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炒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62792 阅读:2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炒锅,尤其涉及一种烹饪用的旋转式炒锅,其包括锅体以及设置于锅体内的搅拌件,其中所述搅拌件包括主搅拌件和第一辅助搅拌件,所述主搅拌件设置于锅体内壁,所述第一辅助搅拌件一端固定在所述锅体底部,另一端朝锅口方向凸起或伸出。第一辅助搅拌件与主搅拌件共同作用,在锅体转动时形成对物料的立体式的复合翻动,翻动效果更好,可基本消除粘锅、结团和烧焦等现象,提高了菜肴品质。(*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转式炒锅
本技术涉及一种炒锅,尤其涉及一种烹饪用的旋转式炒锅。背景4支术传统的炒锅, 一般呈球面状,利用它烹制菜肴时,操作者一般通过手执 炒勺等工具对锅内的烹饪物料进行翻动,以翻动或划散物料,使其受热均匀。 这种方式比较耗费体力,尤其是当炒锅体积较大,需一次烹制较多物料时, 体力耗费更大。并且,在一次烹制的物料较多时,通过手执工具的方式去翻 动物料,很难做到均匀,严重影响到菜肴的品质。为了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并且实现烹饪的自动化,在CN201052073Y 公开了一种自动炒制机,其将传统的球面状炒锅改良为呈桶状的旋转锅,利 用它烹制菜肴时,电机驱动上述的旋转锅旋转,物料在锅内自动翻滚,以达 到类似翻动工具翻锅的效果。另外,炒锅内壁还增设了搅拌叉,炒锅旋转时, 搅拌叉可起到拔动物料的作用,并将物料不断的抛起,进一步优化了翻动效 果。这种锅较传统炒锅来说,无须人手工翻动,操作起来更轻松,并且由于 使用机械化操作, 一次烹制的分量足,效率高。但是,其在具体应用时,仍 存在如下不足1、由于旋转锅在进行烹饪作业时一般呈倾斜状,大部分物料会不断往锅 的底部最低处堆积,此处物料的翻动不明显,易发生过热或结团等现象,导 致物料受热不均,成熟度不一致,在对肉类物料进行加工时,这种现象更为 突出。42、由于一次烹制的物料4分量通常较多,搅拌叉在一个旋转周期内,只能 将部分物料在被抛起,被抛起的物料会落到锅底还没有被抛起的物料上面, 形成"软着陆",这使得那些粘连在一起的物料仍然不能散开,形成结团,始 终达不到理想的烹饪效果。因此,为了增强翻动效果,提高烹饪质量,需要对上述旋转锅的结构做 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对物料进行立体式复合翻动的旋转式炒锅。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旋转式炒锅,包括锅 体以及设置于锅体内的搅拌件,其中,所述搅拌件包括主搅拌件和第一辅助 搅拌件,所述主搅拌件设置于锅体内壁,所述第一辅助搅拌件一端固定在所 述锅体底部,另一端朝锅口方向凸起或伸出。上述第一辅助搅拌件可以是类似棱状的凸起结构,锅体旋转时,它能够 拔动汇集在锅体底部的物料,促使或加强这部分物料的翻滚,使物料进一步 均匀受热,防止粘锅、结团或烧焦等。或者,上述第一辅助搅拌件也可以呈板状结构、"十,,字形结构或圆柱、 圓锥、圓台状结构或其它的支出部件,其底部或可同祥起到上述拔动锅底物 料的作用,而支出的部分,还可以起到对物料的二次打散作用(主搅拌件在 锅体旋转时拔动物料为一次打散;物料在被主搅拌件抛起后散落,与第一辅 助搅拌件的支出部分发生碰撞,形成二次打散),物料被无规则的打散到锅体 内的各个区域,进一步消除了粘连,搅拌也更加充分。优选地,上述第一辅助搅拌件沿上述锅体的旋转轴线向锅口方向伸出。 翻锅时,被抛起的物料通常会集中在锅体的旋转轴线附近,第一辅助搅拌件5位于此位置或附近,二次打散效果更好。具体地,上述第一辅助搅拌件可以设置呈板状结构,该板状的第一辅助 搅拌件的横截面可以呈"一"字形、弓形、"S"形或椭圓形。其中,可优选 为弓形,原因在于,弓形的第一辅助搅拌件的一个工作面外凸,另一个工作 面内凹,这使得物料被二次打散的力度及方向各不相同,形成无规则的飞溅, 这样的飞賊恰恰可以得到更好的翻锅效果。进一步地,上述第一辅助搅拌件还可以与上述主搅拌件连接成一体,使 其对物料的拔动或搅拌更为连续。例如,第一辅助搅拌件为棱状的凸起结构(或矮板)时,可形成类似"U"形的连续翻动结构;当辅助搅拌件为板状的 伸出结构时,可形成类似"m"形的连续翻动结构。为了保证上述第一辅助搅拌件即具有较好的二次打散效果,又不导致物 料在翻动或盛出时賊出锅,第一辅助搅拌件的长度与锅体深度之比可控制在 1/2到4/5之间,优选为2/3。同样,其宽度也不易过宽,限定在一个合适范围 内即可。上述第一辅助搅拌件的宽度可以是渐变的,如呈底部宽而顶部窄, 或呈中部宽而两端窄等。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在使用时,上述第一辅助搅拌件与主 搅拌件共同作用,在锅体转动时形成对物料的立体式的复合翻动,翻动效果 更好,可基本消除粘锅、结团和烧焦等现象,提高了菜肴品质。