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框为机胶一体化成型的背光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38438 阅读:3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框为机胶一体化成型的背光源,包括LCM模组和背光源框,其特征是:所述的LCM模组包括LCD显示器件和FPC基板,所述的LCD显示器件包括反射板层和光源组件,所述的背光源框的内边框为胶框、背光源框的外框为金属框,该内边框与外框为一体注塑成型,所述的LCM模组固定于背光源内边框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背光源内框与金属外框采用一体注塑成型,使二者达到完美组合,消除了装配间隙,增强了产品的机械性能。另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背光源框的内边框的内框角采用避空位且对避空位采用倒圆角结构设计,能有效的解决LCD显示器件易角碎的缺陷,且几乎不会增加制作成本,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液晶显示的背光源
,尤其是涉及一种广泛应用于手机、数码相机、.MP4、PDA、GPS、车载DVD、便携式DVD、电子数码相框和Notebook等产品框为机 胶一体化成型的背光源。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LCD)广泛的应用于显示
,液晶的显示通常是通过两块导 电玻璃形成电场驱动位于导电玻璃之间的液晶实现显示的功能,但液晶本身不能发光,因 此需要借助外部光源真正实现显示功能,通常为增加LED或者其它外部光源的背光源结 构。通常,背光源的框的内框(HOUSING)和外金属框都是采用单独成型的,然后再组装在 一起,经常会由于尺寸配合不到位,要么太紧造成产品变形,要么太松机械性能很差。而且 HOUSING和外金属框单独成型再组装在一起,还存在一个装配间隙。目前的液晶显示朝着 超薄液晶产品发展,而超薄液晶显示产品对厚度要求很严格,要越薄越好,按现有的组装办 法,由于还存在组装间隙,显然无法满足超薄液晶显示的发展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背光源内框(HOUSING)和外金属框一体注 塑成型的新型背光源,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框为机胶一体化成型的背光源,包括LCM模组和背光源框,所述的LCM模组包 括LCD显示器件和FPC基板,所述的LCD显示器件包括反射板层和光源组件,所述的背光 源框的内边框为胶框、背光源框的外框为金属框,该内边框与外框为一体注塑成型,所述的 LCM模组固定于背光源内边框内。优选的方案是所述的背光源框的内边框的内框角设置有凹入背光源内边框的避 空位,该避空位为沿背光源内边框30-60度倾角凹入,凹入深度为背光源内边框的1/5 1/4,且为倒圆角结构。更为优选的方案是所述的金属框为铁框、或者铝合金框。更为优选的方案是所述的铁框或者铝合金框周沿设置有若干定位件,所述的定 位件可以是金属极耳或者其它挂置件。更为优选的方案是所述的光源组件包括导光板、LED光源,所述的导光板侧边至 少一侧开有固定LED光源的槽,该LED光源固定于所述的槽内,所述的LED光源为LED粘附 于FPC基板上的边视结构。更为优选的方案是所述的LED光源为单芯片LED和/或多芯片LED封装。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本技术将背光源内框(HOUSING)与金属外框采用一体注塑成型,使二者达到 完美组合,消除了装配间隙,增强了产品的机械性能。另外,本技术对背光源框的内边框的内框角采用避空位且对避空位采用倒圆角结构设计,增加了背光源内框的弹性和LCM 模组的安装空间,能有效的解决LCD显示器件易角碎的缺陷,且几乎不会增加制作成本,具 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背光源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A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优选实施例,包括LCM模组和矩形背光源框,LCM模组包 括LCD显示器件和FPC基板,所述的LCD显示器件包括反射板层、光源组件、扩散片层、上下 两层增光片层、遮光贴布层,所述的反射板层、光源组件、扩散片层、增光片层、遮光贴布层 依次布置,固定于背光源框的内边框2内。背光源框包括塑胶内边框(HOUSING) 2和金属外 框1,塑胶内边框与金属外框为一体注塑成型,该金属外框可以是铁框或者铝合金框,金属 外框四周均设置有2 3个金属极耳12。在设计HOUSING模具的时候,先预留金属框位,在 注塑HOUSING的时候,将冲压好的金属框放进模具,然后一体成型,机胶一体化得以实现。 内边框的内框角设置有凹入背光源内边框的避空位21,所述的LCM模组固定于背光源内边 框2内;该避空位21为沿背光源内边框大约45度角倾角凹入,凹入深度为背光源内边框的 1/5 1/4,且避空位21的顶角211为倒圆角结构。在LCM模组组装时,避免IXD角与背光 源内框角相互干涉,从而很好的解决了 LCD显示器件易角碎的缺陷。本实施例所述的LED光源可以是单芯片LED封装,也可以是多芯片LED封装,或者 是单芯片LED和多芯片LED混合封装。导光板可以是聚丙烯或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透光 性能良好的树脂塑料,光源组件发射的光线通过反射板层进行反射,保证光线能透过导光 板透射到扩散片层使光线比较均勻的透射到上下增光片层,上下增光层均勻布置有按指定 角度相互交叉的三棱镜,保证从上增光片层射出到遮光贴布层的光线均勻垂直,从而保证 遮光贴布层上面的光均勻分布。以上内容是结合本技术的结构和工作过程对其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 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 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 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一种框为机胶一体化成型的背光源,包括LCM模组和背光源框,其特征是所述的LCM模组包括LCD显示器件和FPC基板,所述的LCD显示器件包括反射板层和光源组件,所述的背光源框的内边框为胶框、背光源框的外框为金属框,该内边框与外框为一体注塑成型,所述的LCM模组固定于背光源内边框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为机胶一体化成型的背光源,其特征是所述的背光源框的 内边框的内框角设置有凹入背光源内边框的避空位,该避空位为沿背光源内边框30-60度 倾角凹入,凹入深度为背光源内边框的1/5 1/4,且为倒圆角结构。3.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框为机胶一体化成型的背光源,其特征是所述的金属 框为铁框、或者铝合金框。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框为机胶一体化成型的背光源,其特征是所述的铁框或者铝 合金框周沿设置有若干定位件。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框为机胶一体化成型的背光源,其特征是所述的光源组件包 括导光板、LED光源,所述的导光板侧边至少一侧开有固定LED光源的槽,该LED光源固定 于所述的槽内,所述的LED光源为LED粘附于FPC基板上的边视结构。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框为机胶一体化成型的背光源,其特征是所述的LED光源为 单芯片LED和/或多芯片LED封装。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框为机胶一体化成型的背光源,包括LCM模组和背光源框,其特征是所述的LCM模组包括LCD显示器件和FPC基板,所述的LCD显示器件包括反射板层和光源组件,所述的背光源框的内边框为胶框、背光源框的外框为金属框,该内边框与外框为一体注塑成型,所述的LCM模组固定于背光源内边框内。本技术将背光源内框与金属外框采用一体注塑成型,使二者达到完美组合,消除了装配间隙,增强了产品的机械性能。另外,本技术对背光源框的内边框的内框角采用避空位且对避空位采用倒圆角结构设计,能有效的解决LCD显示器件易角碎的缺陷,且几乎不会增加制作成本,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文档编号G02F1/13357GK201569828SQ20092020494公开日2010年9月1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2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2日专利技术者程言军 申请人:深圳市帝显电子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框为机胶一体化成型的背光源,包括LCM模组和背光源框,其特征是:所述的LCM模组包括LCD显示器件和FPC基板,所述的LCD显示器件包括反射板层和光源组件,所述的背光源框的内边框为胶框、背光源框的外框为金属框,该内边框与外框为一体注塑成型,所述的LCM模组固定于背光源内边框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言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帝显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