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杠杆加弧形啮合件前后驱动自行车,包括前驱动和后驱动两部分,前驱动车把转轴通过一个或二个万向节与前叉轴连接,转向管与立置杠杆的左右动力臂或与动三角形架的后中部固接,重合万向节,左、右阻力臂固接弧形啮合件,与前轮左、右飞轮的上、下缘啮合,车把绕支点摆动,或通过由三角形架、立杆、固接于前叉肩的U形件构成的平行四边形机构作平动,双手既提供动力又灵活准确控制方向。后驱动的弧形啮合件固定在车架上,并与中飞轮的啮合轮啮合,中飞轮与后飞轮通过链条作传,两边动力臂轮流工作,用弹簧或滑轮吊绳复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前后驱动的功能,越野性能好,使用方便的优点,适用日常交通及体育、旅游等各种用途。(*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特别涉及残疾人使用的一种杠杆加弧形啮合件前后驱动自行车。
技术介绍
目前残疾人使用的交通工具种类很多,但使用时均需要一只手把握车把控制方 向,另一只手摇动曲柄通过链盘来提供动力使车子前进。如果只有一只手的残疾人,无法使 用这种交通工具,这对残疾人带来不便。研究制造一种只有一手和一脚残疾人也能驱动的 自行车是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杠杆加弧形啮合件前后驱动自行车,以克服目前残 疾人的交通工具存在的不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杠杆加弧形啮合件前后驱动自行车,包括车把1、叉轴管12、车前叉和车后叉13、 一端与叉轴管12相连接的车横杠20和车斜杠21,其特征在于 — .前驱动部分在车把1下方设有转向轴3,该转向轴3 —端与车把1连接后其 另一端穿过转向管2与下方的万向节6相连接;所述的万向节6下方设有叉轴11,该叉轴 11 一端与万向节6连接后其另一端穿过叉轴管12与车前叉13的连接杆13-l、13-2相连 接;该万向节6左右两旁设有支点5、与支点5相连的支点轴5-l ;所述的转向管2两侧还设 置有动力臂4,该动力臂4 一端分别与转向管2的两侧相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左右两边的支 点轴5-1作转动连接;在左右支点5的内侧设置有阻力臂7,该阻力臂7 —端分别与支点轴 5-1作转动连接,而阻力臂7另一端与分别与设置的左右弧形啮合件9相连接;所述的左右 弧形啮合件9上设置有分别与其啮合的左、右飞轮8,左飞轮8啮合于左弧形啮合件9的弧 形外,右飞轮8啮合于右弧形啮合件9的弧形内;该左、右飞轮8通过车毂轴19连成一体; 所述的左右两边的车前叉13 —端分别与左右两边的支点5相连接,而另一端分别与车毂轴 19的两端连接; 二 .后驱动部分将横杠20另一端与左右弧形啮合件9-1上部公共端相连接,而 左右弧形啮合件9-1下部公共端与车斜杠21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的左右弧形啮合件9-1的 弧形上端和弧形下端分别通过车后叉13分别与左右后飞轮8的车毂轴19两端相连接;带 有踏脚18的左右两边的动力臂4分别与左右两边中飞轮8的轴连接后,再通过左右两边的 阻力臂7分别与左右支点5相连接;该左右两边的中飞轮8内侧还有与左右弧形啮合件9-l 相连的啮合轮10 ;该左右两边的中飞轮8与左右两边的后飞轮8之间用链条14连接传动。 本技术自行车前驱动部分设置有上万向节6和下万向节6,在上方的万向节6 通过连杆3-1与下方的万向节6相连接;该上、下方的万向节6两旁分别设置有动力臂4, 该两旁的动力臂4 一端分别与上方的万向节6两旁的万向节外环6-1相连接,而另一端分别与支点轴5-1作转动连接;在上方的万向节6处设置有并有两个边与万向节6两旁相连 接的等腰三角形架15,在下方的万向节6处设置有与该万向节6两旁支点5相连接的U形 架17,在上的等腰三角形架15的顶角通过立杆16与在下的U形架17作转动连接;三角形 架15、立杆16、 U形架17、动力臂4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本技术自行车前驱动部分也可以设置有上万向节6和下万向节6,在上方万 向节6通过连杆3-1与下方的万向节6相连接;在下方的万向节6通过叉轴11与车前叉13 的连接杆13-1、3-2相连接;在上、下方万向节6两旁设置有动力臂4,该动力臂4 一端分别 与左右两旁的支点轴5-1作转动连接,而动力臂4另一端分别与上方的万向节6的外环6-1 两边作转动连接。 