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饶建明专利>正文

一种蓄能轨道运输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78183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蓄能轨道运输车,其特征是:它是由坡度循环轨道、轨道车和水力推进链组成的轨道运输工具,坡度循环轨道设置在落差较大的坡道上,水力推进链安装在坡度循环轨道的水动力道内,轨道车在坡度循环轨道上循环运行。本实施例使高山上的水通过渠道流到山下,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或山体滑坡;利用任何物体处在高处时都具有向下滑行产生能量的物理现象,将人和重物搬运上山或运送下山,而且在向下滑行的过程中还能自身发电。因此,该蓄能轨道运输车结构合理、操作方便、使用安全,既保护环境又节约能源。(*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一种轨道运输工具,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水从高处往下冲的动能向上运行的轨道运输车。
技术介绍
很多高山上都有充沛的水源,水从高山上往下流时会产生巨大的动能,人们利用 这种能量从山顶漂流到山下或者将其它物件从山顶运送到山下,可是,要将人或其他物件 搬运上山时却不能利用水流向下冲的力量,只能依靠其它的动力。而无论人还是其它任何 物件处在高山上,都具有像水从高处往下流一样的势能,只不过水可以通过河道往下流,而 人或其它物件没有合适的滑道往下滑,如果利用水流向下冲的动能将人或物件搬运上山, 在下山时利用自身的重量通过滑道往下滑。这样,就将水从高处往下冲的动能与人或物件 自身往下滑的势能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无需其他动力就可以将人或物件方便的搬运上山或 运送下山。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轨道运输车及运行轨道,轨道运输 车利用水从高处往下冲的动能通过轨道向上运行,利用人或物件自身的重量通过轨道往下 滑行,并在滑行的过程中带动发电机发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蓄能轨道运输车,其特征 是它是由坡度循环轨道、轨道车和水力推进链组成的轨道运输工具,坡度循环轨道设置在 落差较大的坡道上,水力推进链安装在坡度循环轨道的水动力道内,轨道车在坡度循环轨 道上循环运行;其中,坡度循环轨道由水动力道、蓄能滑道、换道装置、上端共用道和下端共 用道组成,水动力道和蓄能滑道并列连接在上端共用道和下端共用道之间,换道装置设置 在轨道的连接处,将水动力道、上端共用道、蓄能滑道和下端共用道上的轨道连通成循环轨 道;轨道车由车箱、底盘和承重轮组成,车箱安装在底盘上,底盘安装在承重轮上,轨道车通 过承重轮在坡度循环轨道上循环运行,在底盘上还装有滑行蓄能装置、限速装置、受力桩和 滚压轮,受力桩均匀的排列在底盘的下面,相互之间的间距与蓄水链板上的推力桩相配套; 水力推进链根据水动力道的长度设置一组或多组,每组水力推进链由蓄水链板首尾连接而 成的循环圈和两个星形承力轮组成,星形承力轮分开固定在水动力道内隔离滑板的两端, 蓄水链板穿过水流渠和上行渠环绕在两个星形承力轮构成的外切椭圆上,处在水流渠内的 蓄水链板向下运行、处在上行渠内的蓄水链板向上运行;轨道车在坡度循环轨道上做前进 后退式的往复循环运行,向上爬坡时往动力轮方向前进运行、向下滑行时往从动轮方向后 退运行,在水动力道内通过水力推进链利用水流向下的冲力向上运行、在蓄能滑道内利用 自身和所载物件的重量向下滑行、在向下滑行的过程中由限速装置控制速度,利用滑行蓄 能装置生产和储存电能、在上端共用道和下端共用道内利用自身储存的电能供给两用电机 带动轨道轮运行、通过滚压轮启动换道装置改变运行轨道、通过制动手柄和驻车手柄停车4或驻车。 具体实施时上端共用道设置在水源充足的地方,与下端共用道之间有较大的水 位差;上端共用道和下端共用道都具有与水动力道和蓄能滑道相一致的倾斜坡度、都设有 停车站台;水动力道纵向笔直、横向宽度一致、内壁平整光滑、中部设有隔离滑板,上行渠处 在隔离滑板的上面、水流渠处在下面。 具体实施时换道装置由上行连接轨、下滑连接轨、固定横杆、电动切换器、控制开 关、滚压轮、转动圆盘和支撑平台组成,上行连接轨设在水动力道和下端共用道或上端共用 道之间,下滑连接轨设在蓄能滑道和下端共用道或上端共用道之间,上行连接轨和下滑连 接轨之间设有固定横杆并相互呈三角形连接;支撑平台设在三个角上、转动圆盘设在三 角形的中心、电动切换器设在固定横杆中部;控制开关有两个,分别设置在水动力道和上 端共用道或蓄能滑道和下端共用道出口端头的轨道边上;滚压轮安装在动力轮上的轨道轮 外端的底盘上,其高度刚好顶到控制开关。具体实施时蓄水链板由框架和挡水板组成,穿过水流渠和上行渠在两个星形承力轮构成的外切椭圆上循环运行,挡水板安装在框架上两者相互交成十字形,与挡水板相交的框架上设有连接凸头、星轮槽和连接凹口 ,将连接凸头套在连接凹口内装上销子,就可以使蓄水链板相互连接成循环圈,与挡水板平行的框架上设有推力桩;星形承力轮由承力轴和星形轮组成,承力轴横向固定在水动力道内,星形轮分成两段安装在承力轴上,其外圈弧形部分顶在星轮槽内,支撑挡水板中部的框架处在星形轮中部的间隙内。