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49683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模块,包括一第一部份与一第二部份,所述第一部份包括一液晶面板、至少一光学膜片以及一扩散板,所述第二部份包括一灯源、一反射片以及一背板。其中,前框环绕于液晶面板、光学膜片与扩散板的侧边,使液晶面板、光学膜片与扩散板依序排列并固定,背板定义出一容置空间,使灯源与反射片设置于容置空间内,灯源为面光源,具反射面的反射片贴于背板与灯源间。藉此,由前框与背板互相结合固定,使灯源位于扩散板的入光面侧,并使第一部份与第二部份相结合。(*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液晶显示模块,特别是关于一种能方便拆装、组合 与维修的液晶显示模块。
技术介绍
这些年来,随着液晶显示器的技术的快速发展,且其所发射的辐射量远小于传统的CRT显示器,因此液晶显示器现已成为显示器市场的主流。请参照图1,图1所绘示为习知的液晶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此液晶显示器 100包括前框110、液晶显示模块120、电路控制板130与后框140。通过前框 110与后框140,可对液晶显示模块120的位置进行固定。接着,请参照图2,图2所绘示为习知的液晶显示模块的分解图,此液晶显 示模块120包括铁框121、液晶面板122、胶框123、增亮膜124、扩散膜125、 扩散板126、灯源127、反射片128与背板129。其中,灯源127是由多个冷阴 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所组成,其所发出的光线有部份会直 接入射至扩散板126,而其他的光线则会被反射片128反射而入射至扩散板126。 扩散板126的功用在于使灯源127所发出的光线彼此混合,扩散膜125的功用 则是让光线混合地更加均匀,以使液晶显示器100于显示时能有更均匀的亮度, 而增亮膜124的功用则是将扩散的光聚集起来,以增加液晶显示器100于视角 范围内的亮度。此外,胶框123则是用来固定增亮膜124、扩散膜125与扩散板 126,而液晶面板122则是放置在胶框123上并与增亮膜124保持一定的距离。 另外,铁框121与背板129则是属于液晶显示模块120最外层的部份,用以保 护液晶显示模块120内的元件。然而,随着市场的竟争加剧,前述的液晶显示模块120的结构已不符合成 本上的需求,而且如此复杂的结构不利于拆装、组合及维修,因此本案的实用 新型专利技术人提出新的液晶显示模块的结构,使能有效减少成本,增加拆装、组 合及维修上的方便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结构较简单,且能有效减少成本的液晶显 示模块。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可方便拆装、组合及维修的液晶显示模块。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模块,包括一第一部份 与一第二部份,所述第一部份包括一液晶面板、至少一光学膜片、 一扩散板以 及一前框,第二部份包括一灯源与一背板。其中,前框环绕液晶面板、光学膜 片与扩散板的侧边,使液晶面板、光学膜片与扩散板依序排列并固定。灯源为 面光源。背板定义出一容置空间,使灯源设置于容置空间内。通过前框与背板 互相结合固定,使灯源位于扩散板的入光面侧,并使第一部份与第二部份相结 合。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另一种液晶显示模块,包括一第一部 份与一第二部份,所述第一部份包括一液晶面板、至少一光学膜片、 一导光板、 至少一灯源以及一前框,第二部份包括一背板。其中,灯源为一线光源,位于 导光板至少其中一入光面侧。前框环绕液晶面板、光学膜片与导光板的侧边, 使液晶面板、光学膜片与导光板依序排列并固定。背板定义出一容置空间。通 过前框与背板互相结合固定,背板可将射出导光板的光线反射,使其再进入导 光板,并使第一部份与第二部份相结合。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又一种液晶显示模块,包括一第一部 份与一第二部份,所迷第一部份包括一液晶面板、至少一光学膜片、 一导光板 以及一前框,第二部份包括一灯源以及一背板。其中,前框环绕液晶面板、光 学膜片与导光板的侧边,使液晶面板、光学膜片与导光板依序排列并固定。灯 源为一线光源。背板定义出一容置空间,使灯源设置于容置空间内。通过前框 与背板互相结合固定,使灯源对应于导光板至少其中一入光面側,并使第一部 份与第二部份相结合。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再一种液晶显示模块,包括一第一部 份与一第二部份,所述第一部份包括一液晶面板、至少一光学膜片、 一扩散板 以及一前框,第二部份包括一导光板、至少一灯源与一背板。其中,前框环绕 液晶面板、光学膜片与扩散板的侧边,使液晶面板、光学膜片与扩散板依序排 列并固定。灯源为一线光源,位于导光板至少其中一入光面测。