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关的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78747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开关的安装结构,包括开关和一个带安装孔的安装板,所述开关安装在安装孔中,所述开关的安装结构还包括从安装板的同一侧延伸出的一个底部弹性支脚和两个中间弹性支脚,两个中间弹性支脚与安装板之间的距离小于底部弹性支脚与安装板之间的距离,开关包括两个分别与两个中间弹性支脚对应的限位结构,底部弹性支脚与开关的底部弹性抵接并对开关施加向安装孔方向的力,两个中间弹性支脚的端部分别与两个限位结构接触以阻止开关向安装孔方向的运动,安装板上还包括两个拆卸孔,两个拆卸孔的中心线分别穿过两个中间弹性支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开关安装结构,只需两个顶针(或类似元件),不用将安装板拆下即可完成开关的拆卸,拆卸非常方便。(*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附件,特别地,本技术涉及一种开关的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在汽车上,各种电器的开关非常多,如车窗玻璃的开关,雨刮器的开关等,这些开 关一般都是安装在车内装饰板上,开关的本体大部分嵌入装饰板的内部,操作表面露在外 面供车内人员操作。现有的这些开关安装方式存在一些不足,当需要拆卸开关时,需要先将 整块内饰板拆卸下来,然后才能拆卸开关,因此,开关的拆卸不方便,而在实际使用中,需要 拆卸开关的情况是很常见的,比如说开关损坏,或者驾驶人员出于个人爱好想更换另外一 种颜色的开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开关的安装结构,该安装结构使得开 关的拆卸非常方便,不需要拆卸开关的安装板。 本技术的开关的安装结构,包括开关和一个带安装孔的安装板,所述开关安装在所述安装孔中,其中,所述开关的安装结构还包括从安装板的同一侧延伸出的至少一个底部弹性支脚和至少两个中间弹性支脚,所述至少两个中间弹性支脚与安装板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至少一个底部弹性支脚与安装板之间的距离,所述开关包括至少两个分别与所述至少两个中间弹性支脚对应的限位结构,所述至少一个底部弹性支脚与开关的底部弹性抵接并对开关施加向安装孔方向的力,所述至少两个中间弹性支脚的端部分别与所述至少两个限位结构接触以阻止开关向安装孔方向的运动,所述安装板上还包括至少两个拆卸孔,所述至少两个拆卸孔的中心线分别穿过所述至少两个中间弹性支脚。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底部弹性支脚与开关的底部弹性抵接并对开关施加向安装孔方向的力,因此开关有向安装孔方向运动的趋势,但是由于至少两个中间弹性支脚的端部与所述限位结构接触并阻止开关向安装孔方向的运动,因此开关在至少一个底部弹性支脚和至少两个中间弹性支脚的作用下保持平衡,这即是开关的正常安装状态。当需要拆卸开关时,操作人员可将至少两个顶针(或类似元件)从安装板上的至少两个拆卸孔中插入,由于每个拆卸孔分别与每个中间弹性支脚相对,因此当顶针插入一定深度后,顶针对中间弹性支脚产生推压作用,中间弹性支脚在这种推压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使各个中间弹性支脚的端部与各个限位结构脱离接触,因此所述限位结构不能再限制开关向安装孔方向的运动,开关即在底部弹性支脚的作用下向安装孔方向弹出。因此,本技术的开关安装结构,只需至少两个顶针(或类似元件),不用将安装板拆下即可完成开关的拆卸,拆卸非常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开关的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 图3是本技术 图4是本技术 图5是本技术 图6是本技术M勺第一个实施例的开关的安装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M勺第一个实施例的开关的安装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M勺第一个实施例的开关的安装结构中开关未安装时的示意图 M勺第一个实施例的开关的安装结构中拆卸开关时的示意图; ^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开关的安装结构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 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 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 限制。