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端盖组的结构改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92057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有关一种二次电池端盖组的结构改良,属于机电类,二次电池端盖组的结构主要由上盖板、导电部及气封体所组成,其中上盖板系形成有供导电部穿设的穿孔,且于上盖板背离该穿孔处形成有一相对应、且相通的定位槽,而位于上盖板的一侧面且邻近穿孔处形成有一第一凹槽,而导电部则设有定位部,于定位部朝上盖板面形成有一第二凹槽,另外气封体系设于穿孔与定位部相衔接处,且相对于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处分别形成有一供固定的凸部,如此,藉由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与凸部的密合能有效防止电池内的电解液渗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气封体为一体成形,在成本上亦相对减少;气封体为一体组装方式,能达到完全防漏的目的;气封体与上盖板的穿孔接触面积大,能完全阻隔电解液,避免发生意外漏事故。(*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机电类,为提供一种电二次池端盖组的结构改良,尤指一种有效 防止电解液渗漏的二次电池端盖组的结构改良
技术介绍
附图1系为常见防漏、气密电池端盖剖面示意图,如图所示,于电池端盖1第一面 10上形成有一圆孔12、于第二面14且与圆孔12相对位置上则形成有一与该圆孔12相通 之凹槽16,而于第一面10上设有一受螺帽2固定、并能绝缘的第一垫片17 ;位于第二面14 上则设有受底座3固定的第二垫片18,而此第二垫片18则包含有气密垫片180及绝缘垫片 182,藉由第一垫片17及第二垫片18能提供有效气密及绝缘功能的设计,另外亦可防止电 解液渗漏。然而上述防漏、气密电池端盖于使用时,仍存在下列问题需要加以改进1、由于防气密及绝缘的垫片过多,不仅在组装时需较多工序,除花费较多的工时 外,在成本上亦相对增加。2、此种垫片为分开式的组装方式,因此在气密部分无法做到完全防漏。3、由于垫片所密封的接触面积较小,且垫片与电池端盖相接触部分较为平直,因 此无法完全阻隔电解液。上述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电池端盖气密及绝缘的垫片过多、在气密部 分无法做到完全防漏,无法有效防止电池内的电解液渗漏到外部的问题。二次电池端盖组的结构改良,其主要由上盖板、导电部及气封体所组成,其中上盖 板系形成有供导电部穿设的穿孔,而背离该穿孔并于相对应处形成有与穿孔相通的定位 槽,另位于上盖板的一侧面且邻近穿孔处形成有一第一凹槽,而导电部则设有定位部,于定 位部朝上盖板面形成有一第二凹槽,另外气封体系设于穿孔与定位部相衔接处,且相对于 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处分别形成有一供固定的凸部,这样,藉由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与凸 部的密合能有效防止电池内的电解液渗漏到外部。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技术由于气封体为一体成形,因此无需额外装设垫片,不仅在组装时大 幅减少多余工序,在成本上亦相对减低,且在气密部分能达到完全防漏的目的。2、本技术由于气封体与上盖板的穿孔接触面积大,且其相接触部分较为弯曲 复杂,因此能完全阻隔电解液,能避免发生外漏的意外事故。附图说明附图1为常用防漏、气密电池端盖剖面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附图3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附图4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剖面分解示意图。附图5为本技术气封体的结构组装剖面示意图。附图6为本技术上盖板组的结构组装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2至附图4所示,二次电池端盖组的结构改良,其上盖板组4主要由上盖板 40、导电部42及气封体44所组成,其中上盖板40于第一侧面400系形成有一穿孔402,且 于该上盖板40背离该第一侧面400的第二侧面404则形成有一与该穿孔402相对应、且相 通的定位槽406,而穿孔402处则形成有一第一凹槽408,而导电部42则设有定位部420,于 定位部420朝上盖板40的定位槽406处形成有一第二凹槽422,另外气封体44系设于穿 孔402与定位部420相衔接处,且相对于第一凹槽408及第二凹槽422处分别形成有一供 固定的凸部440,这样通过第二侧面404及第二凹槽422与凸部440的相互衔接以达到密合 的目的。藉由上述的结构、组成设计,兹就本技术的使用情形说明如下,请同时配合参 阅附图5及附图6,首先,气封体44的加工方式为崁入式射出一体成形,且于对应第一凹槽 408及第二凹槽422处分别形成有一供固定的凸部440,而气封体44外壁则依穿孔402内 壁呈一紧密贴覆的状况,且气封体44则与导电部42紧密结合,如此藉由凸部440与第一凹 槽408及第二凹槽424相互定位,不仅有效达到防漏及气密的目的,由于复杂的接触面能提 高其接触面积,并且能完全阻隔电解液以避免发生外漏事故。