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刚度轨下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43954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介绍了一种变刚度轨下垫,总体厚度为7-12mm,设计四个刚度区间,分别为平板结构,宽度为25~35mm;半圆槽结构,宽度为30~40mm,圆槽半径范围1~3mm,圆槽间距为7~13mm;矩形槽结构式,宽度为35~40mm,槽深3-4mm;半圆槽结构,宽度为50~65mm,圆槽半径为1.5~3mm,圆槽间距为7~11mm,采用橡胶或橡塑共混材料一次成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替代现有均一刚度的轨下垫,解决使用现有轨下垫造成的轨道外翻,使列车在运行过程中,轨道扣件均匀下沉,减小轨道外翻现象,保证列车的高速、平稳、安全运行。(*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轨道扣件领域技术,特别是一种变刚度轨下垫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轨道扣件用的轨下垫均采用均一刚度结构,这种轨下垫内外侧刚度一 致,但在实际使用中,由于轨道对扣件外侧和内侧施加了不同大小和方向的力,因此导致轨 道扣件内外侧下沉量不一致,轨道外翻,列车运行中存在不安全因素。 中国专利99220026. 1公布一种复合轨下垫板,它由带槽橡胶板和埋设其中的金 属制平隔板或碟簧构成,槽型由V型和抛物线,橡胶板中央两面带圆槽,碟簧下面垫有绝缘 磨耗板。它大大提高了轨道弹性、减振性和寿命减少了钢轨、车轮、车辆和混凝土枕的损伤, 减少线路工作量。 中国专利200620035733. X公布了铁路轨道扣件用改性橡塑微孔轨下垫板,垫板 内分布由微孔,产品具有弹性高、耐天候及耐臭氧老化,产品的使用寿命长,压縮永久变形 性能优良,复原性好等特殊性能。 中国专利200620035734. 4公布了铁路轨道扣件用改性橡塑复合微孔轨下垫板, 包括改性橡塑微孔层、粘合剂层、不锈钢层,并通过粘合剂连接成整体。 中国专利200820148969. 3公布一种新型结构的热塑性聚酯弹性体轨下垫,该专 利采用热塑性聚酯弹性体材料注塑成型,轨下垫表面成均匀分布的窝窝头形状。该实用 新型充分利用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的优异的抗弯曲挠特性,大幅提高轨下垫的使用寿命。 以上专利的轨下垫都采用均一刚度,在实际列车高速运行中(特别是弯道运行), 给轨道施加了一个侧向力,因此轨下垫的实际受力情况是外侧受力大,内侧受力小,从而导 致轨道扣件内外侧下沉量不一致,钢轨出现外翻,引起轨距扩张,影响列车运行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变刚度轨下垫,解决列车在运行过程中(特别是弯道运行)引起的轨道外翻,从而保证列车运行的安全性。 为了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技术的一种变刚度轨下垫,特征在于轨下垫总体厚度为7-12mm,根据承载形式从外到内设计为四个刚度区间,第一个刚度区间采用平板结构形式,宽度为25 35mm ;第二个刚度区间采用半圆槽结构形式,宽度为30 40mm,圆槽半径范围1 3mm,圆槽间距为7 13mm滞三个刚度采用矩形槽结构形式,宽度为35 40mm,槽深3-4mm ;第四个刚度区间采用半圆槽结构形式,宽度为50 65mm,圆槽半径为1. 5 3mm,圆槽间距为7 llmm。轨下垫的结构是根据轨下垫的受力形式和大小,划分特定的刚度区间,实现轨下垫各区域下沉量相对均匀,依据是根据列车在实际行驶中,轨道内外侧受力不同,外侧受力大,内侧受力小,为了实现均匀下沉,需要设计轨下垫的刚度为外侧大、内侧相对小,同时兼顾中间区域,通过调整刚度分布区间范围以及各个区间的刚度,使整个轨下垫能够均匀下沉。