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支承双流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98467 阅读:3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压支承双流道结构,包括流道板(1)、环状上盖板(2)、下垫板(3)和橡胶去耦片(4),橡胶去耦片(4)单独硫化成型,与流道板(1)、环状上盖板(2)和下垫板(3)装配成流道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1)的正反两边均设置有流道,所述流道板(1)与环状上盖板(2)配合,形成第一流道;所述流道板(1)与下垫板(3)配合形成第二流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分体结构设计,在流道板的正反两边均设置了流道,在不增加弹性支承内空间的情况下,使得流道的长度增加了约一倍,有效提高了特定频率下的损耗角,更好的改善了整车的NVH性能。(*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液压支承流道结构。
技术介绍
液压悬置产品可以提高整车的NVH特性,解决怠速抖动、低频共振的问题,在 中、高级轿车中广泛应用。但普通的液压支承由于弹性支承内空间限制流道的设计,液 压支承的流道为单流道,产品的最大阻尼角只能达到35度(振幅为+/-Imm)左右,液压 支承的性能未能达到最佳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将产品 的最大阻尼角提高到能达到40度以上,更好的提高整车的NVH性能的液压支承双流道结 构。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的液压支承双流道结构,包括流道板、环状上盖 板、下垫板和橡胶去耦片,橡胶去耦片单独硫化成型,与流道板、环状上盖板和下垫板 装配成流道板系统,所述流道板的正反两边均设置有流道,所述流道板与环状上盖板配 合,形成第一流道;所述流道板与下垫板配合形成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进口设置在环状上盖板上;所述第一流道的出口设置在所述流 道板上;所述第一流道的出口又为第二流道的进口;所述第二流道的出口设置在所述下 垫板上;液体从第一流道进口进入后,沿流道流动一圈后从第一流道的出口出去进入第 二流道,最后从第二流道的出口出去。所述橡胶去耦片设置在所述流道板与下垫板之间。本技术双流道结构的损耗角在8Hz到12Hz频率范围内可达40°以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通过分体结构设计,在流道板的正反两 边均设置了流道,在不增加弹性支承内空间的情况下,使得流道的长度增加了约一倍; 采用新结构的双层流道的液压支承性能稳定,低频区产品的最大阻尼角能达到40度(振 幅为+/-Imm)以上,更好的改善了整车的NVH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环状上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右视图;图3为本技术流道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右视图;图5为本技术上盖板与流道板、下垫板、橡胶去耦片的装配图;图6为图5的右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 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阅读了本技术之后,本领域 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实施例如图1 6所示,一种液压支承双流道结构,包括流道板1、环状上盖 板2、下垫板3和橡胶去耦片4,橡胶去耦片4单独硫化成型,与流道板1、环状上盖板2 和下垫板3装配成流道板系统,所述流道板1的正反两边均设置有流道,所述流道板1与 环状上盖板2配合,形成第一流道;所述流道板1与下垫板3配合形成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进口设置在环状上盖板2上;所述第一流道的出口设置在所述 流道板1上;所述第一流道的出口又为第二流道的进口;所述第二流道的出口设置在所 述下垫板3上;所述橡胶去耦片4设置在所述流道板1与下垫板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压支承双流道结构,包括流道板(1)、环状上盖板(2)、下垫板(3)和橡胶去耦片(4),橡胶去耦片(4)单独硫化成型,与流道板(1)、环状上盖板(2)和下垫板(3)装配成流道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1)的正反两边均设置有流道,所述流道板(1)与环状上盖板(2)配合,形成第一流道;所述流道板(1)与下垫板(3)配合形成第二流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压支承双流道结构,包括流道板(1)、环状上盖板(2)、下垫板(3)和橡胶 去耦片(4),橡胶去耦片(4)单独硫化成型,与流道板(1)、环状上盖板(2)和下垫板(3) 装配成流道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1)的正反两边均设置有流道,所述流道 板(1)与环状上盖板(2)配合,形成第一流道;所述流道板(1)与下垫板(3)配合形成第二流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定祥孙红高海丽
申请(专利权)人:安维斯无锡橡胶减震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