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系统及电子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5046038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散热系统及一种电子设备,所述散热系统包括:组合风扇装置,设置于设备系统内的第一散热区域,且所述组合风扇装置包括至少两颗风扇,所述至少两颗风扇的每一颗风扇具有单独的故障告警电路;独立风扇装置,包括一颗风扇,设置于所述设备系统内的第二散热区域。所述散热系统将设备系统的重点散热区域和非重点散热区域(第二散热区域)区分开来,在重点散热区域设置组合风扇装置,以组合小风扇的形式替代原来的传统大风扇,能够产生均匀气流,消除大风扇HUB气流死区效应,提高重点散热区域的散热能力。(*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
,尤其是指一种散热系统及具有该散热系统的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电子设备业务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支持业务种类不断增多,设备 系统功耗密度随之逐渐增大,因此对于设备系统内散热系统的可靠性要求不断提高,特别 是通讯系统设备,还要求散热系统的风扇故障告警期间设备系统能够短期持续工作,目前 有关通讯技术标准已对此提出明确要求。 由于电子设备系统往往由多种类型单板组成,不同物理区域配置单板类型不同, 因此对散热要求也不同,如交叉板芯片区域散热要求则高于其它芯片区域。而由于现有技 术电子设备的散热系统通常是采用机框一体的强制风冷散热方式,设置一体风扇盒或单独 风扇盒,风扇盒中的风扇采用相同规格,所有风扇统一控制。如图1为风扇统一控制的电路 结构示意图,散热系统的风扇1连接至故障告警电路和电源板,由采用该种风扇统一控制 的散热系统,当散热要求高的重点散热区域风扇故障告警期间,整个风扇不能正常工作,该 区域散热能力则会显著降低,无法满足系统设备短期持续工作要求。 另外,现有技术的散热系统,特别是对于采用吹风方式散热的系统设备,所使用风 扇通常为轴流风扇,存在风扇集线器(HUB)效应,也即风扇出风口形成气流锥形扩散角,在 风扇HUB前方区域存在气流死区,导致气流分布不均匀,严重降低对应区域散热效果。而且 又由于一体风扇盒或单独风扇盒都采用相同规格风扇,为了满足重点散热区域或最热点散 热需要,必须都使用功率较高、吹风强劲的风扇,因此必将导致风扇成本上升,功耗和噪音 增大,寿命降低,相应降低风扇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系统及具有该散热系统的电子设备, 采用该散热系统能够产生均匀气流,避免现有技术散热系统风扇集线器(HUB)影响风流的 问题,且能够使设备系统内部发热量较高的重点散热区域在风扇故障告警期间,仍可以维 持高水平散热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散热系统,所述散热系统包括组合 风扇装置,设置于设备系统内的第一散热区域,且所述组合风扇装置包括至少两颗风扇,所 述至少两颗风扇的每一颗风扇具有单独的故障告警电路;独立风扇装置,包括一颗风扇,设 置于所述设备系统内的第二散热区域。 优选地,上述所述的散热系统,所述第一散热区域包括元件功耗大于一临界功耗 值的第一元件组,所述第二散热区域包括元件功耗小于所述临界功耗值的第二元件组。 优选地,上述所述的散热系统,所述第一散热区域包括元件功耗与所述设备系统 的总功耗之间的比值大于一第一预设比值的第一元件组,所述第二散热区域包括元件功耗与所述总功耗之间的比值小于一第二预设比值的第二元件组,所述第二预设比值小于所述 第一预设比值。 优选地,上述所述的散热系统,所述第一散热区域包括散热所需风速大于一第一 预设风速值的第一元件组,所述第二散热区域包括散热所需风速小于一第二预设风速值的 第二元件组,所述第二预设风速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风速值。 优选地,上述所述的散热系统,所述第一散热区域的数量和所述第二散热区域的 数量分别至少为一个,且所述组合风扇装置的数量与所述第一散热区域的数量对应,每一 所述组合风扇装置分别对应设置于一所述第一散热区域处;所述独立风扇装置的数量与所 述第二散热区域的数量对应,每一所述独立风扇装置分别对应设置于一所述第二散热区域 处。 优选地,上述所述的散热系统,所述组合风扇装置和所述独立风扇装置组合设置 于一风扇框盒内。 