根据需要,上述搅拌件还进一步包括第二辅助搅拌件,第二辅助搅拌件 可设置于所述第一辅助搅拌件上。具体地,上述第二辅助搅拌件可以为板状或棒状结构,其一端固定在所 述第一辅助搅拌件上,另一端斜向锅口方向伸出。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进一步"^兌明本技术。但本技术并不 局限于这些实施例,任何在本实施例基本精神上的改进或替代,仍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范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示意图。图2为图1A-A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示意图。图4为图1 B-B的剖一见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4的示意图。图7为图1C-C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 2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旋转式炒锅包括锅体 1、主搅拌件2及第一辅助搅拌件3,其中,第一辅助搅拌件3位于锅体l底 部,其与锅体1侧壁的主搅拌件2连接成一体,形成一个整体式的搅拌(或 打散)结构。实施例2如图3、 4所示,作为另一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旋转式炒锅包括锅体 1、主搅拌件2及第一辅助搅拌件3。其中,第一辅助搅拌件3的^f黄截面呈弓 形,其一端固定在锅体1底部中心位置处,另一端沿锅体1的旋转轴线方向 伸出(即与锅体1的旋转中心相重合)。第一辅助搅拌件3的长度为锅体1深 度的2/3。实施例3如图5所示,作为又一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旋转式炒锅包括锅体1、主搅拌件2及第一辅助搅拌件3。其中,第一辅助搅拌件3的横截面呈"十" 字形,该第一辅助搅拌件3可以是凸起结构,也可以是伸出结构。实施例4如图6、 7所示,作为再一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旋转式炒锅包括锅体 1、主搅拌件2、第一辅助搅拌件3及第二辅助搅拌件4,其中,第一辅助搅 拌件3的横截面呈圆台形,第二辅助搅拌件4呈板状,第二辅助搅拌件4周 向分布在第一辅助搅拌件3上。从图6、 7中还可以看出,锅体l上半部呈筒状结构,其底部为一个深度 大于球面半径的半球结构,在实际烹饪过程中,物料大部分在底部聚集分布, 球面结构即有利于物料的分散,又利于物料;故更好的加热。权利要求1、一种旋转式炒锅,包括锅体以及设置于锅体内的搅拌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件包括主搅拌件和第一辅助搅拌件,所述主搅拌件设置于锅体内壁,所述第一辅助搅拌件一端固定在所述锅体底部,另一端朝锅口方向凸起或伸出。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搅拌件 沿所述锅体的旋转轴线向锅口方向伸出。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搅拌件 呈板状结构。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式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搅拌件 的横截面呈"一"形、弓形、"S"形或椭圆形。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式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搅拌件 的两侧与所述主搅拌件连接成一体结构。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搅拌件 呈"十"字形结构。7、 如权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式炒锅,包括锅体以及设置于锅体内的搅拌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件包括主搅拌件和第一辅助搅拌件,所述主搅拌件设置于锅体内壁,所述第一辅助搅拌件一端固定在所述锅体底部,另一端朝锅口方向凸起或伸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岭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繁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