所述第一上辊辊轴上,所述第二组上辊挡环位于所述第二上辊辊轴上。 优选地,上述所述的挤干辊机,所述下辊辊体部分形成于所述下辊的中间部位,所 述下辊辊轴部分包括第一下辊辊轴和第二下辊辊轴,所述第一下辊辊轴和所述第二下辊辊 轴分别与所述下辊辊体部分相连接。 优选地,上述所述的挤干辊机,所述下辊挡环包括第一组下辊挡环和第二组下辊 挡环,其中所述第一组下辊挡环位于所述第一下辊辊轴上,所述第二组下辊挡环位于所述 第二下辊辊轴上。 优选地,上述所述的挤干辊机,所述第一组上辊挡环包括第一挡环和第二挡环,所 述第一挡环和所述第二挡环分别排列设置在所述第一上辊辊轴上;所述第二组上辊挡环包 括第三挡环和第四挡环,所述第三挡环和所述第四挡环分别排列设置在所述第二上辊辊轴 上; 所述第一组下辊挡环包括第五挡环和第六挡环,所述第五挡环和所述第六挡环分 别排列设置在所述第一下辊辊轴上;所述第二组下辊挡环包括第七挡环和第八挡环,所述 第七挡环和所述第八挡环分别排列设置在所述第二下辊辊轴上。 优选地,上述所述的挤干辊机,所述第一上辊辊轴和所述第一下辊辊轴相对于所 述上辊辊体部分或所述下辊辊体部分位于同一侧。 优选地,上述所述的挤干辊机,在水平方向,所述第五挡环、所述第一挡环、所述第 六挡环和所述第二挡环分别交错设置;在水平方向,所述第三挡环、所述第七挡环、所述第 四挡环和所述第八挡环也分别交错设置。 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所述挤干辊机中,上辊和下辊上所设置的挡环分别与上辊辊面层和下辊辊面层一体结构制成,使得挤干辊机工作运转时,挡环能够同辊体同步旋转,避免了离心力的产生,解决了挡环受离心力作用易损坏的问题; 所述挤干辊机通过设置双层挡环,且上、下辊轴上的挡环分别交错分开设置,当干 辊机挤压板带流出液体时,该种设置结构能够对阻止液体流向上、下辊轴端起到进一步的 防护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挤干辊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所述挤干辊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 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所述挤干辊机,通过将挡环与辊体辊面层设置为一体结 构,使得挤干辊机工作运转时,挡环能够同辊体同步旋转,避免了离心力的产生,因此能够 解决挡环受离心力作用易损坏的问题。 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所述挤干辊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参阅图2,本实用 新型所述挤干辊机包括有 上辊10,所述上辊10包括上辊辊体部分11和上辊辊轴部分,在本技术具体实 施例中,该上辊辊体部分11形成于上辊10的中间部位,该上辊辊轴部分包括第一上辊辊轴 12和第二上辊辊轴13,该第一上辊辊轴12和该第二上辊辊轴13分别与该上辊辊体部分11 相连接,且该上辊辊体部分11的表面为上辊辊面层111 ; 下辊20,该下辊20包括下辊辊体部分21和下辊辊轴部分,其中该下辊辊体部分 21形成于该下辊20的中间部位,该下辊辊轴部分包括第一下辊辊轴22和第二下辊辊轴 23,该第一下辊辊轴22和该第二下辊辊轴23分别与该下辊辊体部分21相连接,且该下辊 辊体部分21的表面为下辊辊面层211 ; 上辊挡环,该上辊挡环设置于上辊辊轴部分上,且上辊挡环与上辊辊面层为一体 结构形成;如图2,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该上辊挡环包括第一组上辊挡环30和第二 组上辊挡环40,其中第一组上辊挡环30位于第一上辊辊轴12上,第二组上辊挡环40位于 第二上辊辊轴13上; 下辊挡环,所述下辊挡环设置于所述下辊辊轴部分上,且所述下辊挡环与所述下 辊辊面层211为一体结构形成。如图2,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下辊挡环包括第 一组下辊挡环50和第二组下辊挡环60,其中该第一组下辊挡环位于第一下辊辊轴22上,该 第二组下辊挡环60位于第二下辊辊轴23上。 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所述挤干辊机,使上辊10和下辊20上所设置的挡环,分别 与上辊辊面层111和下辊辊面层211 —体结构制成,其中挡环与各辊面层同为橡胶材料,且 挡环与各辊面层是采用硫化工艺同时形成在上辊或下辊的钢辊骨架表面上的。挡环与辊面 层的一体设置结构,使得挤干辊机工作运转时,挡环能够同辊体同步旋转,避免了离心力的 产生,解决了挡环受离心力作用易损坏的问题;此外,由于挡环与各辊面层同时加工形成, 也保证了挡环与辊面层密度的均匀一致。 另外,如图2,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辊辊轴12和所述第二上辊 辊轴13设置的上辊挡环分别包括两个挡环;所述第一下辊辊轴22和所述第二下辊辊轴23 所设置的上辊挡环也分别包括两个挡环。 参阅图2,也即所述第一组上辊挡环30包括第一挡环31和第二挡环32,该第一挡 环31和该第二挡环32分别以一定间隔距离排列设置在第一上辊辊轴12上;所述第二组上 辊挡环40包括第三挡环41和第四挡环42,该第三挡环41和该第四挡环42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挤干辊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干辊机包括:上辊,所述上辊包括上辊辊体部分和上辊辊轴部分,且所述上辊辊体部分的表面为上辊辊面层;下辊,所述下辊包括下辊辊体部分和下辊辊轴部分,且所述下辊辊体部分的表面为下辊辊面层;上辊挡环,所述上辊挡环设置于所述上辊辊轴部分上,且所述上辊挡环与所述上辊辊面层为一体结构形成;下辊挡环,所述下辊挡环设置于所述下辊辊轴部分上,且所述下辊挡环与所述下辊辊面层为一体结构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远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京杰锐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