再者,气封体44系形成有一与定位槽406相对应的定位块442,因此气封体44能 藉由定位块442嵌入于定位槽406内,并依照不同形状(非圆形的形状)达到定位以避免产 生滑动,另,定位块442形成有一供定位部420嵌入、且为非圆形形状的容置空间444,而定 位部420则能与容置空间444相互嵌设固定,亦同时能完全阻隔电解液,完成上述组装后, 由于导电部42系形成有螺纹424,通过螺纹424可供螺帽5螺纹连接以有效锁固导电部42 避免松动。权利要求一种二次电池端盖组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电池盖上板组具体包括一上盖板,该上盖板于第一侧面系形成有一穿孔,且于该上盖板背离该第一侧面的第二侧面则形成有一与该穿孔相对应、且相通的定位槽,而邻近该穿孔处则形成有一第一凹槽;一导电部,该导电部系穿设于该穿孔与该上盖板连接,而该导电部设有一置于该定位槽的定位部,且该定位部朝该上盖板面系形成有一第二凹槽;一气封体,该气封体系设于该穿孔与该定位部相衔接处,且相对于该第一凹槽及该第二凹槽处分别形成有一供固定的凸部。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端盖组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 形成有供一螺帽连接的螺纹。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端盖组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 依该穿孔内壁呈一紧密贴覆的状态,且该气封体则与该导电部紧密结合。4.依据权利要求所述1的二次电池端盖组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 为一体成形。5.依据权利要求所述1的二次电池端盖组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 一步为非圆形的形状。6.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端盖组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 形成有与该定位槽相对应的定位块。7.依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二次电池端盖组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定位 块系形成有一供该定位部嵌入、且为非圆形状的容置空间。8.依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二次电池端盖组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定位部系与该容置空间相互嵌设固定。其中该导电部系 其中该气封体系 其中该气封体系 其中该定位槽进 其中该气封体系专利摘要本技术为有关一种二次电池端盖组的结构改良,属于机电类,二次电池端盖组的结构主要由上盖板、导电部及气封体所组成,其中上盖板系形成有供导电部穿设的穿孔,且于上盖板背离该穿孔处形成有一相对应、且相通的定位槽,而位于上盖板的一侧面且邻近穿孔处形成有一第一凹槽,而导电部则设有定位部,于定位部朝上盖板面形成有一第二凹槽,另外气封体系设于穿孔与定位部相衔接处,且相对于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处分别形成有一供固定的凸部,如此,藉由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与凸部的密合能有效防止电池内的电解液渗漏。本技术由于气封体为一体成形,在成本上亦相对减少;气封体为一体组装方式,能达到完全防漏的目的;气封体与上盖板的穿孔接触面积大,能完全阻隔电解液,避免发生意外漏事故。文档编号H01M2/04GK201584439SQ20092015507公开日2010年9月15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12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12日专利技术者李业兴, 洪俊豪, 田荣蒋 申请人:千如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二次电池端盖组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电池盖上板组具体包括:  一上盖板,该上盖板于第一侧面系形成有一穿孔,且于该上盖板背离该第一侧面的第二侧面则形成有一与该穿孔相对应、且相通的定位槽,而邻近该穿孔处则形成有一第一凹槽;  一导电部,该导电部系穿设于该穿孔与该上盖板连接,而该导电部设有一置于该定位槽的定位部,且该定位部朝该上盖板面系形成有一第二凹槽;  一气封体,该气封体系设于该穿孔与该定位部相衔接处,且相对于该第一凹槽及该第二凹槽处分别形成有一供固定的凸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业兴洪俊豪田荣蒋
申请(专利权)人:千如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