本技术自行车前驱动部分还可以将设置的杠杆支点5与万向节6不重合,该 转向管2与动力臂4连接处采用转动连接,转向轴3能随转向管2上下滑动。 本技术自行车前驱动部分可以用简化的办法,就是只用一侧的阻力臂7和飞 轮8,用弹簧连接阻力臂7与前叉13回程储能,工作行程再释放叠加。 本技术具有前后驱动的功能,越野性能好,使用方便的优点。适用日常交通及 体育、旅游等各种用途。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再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整车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摆动式前驱动主视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右视图; 图4本技术脚踏式后驱动侧视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一平移式前驱动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技术施例二平移式前驱动主视示意图; 图8是图7的右视图; 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三支点万向节不重合前驱动侧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1、图2、图3、图4、图5,图中所示,可看出图1是图2、图3、图4、图5组合 体,从图中可知道本技术具有杠杆式的结构,它包括车把1、叉轴管12、车前叉和车后 叉13、一端与叉轴管12连接的车横杠20和车斜杠21。 — .前驱动部分在车把1下方设有转向轴3,该转向轴3 —端与车把1连接后其 另一端穿过转向管2与万向节6相连接,该万向节6下方的设有叉轴ll,该叉轴11 一端与 万向节6连接后其另一端穿过叉轴管12与车前叉13的连接杆13-l、13-2相连接;该万向 节6左右两旁设有支点5、与支点5相连的支点轴5-1 ;该转向管2两侧还设置有动力臂4, 该动力臂4 一端分别与转向管2的两侧相连接,而另一端分别与左右两边的支点轴5-1作 转动连接;在左右支点5的内侧设置有阻力臂7,该阻力臂7的一端分别与支点轴5-1作转 动连接,而另一端分别与设置的左右弧形啮合件9相连接;该左右弧形啮合件9上设置有5分别与其啮合的左右飞轮8,该左飞轮8 (稍小)啮合于左弧形啮合件9的弧形外,该右飞 轮8(稍大)啮合于右弧形啮合件9的弧形内,该左右飞轮8通过车毂轴19连成一体。该 车毂轴19与车轮相连,如果飞轮8旋转,车毂轴19和车轮也一起旋转。该左右两边车前叉 13 —端分别与左右两边的支点5连接,而另一端分别与车毂轴19的两端连接。 二 .后驱动部分将横杠20另的一端与左右弧形啮合件9-1上部公共端相连接, 而左右弧形啮合件9-l下部公共端与车斜杠21的另一端相连接;该左右弧形啮合件9-l的 弧形上端和弧形下端分别通过车后叉13分别与左右后飞轮8的车毂轴19两端相连接。图 4、图5所示,带有踏脚18的左右两边的动力臂4分别与左右两边中飞轮8的轴连接后,再 通过左右两边的阻力臂7分别与左右支点5连接,左右两边的中飞轮8内侧还有与左右弧 形啮合件9相连的啮合轮10,该左右两边的中飞轮8与左右两边的后飞轮8之间用链条14 作为传动。 参考图6,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一平移式前驱动立体示意图,从图中可看出本 技术前驱动部分可以设置有上方万向节6和下方万向节6的形式,在上方万向节6通 过连杆3-1与下万向节6相连接;该上、下方的万向节6两旁分别设置有动力臂4,该两旁 的动力臂4 一端分别与上方的万向节6两边的万向节外环6-1相连接,而另一端分别与支 点轴5-1上作转动连接;在上方的万向节6处设置有并有两个边与该万向节6两边相连接 的等腰三角形架15,在下方的万向节6处设置有与该万向节6两边支点5相连接的U形架 17,在上的等腰三角形架15的顶角通过立杆16与在下的U形架17作转动连接,三角形架 15、立杆16、U形架17、动力臂4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参考图7、图8,图7是本技术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杠杆加弧形啮合件前后驱动自行车,包括车把(1)、叉轴管(12)、车前叉和车后叉(13)、一端与叉轴管(12)相连接的车横杠(20)和车斜杠(21),其特征在于: 