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所使用的术语以及关于位置关系的名词仅仅是为了方便本技术的描述,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如图1至图6所示,根据本技术的第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开关的安装结构包括开关1和内饰板2,内饰板2是开关1的安装板,内饰板2上有一个安装孔201,开关1通过安装孔201安装到内饰板2上,内饰板2的下部和车身上的其它零件(图中未示出) 一起构成了车身的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是不可见的,因此,开关1在内饰板2上安装好后,开关l的位于内饰板2下部的部分是不可见的,位于内饰板2上方的部分是外露的,也是可见的,开关下部通过接线端子与车身上的电线相连(图中未示出)。 开关1大致呈方形结构,包括四个侧壁,其中在左侧壁11和右侧壁12上各有一个 弧形凸起101。 内饰板2的下方有三个从内饰板2延伸出的弹性支脚,分别是两个中间弹性支脚 202和一个底部弹性支脚203,两个中间弹性支脚202分别与开关1上的两个弧形凸起101 相对,底部弹性支脚203位于其中一个中间弹性支脚的下方,内饰板2及其上的三个弹性支 脚均为有一定弹性的塑料制成。当开关1未安装到内饰板2上时,内饰板2的三个弹性支 脚的状态如图4所示。当开关1安装到内饰板2上时,内饰板2的三个弹性支脚的状态如 图l所示。对比图1和图4可知,底部弹性支脚203在开关1的底部的挤压作用下发生了 向下的弯曲变形,由于底部弹性支脚203具有弹性,因此变形后底部弹性支脚203对开关1 作用有向上的力。在每个弧形凸起101上,可将位于凸起最高点101a以上的部分称为弧形 凸起的上部,将位于凸起最高点101a以下的部分称为弧形凸起的下部,两个中间弹性支脚 202的端部分别与两个弧形凸起101的上部抵接,即两个弧形凸起101的凸起最高点101a 分别位于两个中间弹性支脚202的下方,因此,两个中间弹性支脚202能够阻止开关1向上 的运动。开关1在底部弹性支脚203向上的作用和两个中间弹性支脚202的阻止向上作用 下保持平衡,形成稳定的安装状态。 在内饰板2上还有两个拆卸孔204,两个拆卸孔204的中心线分别穿过两个中间弹 性支脚202,即两个拆卸孔204分别与两个中间弹性支脚202相对。当需要拆卸开关1时, 可将两个顶针3 (或类似元件)从两个拆卸孔204处伸入到内饰板2的下方,由于两个拆卸 孔204分别与两个中间弹性支脚202相对,当两个顶针3插入一定深度后,两个顶针3分别 对两个中间弹性支脚202产生推压作用,两个中间弹性支脚202在这种推压作用下发生弯4曲变形,当弯曲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两个中间弹性支脚202不再与弧形凸起101接触,即 两个中间弹性支脚202不再对开关1向上的运动产生阻止作用,开关1在底部弹性支脚203 的作用下向上弹出。优选地,每个中间弹性支脚202包括一个凹部202a,每个202a正对上 方的拆卸孔204,由于设置了凹部202a,当拆卸开关1时,顶针3从拆卸孔204插入后即与 凹部202a接触并且不易偏离凹部202a,使拆卸操作更容易。 本实施例中,当需要拆卸开关1时,只需用两个顶针3分别从两个拆卸孔204中插 入并深入到一定程度,开关l即可自动弹出,不需要拆卸内饰板2,拆卸非常方便。 在本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开关1上没有两个弧形凸起101, 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定位孔102,当开关1安装在内饰板2上时,两个中间弹性支脚202的端 部分别卡进两个定位孔102中,通过这种安装结构,两个中间弹性支脚202仍然可以阻止开 关l向上的运动,开关l仍然可以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当需要将开关1从内饰板2上拆 卸下来时,操作方式与第一个实施例中相同,将两个顶针分别从两个拆卸孔204中插入并 对两个中间弹性支脚202产生推压作用,使两个中间弹性支脚202弯曲变形,两个中间弹性 支脚202的端部分别从两个定位孔102中脱出,开关1即可在底部弹性支脚203的作用下 向上弹出,完成开关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开关的安装结构,包括开关和一个带安装孔的安装板,所述开关安装在所述安装孔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的安装结构还包括从安装板的同一侧延伸出的至少一个底部弹性支脚和至少两个中间弹性支脚,所述至少两个中间弹性支脚与安装板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至少一个底部弹性支脚与安装板之间的距离,所述开关包括至少两个分别与所述至少两个中间弹性支脚对应的限位结构,所述至少一个底部弹性支脚与开关的底部弹性抵接并对开关施加向安装孔方向的力,所述至少两个中间弹性支脚的端部分别与所述至少两个限位结构接触以阻止开关向安装孔方向的运动,所述安装板上还包括至少两个拆卸孔,所述至少两个拆卸孔的中心线分别穿过所述至少两个中间弹性支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时锴韩刚高东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