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88422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导电端子以及上盖,其中导电端子安装于绝缘本体的容置槽中,导电端子具有本体、固定部、二夹臂以及接脚,固定部用以将导电端子固定于绝缘本体上,二夹臂用以挟持灯管。上盖安装于绝缘本体上,其中上盖与绝缘本体之间设有一滑动机构以及一卡扣机构。(*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可以稳定固持灯管及电路板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面板已广泛地应用于各种信息、通讯、消费性产品之中。然而,由于液晶 显示面板中液晶本身不具发光特性。因此,为达到显示效果,需给液晶显示面板提供一面光 源装置。在现有技术中,具有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面板是众所周知的事,其功能在于向液晶 显示器面板提供辉度充份且分布均勻的面光源。一般背光模块的设计,是在背板的一侧间隔设置数条灯管,灯管的两端分别固定 于一连接器上,而连接器则设置于背板上。由于灯管结构较为脆弱,所以灯管一般都必须 通过连接器的辅助才能装配固定于背光模块上,现有的灯管连接器由一具有开口的绝缘本 体以及设置于开口内的一对可挠性的导电弹片所组成,且在灯管两端先套设一金属壳套, 再将金属壳套挤压而插入导电弹片之间的缝隙,利用导电弹片的弹性回复力来挟持金属壳 套,并且,在上述金属壳套的一端与灯管的电极之间,一般还会利用焊接加工的方式在金属 壳套与灯管电极之间形成固定接合,以防止金属壳套与灯管电极之间发生电性接触不良。然而,此种连接器主要是利用导电弹片的弹性回复力来挟持金属壳套,所以当二 导电弹片之间的间距过大或是导电弹片的弹性变形过大时,容易造成弹性回复力大幅下 降,导致灯管及其金属壳套容易从二导电弹片之间脱离掉落,如此不但使得背光模块生产 的时间与成本增加,而且生产良率亦会同时降低。此外,现有导电弹片下方的导电接点没有 被挟持固定,在插接电路板时容易受到外力影响而产生变形移位的情形,因此在重工作业 的重复插拔电路板时,很容易因为施力不当而导致导电接点损坏或偏移的问题。技术内容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利用导电端子的结构设计,使其可 以在二夹臂的后方与下方分别设有固定部以及接脚并与绝缘本体产生干涉固定,且导电端 子的n字形本体外观结构的设计,使得设置于其上方的二夹臂以及设置其下方的二接脚都 可以受到本体的影响而不容易变形,从而提高产品合格率。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其通过连接器的上盖的干涉部可 挤压挟持导电端子,避免灯管及其金属壳套从导电端子脱离掉落,从而能节省生产时间,降 低生产成本,并提高产品生产合格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包括一绝缘本体,其中该绝缘本体具有一容置槽以及连通该容置槽的一插槽;以及一导电端子,安装于该绝缘本体的该容置槽中,其中该导电端子具有一本体、一固 定部、相对设置的二夹臂以及一第一接脚,该固定部连接于该本体,该二夹臂连接于该本体 且位于该固定部的一侧,该二夹臂与该固定部呈前后相对设置,该第一接脚连接于该本体且位于该二夹臂的下方,该固定部用以将该导电端子固定于该绝缘本体上,该二夹臂用以 挟持该灯管。更包括一第二接脚,该第二接脚连接于该本体且位于该二夹臂的下方,该第二接脚与该 第一接脚呈上下相对设置。该本体包含一第一平板部以及沿其两侧的水平方向各别延伸的一第二平板部及 一第三平板部,该第二平板部相对于该第三平板部设置。更包括二第二接脚,分别连接于该本体的该第二平板部及该第三平板部且位于该二夹臂 的下方,其中该第一接脚连接于该本体的该第一平板部,且该二第二接脚与该第一接脚呈 上下相对设置。该第一接脚的该部份嵌合于该容置槽的下方,该固定部嵌合于该容置槽的上方。该第一接脚包含一垂直延伸部、一水平延伸部以及一向上弯曲部,该垂直延伸部 嵌合于该容置槽的下方。更包括一上盖,安装于该绝缘本体上,其中该上盖与该绝缘本体之间设有一滑动机构以 及一卡扣机构。该上盖设有一可挤压挟持该二夹臂的干涉部。该上盖设有一卡勾部,该卡勾部包含一前卡勾以及一后卡勾,该前卡勾与该后卡 勾呈前后相对设置。该前卡勾的前勾点端一侧设有倒角,该后卡勾的后勾点端两侧设有倒角。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所提供连接器,利用导电端子的结构设计,使 其可以在二夹臂的后方与下方分别设有固定部以及接脚并与绝缘本体产生干涉固定,且导 电端子的n字形本体外观结构的设计,使得设置于其上方的二夹臂以及设置其下方的二接 脚都可以受到本体的影响而不容易变形,如此可减少插接灯管与电路板时因施力不当所造 成的产品良率下降的问题。