前驱动部分:在车把(1)下方设有转向轴(3),该转向轴(3)一端与车把(1)连接后其另一端穿过转向管(2)与下方的万向节(6)相连接;所述的万向节(6)下方设有叉轴(11),该叉轴(11)一端与万向节(6)连接后其另一端穿过叉轴管(12)与车前叉(13)的连接杆(13-1)、(13-2)相连接;该万向节(6)左右两旁设有支点(5)、与支点(5)相连的支点轴(5-1);所述的转向管(2)两侧还设置有动力臂(4),该动力臂(4)一端分别与转向管(2)的两侧相连接,而另一端分别与左右两边的支点轴(5-1)作转动连接;在左右支点(5)的内侧设置有阻力臂(7),该阻力臂(7)一端分别与支点轴(5-1)作转动连接,而阻力臂(7)另一端与分别与设置的左右弧形啮合件(9)相连接;所述的左右弧形啮合件(9)上设置有分别与其啮合的左、右飞轮(8),左飞轮(8)啮合于左弧形啮合件(9)的弧形外,右飞轮(8)啮合于右弧形啮合件(9)的弧形内;左、右飞轮(8)通过车毂轴(19)连成一体;所述的左右两边的车前叉(13)一端分别与左右两边的支点(5)相连接,而另一端分别与车毂轴(19)的两端连接; 后驱动部分:将横杠(20)另一端与左右弧形啮合件(9-1)上部公共端相连接,而左右弧形啮合件(9-1)下部公共端与车斜杠(21)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的左右弧形啮合件(9-1)的弧形上端和弧形下端分别通过车后叉(13)分别与左右后飞轮(8)的车毂轴(19)两端相连接;带有踏脚(18)的左右两边的动力臂(4)分别与左右两边中飞轮(8)的轴连接后,再通过左右两边的阻力臂(7)分别与左右支点(5)相连接;该左右两边的中飞轮(8)内侧还有与左右弧形啮合件(9-1)相连的啮合轮(10);该左右两边的中飞轮(8)与左右两边的后飞轮(8)之间用链条(14)连接传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杠杆加弧形啮合件前后驱动自行车,包括车把(1)、叉轴管(12)、车前叉和车后叉(13)、一端与叉轴管(12)相连接的车横杠(20)和车斜杠(21),其特征在于前驱动部分在车把(1)下方设有转向轴(3),该转向轴(3)一端与车把(1)连接后其另一端穿过转向管(2)与下方的万向节(6)相连接;所述的万向节(6)下方设有叉轴(11),该叉轴(11)一端与万向节(6)连接后其另一端穿过叉轴管(12)与车前叉(13)的连接杆(13-1)、(13-2)相连接;该万向节(6)左右两旁设有支点(5)、与支点(5)相连的支点轴(5-1);所述的转向管(2)两侧还设置有动力臂(4),该动力臂(4)一端分别与转向管(2)的两侧相连接,而另一端分别与左右两边的支点轴(5-1)作转动连接;在左右支点(5)的内侧设置有阻力臂(7),该阻力臂(7)一端分别与支点轴(5-1)作转动连接,而阻力臂(7)另一端与分别与设置的左右弧形啮合件(9)相连接;所述的左右弧形啮合件(9)上设置有分别与其啮合的左、右飞轮(8),左飞轮(8)啮合于左弧形啮合件(9)的弧形外,右飞轮(8)啮合于右弧形啮合件(9)的弧形内;左、右飞轮(8)通过车毂轴(19)连成一体;所述的左右两边的车前叉(13)一端分别与左右两边的支点(5)相连接,而另一端分别与车毂轴(19)的两端连接;后驱动部分将横杠(20)另一端与左右弧形啮合件(9-1)上部公共端相连接,而左右弧形啮合件(9-1)下部公共端与车斜杠(21)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的左右弧形啮合件(9-1)的弧形上端和弧形下端分别通过车后叉(13)分别与左右后飞轮(8)的车毂轴(19)两端相连接;带有踏脚(18)的左右两边的动力臂(4)分别与左右两边中飞轮(8)的轴连接后,再通过左右两边的阻力臂(7)分别与左右支点(5)相连接;该左右两边的中飞轮(8)内侧还有与左右弧形啮合件(9-1)相连的啮合轮(10);该左右两边的中飞轮(8)与左右两边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昌新,
申请(专利权)人:陆昌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5[中国|广西]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