具体实施时承重轮分为动力轮和从动轮,分别安装在底盘的两端,由承重轴、轨道轮、传动轴和定向齿轮组成,承重轴和传动轴平行安装在底盘上,轨道轮和定向齿轮分别安装在承重轴和传动轴的两端,轨道轮上设有导向圈和外接齿轮,外接齿轮和定向齿轮相啮合、导向圈使轨道轮卡在轨道内运行;在动力轮的传动轴中部安装传动齿轮,与减速器输入轴上的齿轮相啮合;在从动轮的传动轴中部安装制动圆筒,与限速装置相配套;在定向齿轮的内部装有转向限制块;在轨道轮上都装有驻车制动块,所有驻车制动块的控制线并列连接在驻车手柄上,驻车手柄设置在操作人员附近的底盘上。 具体实施时滑行蓄能装置由减速器、两用电机和蓄电池组成,减速器的输入轴与传动齿轮连接、输出轴经过制动圆筒与两用电机连接,两用电机与蓄电池电相连。 具体实施时限速装置由固定座、抱紧架、制动圆筒、弧形摩擦块、连杆、张力弹簧、推进器、测速仪和制动手柄组成,制动圆筒分别设置在减速器与两用电机的连接处和从动轮的传动轴上,固定座安装在制动圆筒正下方的底盘上,两根抱紧架分别安装在固定座两端的中立桩之间的铰链上,弧形摩擦块通过调节螺丝安装在抱紧架的中部,连杆连接在两根抱紧架的开口处,张力弹簧套在两根抱紧架之间的连杆的外圈,推进器安装在连杆的端头上,测速仪设置在减速器的转动齿轮上,制动手柄设置在操作人员附近的底盘上;推进器的控制线分别与测速仪和制动手柄相连接。 具体实施时在水动力道、蓄能滑道、上端共用道和下端共用道上都可以通过换道 装置设置停车站台。 本实施例使高山上的水通过渠道流到山下,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或山体滑坡;利 用任何物体处在高处时都具有向下滑行产生能量的物理现象,将人和重物搬运上山或运送 下山,而且在向下滑行的过程中还能自身发电。因此,该蓄能轨道运输车结构合理、操作方5便、使用安全,既保护环境又节约能源。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轨道车(200)底盘(220)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轨道车(200)在水动力道(110)上运行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中A处表示水流。 图4为图3中蓄水链板(320)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星形承力轮(310)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动力轮(231)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定向齿轮(236)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中限速装置(500)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2中滚压轮(158)与控制开关(156)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分别表示100.坡度循环轨道,110.水动力道,lll.上行渠,112.水流 渠,113.隔离滑板,120.蓄能滑道,130.上端共用道,140.下端共用道,150.换道装置,151. 上行连接轨,152.下滑连接轨,153.电动切换器,154.转动圆盘,155.支撑平台,156.控制 开关,157.固定横杆,158.滚压轮,200.轨道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能轨道运输车,其特征是:它是由坡度循环轨道(100)、轨道车(200)和水力推进链(300)组成的轨道运输工具,坡度循环轨道(100)设置在落差较大的坡道上,水力推进链(300)安装在坡度循环轨道(100)的水动力道(110)内,轨道车(200)在坡度循环轨道(100)上循环运行;其中,坡度循环轨道(100)由水动力道(110)、蓄能滑道(120)、换道装置(150)、上端共用道(130)和下端共用道(140)组成,水动力道(110)和蓄能滑道(120)并列连接在上端共用道(130)和下端共用道(140)之间,换道装置(150)设置在轨道的连接处,将水动力道(110)、上端共用道(130)、蓄能滑道(120)和下端共用道(140)上的轨道连通成循环轨道;轨道车(200)由车箱(210)、底盘(220)和承重轮(230)组成,车箱(210)安装在底盘(220)上,底盘(220)安装在承重轮(230)上,轨道车(200)通过承重轮(230)在坡度循环轨道(100)上循环运行,在底盘(220)上还装有滑行蓄能装置(400)、限速装置(500)、受力桩(221)和滚压轮(158),受力桩(221)均匀的排列在底盘(220)的下面,相互之间的间距与蓄水链板(320)上的推力桩(323)相配套;水力推进链(300)根据水动力道(110)的长度设置一组或多组,每组水