背板定义出一容置空间,使灯源与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通过前框与背板互相结合 固定,使扩散板位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侧,并使第一部份与第二部份相结合。本技术精简了习知的液晶显示模块中的部份元件,以较少的材料来达 到习知液晶显示模块的功效,所以具有较低的制造成本。另外,通过前框与背 板的互相结合,可使第一部份与第二部份互相结合。第一部份与第二部份为两 个独立、能快速拆装、组合,且便于维修的两个模块,当灯源故障需维修时, 仅需拆解第一部份或第二部份内的灯源,即可维修液晶显示模块。因此,本实 用新型具有组合、维修方便和成本上的优势。为使熟悉该项技艺人士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及功效,兹通过下述 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图式,对本技术详加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所绘示为习知的液晶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绘示为习知的液晶显示模块的分解图; 图3A所绘示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模块示意图; 图3B所绘示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模块示意图; 图4 A所绘示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模块示意图; 图4B所绘示为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模块示意图; 图4C所绘示为本技术的第五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模块示意图; 图5A所绘示为本技术的第六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模块示意图; 图5B所绘示为本技术的第七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模块示意图; 图5C所绘示为本技术的第八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模块示意图; 图6A所绘示为本技术的第九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模块示意图; 图6B所绘示为本技术的第十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模块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先前技术>100-液晶显示器;110-前框;120-液晶显示模块;121-铁框;122 -液 晶面板;123-胶框;124-增亮膜;125-扩散膜;126 -扩散板;127-灯源; 128-反射片;129-背板;130-电路控制板;140-后框。<本技术〉220、 220,-液晶显示模块;220A、 220A,-第一部份;220B-第二部份; 221、 221,-前框;2211-螺丝钉;2212,-緩冲垫;222-液晶面板;224 -光学 膜片;226-扩散板;226A-入光面;227-灯源;228 -反射片;229-背板; 2291 -容置空间;320、 320,、 320"-液晶显示模块;320A、 320A,、 320A"-第一部份;320B-第二部份;321、 321,、 321"-前框;3212,-緩冲垫;322-液晶面板;323、 323,,-导光板;323A、 323A,,-入光面;324-光学膜片;325、 325,,-灯罩;327、 327"-灯源;328 -反射片;329 -背板;3291 -容置空间; 420、 420,、 420"-液晶显示模块;420A、 420A,、 420A,,-第一部份;420B、 420B,,-第二部份;421、 421,、 421"-前框;4212,-緩冲垫;422-液晶面板; 423、 423"-导光板;423A、 423A,,-入光面;424-光学膜片;42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部份,包括: 一液晶面板; 至少一光学膜片; 一扩散板; 一前框,所述前框环绕所述液晶面板、光学膜片与扩散板的侧边,使所述液晶面板、光学膜片与扩散板依序排列并固定; 一 第二部份,包括: 一灯源,所述灯源为面光源;一背板,所述背板定义出一容置空间,使所述灯源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通过所述前框与所述背板互相结合固定,使所述灯源位于所述扩散板的入光面侧,并使所述第一部份与所述第二部份相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明泉邱俊昌叶旭成李全发刘又纶
申请(专利权)人:冠捷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HK[中国|香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