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34722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以及若干第一导电端子。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以及若干第二导电端子。第一绝缘本体两侧向前延伸设有第一扣持装置,第二绝缘本体两侧向前延伸设有第二扣持装置。第二扣持装置上设有滑槽,第一扣持装置具有扣持臂,可与滑槽配合将第一、二连接器组设在一起,使第一、二连接器在锡球融化焊接于电路上时具有相同下沉量,避免第一、第二连接器未组设在一起时因焊接下沉量差异造成组设在电连接器组件上的两功能模块相互干涉,保证电连接器组件的正常电性连接。(*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组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可以同时电性连接两功能模 块至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组件。技术背景与本技术相关的电连接器组件,用于电性连接功能模块至电路板,如美国 专利公告第5755585号所揭示。该电连接器组件包括较矮的第一连接器与较高的第二 连接器。第一、第二连接器均包括纵长绝缘本体以及收容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 子组。第一、第二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均包括主体部、由主体部两侧向前垂直延伸的支 臂。第一、第二连接器的主体部包括设在中间的插槽以及分别位于插槽上、下方的端子 通道。插槽用于收容电子卡,端子信道用于收容导电端子组。第一连接器的主体部外侧 向外延伸设有垫高部,垫高部与主体部之间形成有收容第二连接器的凹室。第一连接器 通过收容在绝缘本体中的导电端子组焊接在电路板上,并通过导电端子组夹持收容在插 槽中的一个功能模块的导电引脚,实现第一连接器电性连接电子卡与电路板的功能;第 二连接器通过收容在绝缘本体中的导电端子组焊接在电路板上,并通过导电端子组夹持 收容在插槽中的另一个功能模块的导电引脚,实现第二连接器电性连接另一电子卡与电 路板的功能。但是,当将组设在第一、第二连接器上的导电端子组焊接于电路板上时,焊料 融化会使第一、第二连接器朝电路板下沉,因为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未组设在一 起,会有第一、第二连接器下沉量不同现象产生,若第一连接器的下沉量大于第二连接 器的下沉量,会造成收容在第一、第二连接器上的两功能模块在组装时相互干涉,而无 法组装,进而无法实现电连接器组件电性连接两功能模块至电路板的功能;并且,第 一、第二连接器在焊接于电路板上之前,需对第一、第二连接器定位,会加大操作难 度。为克服上述缺陷,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并且可以保证功能模块 与电路板间正常电性连接的电连接器组件。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 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以及收容在第一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第 一导电端子。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以及收容在第二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第二导电 端子。第一绝缘本体两侧向前延伸设有第一扣持装置,第二绝缘本体两侧向前延伸设有 第二扣持装置。第二扣持装置上设有滑槽,第一扣持装置设有与滑槽配合的扣持臂。本技术进一步界定,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滑槽进一步凹陷设有凹槽,所述凹 槽与所述滑槽的连接处形成有凸出部。本技术进一步界定,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凹槽设于所述滑槽的末端。本技术进一步界定,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扣持臂末端设有卡勾,可以卡勾在 第二连接器的凸出部上。本技术进一步界定,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一绝缘本体包括第一主体部以及 由第一主体部向下延伸的垫高部,所述扣持臂是由所述垫高部两侧向前延伸设置。本技术进一步界定,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一扣持装置还包括由第一主体部 两侧向前延伸的支臂。本技术进一步界定,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扣持臂位于所述支臂下方。本技术进一步界定,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垫高部两侧还向前延伸设有导引 部,所述导引部位于所述扣持臂下方。本技术进一步界定,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导引部上形成有位于所述支臂下方 的导引槽,用于引导第二连接器组入第一连接器上。