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显导光板发光辉度或均匀化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92957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突显导光板发光辉度或均匀化的结构,是在一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复数微结构,使光线穿透该等微结构进入导光板内后,由光线的反射与折射而在导光板的特定区域提高辉度,或使导光板的发光均匀化;所述微结构可以是一种突出该导光板之入光面的突出物或低于入光面的凹部,两突出物或两凹部之间形成一节距,每一突出物或凹部具有一高度或凹部,该节距与高度或凹部系依所述导光板所欲获得之辉度程度而配合变化,以产生进入导光板的不同光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背光模块的导光板结构。
技术介绍
背光模块的应用十分普遍,例如象笔记型计算机、显示器、手机、液晶电视、...等 显示器本身不会发光的电子设备都需要背光模块来提供光源。一般的背光模块包含有导光板与光源,对于机体厚度要求较薄的电子产品而言, 通常是使用LED做为光源,并将该光源设于导光板侧边的入光面,导光板的第一侧面则设 置一反射片,相对的第二侧面做为出光面并设置由扩散片与增光片等所组成的复数光学膜 片。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由入光面投射进入导光板内传递,部分光线由反射片反射,再依序从 出光面通过扩散片与增光片射出。基于LED所发射的光线具有良好指向性的原因,一般的背光模块都在导光板的入 光面设置复数个光源,使多数光源将光线射入导光板而能在导光板的出光面呈现出发光效 果。但是,由于光源指向性的因素,导光板在光线直接通过的位置的亮度相对较高,未直接 通过的位置则亮度相对较低;又,由于光线的传导会随着距离的延长而衰减,使得导光板距 离光源近的位置之亮度相对较高,而距离光源较远的位置则亮度相对较低,致使整个导光 板的亮度可能不均勻,因此,现有技术中背光模块的导光板,均会设置用来使导光板发光均 勻化的结构。例如中国台湾地区的台湾专利公告第595723号,是在导光板对应于点光源方向 设有数长条形的细微结构,而以该等细微结构正对应点光源的入光区为中心作形状、角度、 密度、大小或位置的配置,以取得点光源入射光均勻化输出的效果。中国台湾地区的台湾专利1对沈74号,则是在导光板之入光部设置多数排列之微 结构,而多数微结构之排列方向与导光板之出光面系呈斜之形态,使得光源之光线通过多 数倾斜排列之微结构时,会将光源之光线偏向导向反射面,以增加光线之利用率。中国台湾地区的台湾专利M317584号,则是在导光板的入光面上设置V型凹槽,以 让由入光面入光的光源,经过V型凹槽的折射,可快速由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而作为显示 光源,据而减少光源在导光板内的传递路径,以减少光能的耗损,来降低废热之产生,其可 节省能源之消耗,同时降低使用成本。前述各种现有技术的导光板入光面的微结构,大体上具有相等的节距与相等的深 度,此对于导光板的整体发光均勻化固然有所帮助,但对于欲在导光板取得局部发光辉度 的增强可能有所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突显导光板发光辉度或均勻化的结构, 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包括在一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复数微结构;所述微结构是一种突出该导 光板的入光面的突出物,两突出物之间形成一节距,每一突出物具有一高度。本专利技术包括在一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复数微结构;所述微结构是一种低于该导 光板之入光面的凹部,两凹部之间形成一节距,每一凹部具有一深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使导光板的出光面除了可以获得均勻化 的发光效果外,还可以通过微结构的节距或深度的改变而在导光板的局部产生不同的辉度 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微结构为突出物,且该等突出物的节距均相等,但各突出物 的高度从对称两侧往中间逐渐减小的实施例示意图。图2为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微结构为突出物,且该等突出物的节距均相等,但各突出物 的高度从对称两侧往中间逐渐增加的实施例示意图。图3为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微结构为突出物,且该等突出物的高度相等,但节距从对称 两侧往中间逐渐扩大的实施例示意图。图4为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微结构为突出物,且该等突出物的高度相等,但节距从对称 两侧往中间逐渐缩小的实施例示意图。图5为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微结构为突出物,且该突出物垂直于光入射方向的断面为半 圆形的实施例示意图。图6为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微结构为突出物,且该突出物为半圆球体的实施例局部立体 图。