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光反射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13787 阅读:2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泛光反射器,包括杯底和杯身,杯身内壁由从杯底边缘处开始渐近外伸的反射壁围成;反射壁的结构为:定义各主抛物线y↑[2]=2p↓[m]x,将主抛物线的一支沿着平行于过灯孔中心的垂直旋转轴的平面的方向进行拉伸或者绕该旋转轴旋转得到与反射壁相对应的主抛物曲面;反射壁上设置有多个反光凹面层,每个反光凹面层均包括相互紧邻的多个具有相同形状的反光凹面,每个反光凹面的结构如下:定义与每个反射壁的每个反光凹面层相对应的次抛物线y↑[2]=2p↓[ms]x,其绕过该抛物线顶点的旋转轴旋转后形成一反光凹面,该反光凹面进行彼此邻接的水平阵列后形成一层反光凹面层,相邻的反光凹面层之间彼此邻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反射光线可控,而且光源利用率高的泛光反射器。(*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一种照明用品,尤其指一种在灯具中起泛光照明作用的反 射器。
技术介绍
目前,具有泛光效果的反射器是在其内表面作喷砂或凹凸不平处理,使光 源射到经过被处理的反射面时,光线发生漫反射,从而实现泛光照明。这种反 射器存在光能量损耗大、反光光效低、反光光线方向不可控,以及光源利用率低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泛光反射器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反射光 线可控,而且光源利用率高的泛光反射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方案 一种泛光反射器,包括杯底 和杯身,其中,杯底设有一灯孔用以使光源从该灯孔伸入所述的泛光反射器中; 杯身内壁由至少一个从杯底边缘处开始渐近外伸的反射壁围成,并在杯身的上 部形成开口,用以使光源发出的光线射出;每个反射壁具有以下结构首先定 义与各反射壁相对应的各主抛物线/=2^ ^,其中下标m为变量,表示不同的 反射壁,如/=2;^表示形成第一反射壁的主抛物线,Z-2;v"c表示形成第一反射壁的主抛物线,依次类推,m的最大值为根据需求所确定的反射壁的数量,在此,各主抛物线/^2;vc,其坐标系可以是不同的,如各坐标系的纵轴选取 为过灯孔中心的垂直旋转轴,而原点选取在该旋转轴的不同位置;将主抛物线 的一支沿着平行于过灯孔中心的垂直旋转轴的平面的方向进行拉伸或者绕该垂 直旋转轴旋转得到与反射壁相对应的主抛物曲面,将所有主抛物曲面进行裁切 得到相应的反射壁,由于各反射壁的上边缘将形成开口的一部分,若希望该部 分为直线状,则需要将与之对应的主抛物线的一支沿着平行于过灯孔中心的垂 直旋转轴的平面的方向进行拉伸,若希望为弧状,则需要将其绕该垂直旋转轴 旋转,所得到的主抛物曲面通过裁切即得到相应的反射壁;每个反射壁上设置 有由多个反光凹面层形成的反光曲面,每个反光凹面层均包括相互紧邻的多个 具有相同形状的反光凹面,每个反光凹面层中任意一个反光凹面均具有以下结 构定义与每个反射壁的每个反光凹面层相对应的次抛物线/=2^,其中, 下标S为变量,表示不同的反光凹面层,如/=2^一表示形成第一反射壁的第 一反光凹面层的次抛物线,/ =2^23^表示形成第二反射壁的第二反光凹面层的 次抛物线,依次类推,在此,次抛物线/=2^^的坐标系同样是不同的;次抛 物线的顶点位于与之对应的反射壁上,焦点位于反射壁的内部,次抛物线绕过 该抛物线顶点的旋转轴旋转后形成一个反光凹面,该反光凹面进行彼此邻接的 水平阵列后形成一层反光凹面层,相邻的反光凹面层之间彼此邻接。优选的是,每个反射壁上的反光凹面层,邻层上的反光凹面彼此交错相接 形成反光曲面,位于一个反光凹面层上的一个反光凹面伸入邻层的相邻两个反 光凹面之间,并彼此邻接。优选的是,所述的次抛物线/=2^^,对于m值相同而s值不同的各次抛 物线的顶点在过灯孔中心的垂直旋转轴的方向上等间距排列。优选的是,所有的反射壁具有相同层数的反光凹面层,并一一对应;所述的次抛物线/ =2^^ ,对于m不同而s相同的各次抛物线的顶点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优选的是,所述反射壁在杯身的上部围成非圆形开口。优选的是,所述次抛物线/ =2^^设置为使光源发出的光线经一次反射即射出开口。优选的是,所述杯身内壁作镜面处理。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所述的泛光反射器,其每个反射壁 上设有多个反光凹面层,由于反光凹面和反射壁均是通过具有特定形状的抛物 线旋转或者拉伸得来,并且每个反光凹面层是由同一反光凹面经过阵列形成, 因此每个反光凹面层具有相同的特性,所以反射光线具有可控性。由于各层的 反光凹面彼此邻接,因此,根据本技术的泛光反射器具有光能量损耗小和 反光光效高的特点。