本技术进一步界定,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一绝缘本体与第二连接器的第二 绝缘本体均设有侧部,所述第一扣持装置的扣持臂是由所述第一连接器的侧部向前延伸 设置,所述滑槽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侧部外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组件通过第一连接器的扣持臂与第二 连接器的滑槽配合,将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组设在一起,使第一、第二连接器通过 融化锡球焊接在电路上时具有相同的下沉量,避免第一、第二连接器未组设在一起时因 焊接下沉量差异造成组入电连接器组件的两功能模块相互发生干涉,进而保证电连接器 组件正常电性连接两功能模块至电路板的功能;并且第一、第二连接器结构简单,组装 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是沿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组件100,可以同时实现两个功 能模块(未图示)与电路板(未图示)间的电性连接。该电连接器组件100包括位于后 方较高的第一连接器1与位于第一连接器1前方内侧的第二连接器2。请重点参阅图1以及图2所示,第一连接器1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0、收容在第一 绝缘本体10中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11以及设于第一导电端子11下方的若干锡球12。第 一绝缘本体10包括两侧部13以及设于两侧部13之间的第一主体部14。第一主体部14向 下延伸设有垫高部15。第一主体部14与垫高部15之间形成有位于第一主体部14下方的 凹室16,用于收容第二连接器2。第一主体部14具有相对设置的上壁140与下壁141。 上壁140与下壁141之间形成有插槽142,用于收容功能模块(未图示)。上壁140上设有若干上端子孔143,下壁141上设有若干下端子孔144,可以分别用于收容对应的第一 导电端子11,使第一导电端子11与插入插槽142中的功能模块(未图示)接触,实现第 一连接器1与功能模块(未图示)间电性导通。侧部13向前延伸设有第一扣持装置17以及位于第一扣持装置17下方的导引部 18。第一扣持装置17包括由第一主体部14两侧垂直向前延伸的支臂170以及由垫高部 15两侧垂直延伸的扣持臂171。所述扣持臂171位于所述支臂170下方,其末端向内凸 伸设有卡勾172。导引部18是由垫高部15两侧垂直向前延伸设置并位于扣持臂171下 方,其上形成有位于支臂170下方的导引槽180,用于引导第二连接器2组入第一连接器 1中。所述支臂170上套设有金属扣持件19,用于加强支臂170的弹性。侧部13还向 外凸伸设有凸块130,凸块130上设有定位孔131,可与定位件132配合,将第一连接器 1定位于电路板(未图示)上。请重点参阅图2以及图4所示,第二连接器2包括第二绝缘本体20、收容在第 二绝缘本体20中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1以及设于第二导电端子21下方的锡球22。第 二绝缘本体20包括狭长的第二主体部24以及设于第二主体部24两侧的侧部23。第二 主体部24具有相对的上壁240、下壁241以及位于上壁240与下壁241之间的插槽242。 插槽242用于收容另个一功能模块(未图示)。上、下壁240、241上分别设有收容第二 导电端子21的上、下端子孔243、244。侧部23向前延伸设有第二扣持装置25。第二 扣持装置25包括由第二主体部24的两侧向前垂直延伸的支臂250以及设于侧部23外侧 的滑槽251。支臂250上套设有金属扣持件19,用于增加支臂250的弹性。滑槽251末 端进一部凹陷设有凹槽252。所述凹槽252与滑槽251的连接处形成有凸出部253,可以 与第一连接器1的扣持臂171的卡勾172配合,将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2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以及收容在第一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以及收容在第二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第一、第二绝缘本体的两侧分别向前延伸设有第一、第二扣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二扣持装置上设有滑槽,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一扣持装置具有与第二连接器的滑槽相配合的扣持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 缘本体以及收容在第一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 以及收容在第二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第一、第二绝缘本体的两侧分别向前 延伸设有第一、第二扣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二扣持装置上设有滑 槽,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一扣持装置具有与第二连接器的滑槽相配合的扣持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滑槽进一步 凹陷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滑槽的连接处形成有凸出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凹槽设于所 述滑槽的末端。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扣持臂末端 设有卡勾,可以卡勾在第二连接器的凸出部上。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一绝缘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昌旗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