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散热区域,所述 第一散热区域内设置有发热量高的第一元件组;第二散热区域,所述第二散热区域内设置 有发热量低的第二元件组;组合风扇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区域,且所述组合风扇装置 包括至少两颗风扇,所述至少两颗风扇的每一风扇具有单独的故障告警电路;独立风扇装 置,包括一颗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区域。 优选地,上述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第一散热区域包括元件功耗大于一临界功耗值的第一元件组,所述第二散热区域包括元件功耗小于所述临界功耗值的第二元件组。 优选地,上述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第一散热区域包括元件功耗与所述设备系统的总功耗之间的比值大于一第一预设比值的第一元件组,所述第二散热区域包括元件功耗与所述总功耗之间的比值小于一第二预设比值的第二元件组,所述第二预设比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比值。 优选地,上述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第一散热区域包括散热所需风速大于一第一 预设风速值的第一元件组,所述第二散热区域包括散热所需风速小于一第二预设风速值的 第二元件组,所述第二预设风速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风速值。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所述散热系统在设备系统的第一散热区域(重点散热区域)设置组合风扇装置, 以组合小风扇的形式替代原来的传统大风扇,能够产生均匀气流,消除大风扇HUB气流死 区效应,提高重点散热区域的散热能力; 所述散热系统的组合风扇装置的每一小风扇具有单独的风扇故障告警功能,在其 中一小风扇故障告警期间,其它小风扇仍能正常工作,保证系统设备能够短期持续工作,提 高重点散热区域的散热稳定性及可靠性; 所述散热系统将设备系统的重点散热区域和非重点散热区域(第二散热区域)区 分开来,非重点散热区域因为不需要兼顾重点散热区域而能够采用转速更低的大风扇,从 而能够达到全面提升系统散热性能,降低风扇功耗、噪音及成本的综合技术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散热系统中风扇控制的电路结构示意4 图2为举例说明配置本技术所述散热系统的步骤流程图; 图3为根据本技术所述散热系统的设置方法,在一设备系统内划分物理区域 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所述散热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所述散热系统中组合风扇装置的电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 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所述散热系统,通过在设备系统内部依据物理空间划分重点散热区域(第一散热区域)与非重点散热区域(第二散热区域),在非重点散热区域沿用传统风扇配置方案,甚至可以采用更低转速风扇来满足该非重点散热区域的散热需求,在重点散热区域则进一步细分散热区域,分别配置多个尺寸更小的风扇,以组合小风扇的形式替代原来的传统大风扇,消除大风扇HUB气流死区效应,提高重点散热区域的散热能力,且每一小风扇具有单独的风扇故障告警功能,当任一小风扇故障告警时,其它小风扇正常工作,保证在重点散热区域的故障告警期间依然可以保持较高水平散热能力。 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所述散热系统,在设备系统内设置组合风扇装置,该组合风扇装置包括至少两颗风扇,每一风扇具有单独的故障告警电路,且将该组合风扇装置设置于设备系统内的重点散热区域,其中该设备系统内重点散热区域与非重点散热区域的区分方法可以为 根据物理空间将设备系统划分多个散热区域,当计算一物理空间区域内的元件功 耗大于一临界功耗值时,即判断该区域功耗较大,设定该区域为重点散热区域;当计算该物 理空间区域内的元件功耗小于该临界功耗值时,即判断该区域功耗较小,设定该区域为非 重点散热区域。 又或者计算一物理空间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系统包括:  组合风扇装置,设置于设备系统内的第一散热区域,且所述组合风扇装置包括至少两颗风扇,所述至少两颗风扇的每一颗风扇具有单独的故障告警电路;  独立风扇装置,包括一颗风扇,设置于所述设备系统内的第二散热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廷永李丹唐翔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