力推进链(300)由蓄水链板(320)首尾连接而成的循环圈和两个星形承力轮(310)组成,星形承力轮(310)分开固定在水动力道(110)内隔离滑板(113)的两端,蓄水链板(320)穿过水流渠(112)和上行渠(111)环绕在两个星形承力轮(310)构成的外切椭圆上,处在水流渠(112)内的蓄水链板(320)向下运行、处在上行渠(111)内的蓄水链板(320)向上运行;轨道车(200)在坡度循环轨道(100)上做前进后退式的往复循环运行,向上爬坡时往动力轮(231)方向前进运行、向下滑行时往从动轮(232)方向后退运行,在水动力道(110)内通过水力推进链(300)利用水流向下的冲力向上运行、在蓄能滑道(120)内利用自身和所载物件的重量向下滑行、在向下滑行的过程中由限速装置(500)控制速度,利用滑行蓄能装置(400)生产和储存电能、在上端共用道(130)和下端共用道(140)内利用自身储存的电能供给两用电机(420)带动轨道轮(234)运行、通过滚压轮...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蓄能轨道运输车,其特征是它是由坡度循环轨道(100)、轨道车(200)和水力推进链(300)组成的轨道运输工具,坡度循环轨道(100)设置在落差较大的坡道上,水力推进链(300)安装在坡度循环轨道(100)的水动力道(110)内,轨道车(200)在坡度循环轨道(100)上循环运行;其中,坡度循环轨道(100)由水动力道(110)、蓄能滑道(120)、换道装置(150)、上端共用道(130)和下端共用道(140)组成,水动力道(110)和蓄能滑道(120)并列连接在上端共用道(130)和下端共用道(140)之间,换道装置(150)设置在轨道的连接处,将水动力道(110)、上端共用道(130)、蓄能滑道(120)和下端共用道(140)上的轨道连通成循环轨道;轨道车(200)由车箱(210)、底盘(220)和承重轮(230)组成,车箱(210)安装在底盘(220)上,底盘(220)安装在承重轮(230)上,轨道车(200)通过承重轮(230)在坡度循环轨道(100)上循环运行,在底盘(220)上还装有滑行蓄能装置(400)、限速装置(500)、受力桩(221)和滚压轮(158),受力桩(221)均匀的排列在底盘(220)的下面,相互之间的间距与蓄水链板(320)上的推力桩(323)相配套;水力推进链(300)根据水动力道(110)的长度设置一组或多组,每组水力推进链(300)由蓄水链板(320)首尾连接而成的循环圈和两个星形承力轮(310)组成,星形承力轮(310)分开固定在水动力道(110)内隔离滑板(113)的两端,蓄水链板(320)穿过水流渠(112)和上行渠(111)环绕在两个星形承力轮(310)构成的外切椭圆上,处在水流渠(112)内的蓄水链板(320)向下运行、处在上行渠(111)内的蓄水链板(320)向上运行;轨道车(200)在坡度循环轨道(100)上做前进后退式的往复循环运行,向上爬坡时往动力轮(231)方向前进运行、向下滑行时往从动轮(232)方向后退运行,在水动力道(110)内通过水力推进链(300)利用水流向下的冲力向上运行、在蓄能滑道(120)内利用自身和所载物件的重量向下滑行、在向下滑行的过程中由限速装置(500)控制速度,利用滑行蓄能装置(400)生产和储存电能、在上端共用道(130)和下端共用道(140)内利用自身储存的电能供给两用电机(420)带动轨道轮(234)运行、通过滚压轮(158)启动换道装置(150)改变运行轨道、通过制动手柄和驻车手柄停车或驻车。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能轨道运输车,其特征是上端共用道(130)设置在水源充足的地方,与下端共用道(140)之间有较大的水位差;上端共用道(130)和下端共用道(140)都具有与水动力道(110)和蓄能滑道(120)相一致的倾斜坡度、都设有停车站台;水动力道(110)纵向笔直、横向宽度一致、内壁平整光滑、中部设有隔离滑板(113),上行渠(111)处在隔离滑板(113)的上面、水流渠(112)处在下面。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蓄能轨道运输车,其特征是换道装置(150)由上行连接轨(151)、下滑连接轨(152)、固定横杆(157)、电动切换器(153)、控制开关(156)、滚压轮(158)、转动圆盘(154)和支撑平台(155)组成,上行连接轨(151)设在水动力道(110)和下端共用道(140)或上端共用道(130)之间,下滑连接轨(152)设在蓄能滑道(120)和下端共用道(140)或上端共用道(130)之间,上行连接轨(151)和下滑连接轨(152)之间设有固定横杆(157)并相互呈三角形连接;支撑平台(155)设在三个角上、转动圆盘(154)设在三角形的中心、电动切换器(153)设在固定横杆(157)中部;控制开关(156)有两个,分别设置在水动力道(110)和上端共用道(130)或蓄能滑道(120)和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饶建明
申请(专利权)人:饶建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