图7为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微结构为突出物,且该突出物为锥形体的实施例局部立体 图。图8为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微结构为突出物,且该突出物系从入光面的一侧边延伸到相 对的另一侧边的实施例示意图。图9为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微结构为凹部,且该等凹部的节距均相等,但各凹部的深度 从对称两侧往中间逐渐减小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0为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微结构为凹部,且该等凹部的节距均相等,但各凹部的深度 从对称两侧往中间逐渐增加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1为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微结构为凹部,且该等凹部的深度相等,但节距从对称两侧 往中间逐渐扩大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2为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微结构为凹部,且该等凹部的深度相等,但节距从对称两侧 往中间逐渐缩小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3为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微结构为凹部,且该凹部垂直于光入射方向的断面为半圆 形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4为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微结构为凹部,且该凹部为半圆球形的实施例局部立体图。图15为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微结构为凹部,且该凹部为锥形的实施例局部立体图。图16为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微结构为凹部,且该凹部是从入光面的一侧边延伸到相对 的另一侧边的实施例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针对现有背光模块之导光板入光面的微结构进行改良,使 导光板的出光面除了可以获得均勻化的发光效果外,还可以由微结构之节距或深度的改变 而在导光板的局部产生不同的辉度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特征,是将设于导光板之入光面的微结构,依导光板出光面所要表现辉 度需要而设为具备不同的节距或/及深度,使光线穿透该等微结构进入导光板内后,由光 线的反射与折射而在导光板的特定区域提高辉度,或使导光板的发光均勻化。本专利技术对于所述微结构的技术手段,是在导光板的入光面成型出复数突出该入光 面的突出物,两突出物之间形成一节距,每一突出物具有一高度,该节距与高度是依导光板 所欲获得之辉度程度而配合变化,以产生进入导光板的不同光量。本专利技术对于所述微结构的另一技术手段,是在导光板的入光面成型出复数低于该 导光板之入光面的凹部,两凹部之间形成一节距,每一凹部具有一深度,该节距与深度系依 所述导光板所欲获得之辉度程度而配合变化,以产生进入导光板的不同光量。作为第一种的选择,本专利技术微结构之突出物或凹部,其节距可以均相等,但各突出 物的高度或各凹部的深度不一定相等。作为第二种选择,本专利技术微结构之突出物的高度或凹部的深度可以均相等,但各 节距不一定相等。作为第三种选择,本专利技术微结构之该等突出物的节距与高度,或凹部的距节与深 度,可以均不一定相等。作为第四种选择,本专利技术微结构之突出物或凹部,其在入光面的排列,可以从对称 的两侧往中间逐渐减小高度。作为第五种选择,本专利技术微结构之突出物或凹部,其在入光面的排列,可以从对称 的两侧往中间逐渐增加高度。作为第六种选择,本专利技术微结构之突出物或凹部,其在入光面的排列,可以从对称 的两侧往中间逐渐减小节距。作为第七种选择,本专利技术微结构之突出物或凹部,其在入光面的排列,可以从对称 的两侧往中间逐渐增加节距。本专利技术之微结构突出物或凹部的较佳实施例,是从入光面的一侧边延伸到相对的 另一侧边;所述突出物或凹部垂直于光入射方向的断面可以是三角形、半圆形、锥形或任何 适当的几何形状。由前述的微结构,当导光板的局部位置需要较高的辉度时,可以减小对应该局部 位置之入光面的突出物高度或增加凹部深度,也可以扩大突出物或凹部的节距,以增加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突显导光板发光辉度或均匀化的结构,包括:在一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复数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是一种突出该导光板的入光面的突出物,两突出物之间形成一节距,每一突出物具有一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俊彬曾国柱温明晃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向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