此外,本技术的连接器的上盖的干涉部可挤压挟持导电端 子,如此可避免灯管及其金属壳套从导电端子脱离掉落,借以解决习知背光模块的生产时 间与成本增加以及生产良率降低的问题。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以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 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 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附图中,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连接器尚未组合灯管时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连接器组合灯管时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连接器组合灯管时的前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连接器完成组合灯管后的立体示意图。4图5为图4中的连接器及底板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为图5中的上盖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图5中的导电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图5中的导电端子的前视示意图。图9为图5中的导电端子的后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结合本技术的 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至图9,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1,其用以对于配置于一底板3正 面侧的一灯管7,供给来自配置于该底板3背面侧的电源的电力,其中灯管7可包含冷阴极 管(CCFL)、热阴极管(HCFL)或具有一电极的灯管,在本实施例中,灯管7以冷阴极管加以说 明,且灯管7的两端分别套设有金属套(CAP)70,底板3背面侧的电源的电力以一电路板5 来提供。连接器1具有一绝缘本体12、一导电端子14及一上盖16,其中绝缘本体12包含一 容置槽120、一板体121、一插槽122及二弹片128,板体121设置于绝缘本体12的侧缘面, 容置槽120位于绝缘本体12的顶端,插槽122设于绝缘本体12的接近底端的侧缘面上,且 容置槽120与插槽122相连通,插槽122的插入口与容置槽120的插入口呈垂直方向。在 本实施例中,插槽122供电路板5插接,且在绝缘本体12的容置槽120的开口处更设有一 沟槽123,此沟槽123用于定位灯管7的位置与方向,以防止灯管7产生左右偏移的状况。导电端子14安装于绝缘本体12的容置槽120中,其中导电端子14具有一本体 142、一固定部143、相对设置的二夹臂144、一第一接脚146以及二第二接脚148,该固定部 143连接于本体142,且该固定部143用以将导电端子14固定于绝缘本体12上。二夹臂 144连接于本体142且位于固定部143的一侧,二夹臂144与固定部143可呈前后相对的方 式设置于本体142之上。在本实施例中,本体142包含一第一平板部1421以及沿其两侧的水平方向各别 延伸的一第二平板部1422及一第三平板部1423,该第二平板部1422相对于该第三平板部 1423设置,以使本体142大致呈一n字形的外观结构。第一接脚146连接于本体142的第 一平板部1421且位于二夹臂144的下方,二第二接脚148分别连接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其用以对于配置于一底板正面侧的一灯管,供给来自配置于该底板背面侧的电源的电力,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其中该绝缘本体具有一容置槽以及连通该容置槽的一插槽;以及一导电端子,安装于该绝缘本体的该容置槽中,其中该导电端子具有一本体、一固定部、相对设置的二夹臂以及一第一接脚,该固定部连接于该本体,该二夹臂连接于该本体且位于该固定部的一侧,该二夹臂与该固定部呈前后相对设置,该第一接脚连接于该本体且位于该二夹臂的下方,该固定部用以将该导电端子固定于该绝缘本体上,该二夹臂用以挟持该灯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志杰韦冠仰蔡旺昆
申请(专利权)人: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