本结构在设计中,采用仿真软件patran/nastran建立轨道有限元模型,并根据实际情 况在模拟体施加横向和纵向载荷,以轨下垫的刚度为变量,以均匀下沉为优化的最终目标, 通过仿真计算,并考虑产品的生产实施的情况,最终确定划分四个刚度区间,并确定每个区 间的结构形式。 本技术的一种变刚度轨下垫,采用橡胶或橡塑共混等高分子材料一次成型。 本技术的一种变刚度轨下垫,其根据轨下垫的受力形式和大小,划分特定的 刚度区间,目的是为了实现轨下垫各区域下沉量相对均匀,实现扣件的均匀下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采用本技术的一种变刚度轨下垫,可以替代现有均一刚度的轨下垫,解决使 用现有轨下垫造成的轨道外翻,使列车在运行过程中,轨道扣件均匀下沉,减小轨道外翻现 象,保证列车的高速、平稳、安全运行。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变刚度轨下垫前视图 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变刚度轨下垫俯视图 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变刚度轨下垫3D示意图 图中l-第一刚度区间;2-第二刚度区间;3-第三刚度区间;4_第四刚度区间。具体实施方式如图l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变刚度轨下垫,本结构在设计中,采用仿真软件 patran/nastran建立轨道有限元模型,并根据实际情况在模拟体施加横向和纵向载荷,以 轨下垫的刚度为变量,以均匀下沉为优化的最终目标,通过仿真计算和试验修正,划分为1、 2、3、4四个刚度区间。 实施例1 轨下垫采用橡胶材料制备,总体厚度为12mm,结构如图1所示,厚度为共有四个刚 度区间,第一个刚度区间为平板结构,宽度为35mm;第二个刚度区间为半圆沟槽结构,宽度 为30mm,半径为2mm,间距为12mm ;第三个刚度区间为宽槽结构,宽度为35mm,槽深4mm ;第 四个刚度区间为半圆沟槽结构,宽度为60mm,半径为3mm,间距为llmm。 实施例2 轨下垫采用橡胶材料,总体厚度为8mm,结构如图1所示,共有四个刚度区间,第一 个刚度区间为平板结构,宽度为30mm ;第二个刚度区间为半圆沟槽结构,宽度为30mm,半径 为1.5mm,间距为10mm;第三个刚度区间为宽槽结构,宽度为35mm,槽深4mm ;第四个刚度区 间为半圆沟槽结构,宽度为65mm,半径为2mm,间距为9mm。 实施例3 轨下垫采用橡胶材料,总体厚度为7mm,结构如图1所示,共有四个刚度区间,第一 个刚度区间为平板结构,宽度为25mm ;第二个刚度区间为半圆沟槽结构,宽度为45mm,半径 为3mm,间距为7mm ;第三个刚度区间为宽槽结构,宽度为40mm,槽深3mm ;第四个刚度区间 为半圆沟槽结构,宽度为50mm,半径为1. 5mm,间距为7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刚度轨下垫,其特征在于:轨下垫总厚度为7-12mm,从外到内设计为四个刚度区间,第一个刚度区间采用平板结构形式,宽度为25~35mm;第二个刚度区间采用半圆槽结构形式,宽度为30~40mm,圆槽半径范围1~3mm,圆槽间距为7~13mm;第三个刚度采用矩形槽结构形式,宽度为35~40mm,槽深3-4mm;第四个刚度区间采用半圆槽结构形式,宽度为50~65mm,圆槽半径为1.5~3mm,圆槽间距为7~11mm。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变刚度轨下垫,其特征在于轨下垫总厚度为7-12mm,从外到内设计为四个刚度区间,第一个刚度区间采用平板结构形式,宽度为25~35mm;第二个刚度区间采用半圆槽结构形式,宽度为30~40mm,圆槽半径范围1~3mm,圆槽间距为7~13mm;第三个刚度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万涛吴医博曾向荣林新志王绪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