另外,多个反射壁可以拼接成各种形状的杯身内壁,形成 不同形状的开口,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应用场合,设计不同的开口,以使射出 的光线得到最有效的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泛光反射器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反射壁的形成原理示意图;图3为形成第一反射壁的主抛物曲面铺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根据本技术的泛光反射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另一种根据本技术的泛光反射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泛光反射器中第一反射壁的反射光线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一种泛光反射器,如图1所示,包括杯底BM和杯身BO,其中,杯底BM 设有一灯孔,用以使光源SO从该灯孔伸入泛光反射器中。杯身内壁由至少一个 从杯底BM边缘处开始渐近外伸的反射壁围成,并在杯身BO的上部形成开口 , 用以使光源SO发出的光线射出。由于圆形的泛光反射器结构比较简单,杯身内壁可由一个反射壁围成,即 通过一条主抛物线绕过灯孔中心的垂直旋转轴旋转360。即可形成,因此,本实 施方式以说明非圆形泛光反射器为主。现根据图2,说明第一反射壁的形成过程, 其它反射壁的形成过程与此相同。首先将主抛物线/ == 2Ax的一支沿着过灯孔中 心的垂直旋转轴1A的平面的方向进行拉伸得到如图3所示的与第一反射壁相对 应的主抛物曲面,其中主抛物线Z-2;vc的焦点IP可以选在光源SO所在的位 置上,并根据如图6所示的被照面积Klf,和开口距离被照面的距离H,确定第 一反射壁的高度,第一反射壁的上部边缘距离旋转轴1A的距离的Kl。如图2 所示,说明第一反射壁的第一反光凹面层的形成过程。首先形成一个反光凹面 11,该反光凹面ll的形成基础为次抛物线/^2;vc,次抛物线y-2/vc的顶点位于第一反射壁上,焦点位于第一反射壁的内部,次抛物线Z-2化X绕过其顶 点的旋转轴11A进行旋转而形成该反光凹面,将该反光凹面在第一反射壁上进 行彼此邻接的水平阵列即得到第一反光凹面层。同理,第二反光凹面层的反光凹面12是通过次抛物线/ :2;^x绕过其顶点的旋转轴12A进行旋转而成。第一 反光凹面层与第二反光凹面层之间彼此邻接,优选为如图3所示的,第一反射 壁上的每个反光凹面彼此交错相接形成反光曲面,即第二反光凹面层上的每个 反光凹面伸入第一反光凹面层的相邻两个反光凹面之间,并彼此邻接,其余各 反光凹面层之间的邻接关系与此相同。在此,对于次抛物线/:2;vc,即与第 一反射壁的各反光凹面层对应的各次抛物线,相邻次抛物线的顶点之间的距离 为L(n-l, n),其中n取值范围为大于等于2小于等于s的最大值,如次抛物 线/^2^,x与/:2;^x的顶点之间的距离为L (1, 2),各次抛物线的顶点在过 灯孔中心的垂直旋转轴的方向上可以为等间距排列,即距离L(n-l, n)为定值, 由此可以根据反射壁的高度确定第一反射壁的反光凹面层的层数。经过上述的 排列,如图3所示,奇数层的反光凹面层G12和偶数层的反光凹面层G11上的 反光凹面可以在各自的纵列上彼此对齐。反光凹面层可以在对与第一反射壁相 对应的主抛物曲面进行裁切后形成,也可以如图3所示,在与第一反射壁相对 应的主抛物曲面上形成反光凹面层后再进行裁切,裁切尺寸的大小可根据第一 反射壁的开口长度Ll和角度Rl确定。按照上述方式可以形成各反射壁,所有的反射壁可以具有相同层数的反光 凹面层,并一一对应,而且针对次抛物线/=2^,对于m不同而s相同的,即不同反射壁的位于同一层上的反光凹面层,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泛光反射器,包括杯底和杯身,其中,杯底设有一灯孔用以使光源从该灯孔伸入所述的泛光反射器中;杯身内壁由至少一个从杯底边缘处开始渐近外伸的反射壁围成,并在杯身的上部形成开口,用以使光源发出的光线射出;其特征在于:每个反射壁具有以下结构:首先定义与各反射壁相对应的各主抛物线y↑[2]=2p↓[m]x,其中下标m为变量,表示不同的反射壁,将主抛物线的一支沿着平行于过灯孔中心的垂直旋转轴的平面的方向进行拉伸或者绕该垂直旋转轴旋转得到与反射壁相对应的主抛物曲面,将所有主抛物曲面进行裁切得到相应的反射壁;每个反射壁上设置有由多个反光凹面层形成的反光曲面,每个反光凹面层均包括相互紧邻的多个具有相同形状的反光凹面,每个反光凹面层中任意一个反光凹面均具有以下结构:定义与每个反射壁的每个反光凹面层相对应的次抛物线y↑[2]=2p↓[ms]x,其中,下标s为变量,表示不同的反光凹面层,次抛物线的顶点位于与之对应的反射壁上,焦点位于反射壁的内部,次抛物线绕过其顶点的旋转轴旋转后形成一个反光凹面,该反光凹面进行彼此邻接的水平阵列后形成一层反光凹面层,相邻的反光凹面层之间彼此邻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中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德普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