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胶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00590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塑胶模具,包括静模板、动模板、设于动模板上的后模工件、设于静模板上的前模工件、以及一斜顶件,后模工件和前模工件之间形成塑胶产品模型腔,所述斜顶件包括斜顶杆和设于斜顶杆顶端的斜顶头,后模工件上设有与斜顶杆相匹配的装配通道以及与斜顶头相匹配的装配凹位,斜顶杆插入装配通道内,斜顶头与装配凹位配合,斜顶杆可在装配通道内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斜顶头向上顶推或向下回位,其特征在于:斜顶头的左右两侧延伸有凸出于斜顶杆左右两侧的凸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之斜顶件,当斜顶杆带动斜顶头回位时,斜顶头左右两侧的凸台与内模工件的装配凹位配合并起承托定位的作用,使斜顶件回位时受力均匀,斜顶件不易偏位,塑胶产品不会漏胶。(*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塑胶模具。技术背景 如图1所示,现有的塑胶模具,一般包括动模板01、静模板02、设于动模板01上的 后模工件012、设于静模板02上的前模工件022、以及一斜顶件,后模工件012和前模工件 022之间形成塑胶产品04模型腔,所述斜顶件包括斜顶杆031和设于斜顶杆031顶端的斜 顶头032,后模工件012上设有与斜顶杆031相对应的装配通道以及与斜顶头032相对应的 装配凹位,斜顶杆031插入装配通道内,斜顶头032与装配凹位配合,斜顶杆031可在装配 通道内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斜顶头032向上顶推或向下回位。 但上述结构的塑胶模具,存在如下缺陷1、因斜顶件的斜顶头032的宽度Ll与斜 顶杆031的宽度L2相同(如图2所示),斜顶头032无回位时的承托件或定位件,使斜顶件 回位时受力不均匀,导致斜顶件容易偏位,塑胶产品漏胶;2、斜顶头032与斜顶杆031的后 侧壁处于同一直线(如图3所示),所以装配通道和装配凹位的后侧内壁也在同一直线上, 当斜顶头032向上顶推或回位时,所述斜顶杆031会一直与后模工件012上的装配凹位磨 擦,长时间磨擦会产生热量使斜顶件烧坏;3、另外,斜顶头032上的油迹受热时会倒流在塑 胶产品04上,严重影响产品外观;4、斜顶杆031与后模工件012上的装配凹位长时间磨擦, 必然后会使装配凹位因磨损而产生间隙,使塑胶产品04漏胶产生披峰;5、斜顶头032外周 的四个棱角为尖角,未做倒圆角处理,使后模工件012的装配凹位也呈尖角状以便与斜顶 头032配合,既不能保证斜顶头032的强度,也不能保证后模工件012的强度,特别是在后 模工件012经过淬火加硬后,其钢料材质比较脆,尖角处很容易断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斜顶件回位时受力均匀、不易偏位、不易漏胶的 塑胶模具。 —种塑胶模具,包括静模板、动模板、设于动模板上的后模工件、设于静模板上的 前模工件、以及一斜顶件,后模工件和前模工件之间形成塑胶产品模型腔,所述斜顶件包括 斜顶杆和设于斜顶杆顶端的斜顶头,后模工件上设有与斜顶杆相匹配的装配通道以及与斜 顶头相匹配的装配凹位,斜顶杆插入装配通道内,斜顶头与装配凹位配合,斜顶杆可在装配 通道内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斜顶头向上顶推或向下回位,其特征在于斜顶头的左右两侧延 伸有凸出于斜顶杆左右两侧的凸台。 本技术之斜顶件,其斜顶头的左右两侧延伸有凸出于斜顶杆左右两侧的凸 台,所以当斜顶杆带动斜顶头回位时,斜顶头左右两侧的凸台与内模工件的装配凹位配合 并起承托定位的作用,使斜顶件回位时受力均匀,斜顶件不易偏位,塑胶产品不会漏胶。 所述斜顶头的后侧壁与斜顶杆的后侧壁不在同一直线上,且斜顶头后侧壁的斜率 小于斜顶杆后侧壁的斜率,所以与斜顶头相匹配的装配凹位的后侧内壁与装配通道的后侧内壁也不在同一直线上,使装配凹位的后侧内壁与斜顶杆避空,当斜顶头向上顶推或回位时,所述斜顶杆不会与后模工件上的装配凹位的后侧内壁磨擦,避免因磨擦产生热量使斜顶件烧坏;另外,斜顶头上的油迹也不会因受热而倒流在塑胶产品上,产品外观不受影响;装配凹位的后侧内壁不会因磨损而产生间隙,塑胶产品不会漏胶产生披峰。 所述斜顶头的外周的四个棱角设计成倒圆角,使斜顶头的强度得以加强,延长斜顶头使用寿命;另外,与斜顶头相匹配的后模工件的装配凹位于相应位置也设计成倒圆角,使后模工件的强度也得到保证,不容易产生裂痕。 所述斜顶头大致呈倒置的梯形台状,其顶端至底端逐渐收縮,结构简单。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塑胶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塑胶模具之斜顶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合模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开模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B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技术之斜顶件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本技术之斜顶件结构示意图二。 图9为本技术之斜顶件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4至图9所示,一种塑胶模具,包括动模板1、静模板2、设于动模板1上的后 模工件12、设于静模板2上的前模工件22、以及一斜顶件,后模工件12和前模工件22之间 形成塑胶产品4模型腔,所述斜顶件包括斜顶杆31和设于斜顶杆31顶端的大致呈倒置的 梯形台状的斜顶头32,后模工件12上设有与斜顶杆31相匹配的装配通道以及与斜顶头32 相匹配的装配凹位121,斜顶杆31插入装配通道内,斜顶头32与装配凹位配合。动模板1 上还设有一套于斜顶杆31上的导引块7,斜顶杆31的底端固设于一安装座5上,该安装座 5设于一活动模板6上,当活动模板6上下运动时,可使斜顶杆31在导引块7的导引下在装 配通道内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斜顶头32向上顶推或向下回位,斜顶头32的左右两侧延伸有 凸出于斜顶杆31左右两侧的凸台321,所以当斜顶杆31带动斜顶头32回位时,斜顶头32 左右两侧的凸台321与内模工件12上的相应装配凹位配合并起承托定位的作用,使斜顶件 回位时受力均匀,斜顶件不易偏位,塑胶产品4不会漏胶。所述斜顶头32的后侧壁与斜顶 杆31的后侧壁不在同一直线上,且斜顶头32后侧壁的斜率K1小于斜顶杆31后侧壁的斜 率K2,所以与斜顶头32相匹配的装配凹位的后侧内壁121与装配通道的后侧内壁也不在同 一直线上,使装配凹位的后侧内壁121与斜顶杆31避空,当斜顶头32向上顶推或回位时, 所述斜顶杆31不会与后模工件12上的装配凹位的后侧内壁121磨擦。所述斜顶头32的 外周的四个棱角设计成倒圆角,使斜顶头32的强度得以加强,延长斜顶头32使用寿命;另 外,与斜顶头32相匹配的后模工件12的装配凹位于相应位置也设计成倒圆角,使后模工件 12的强度也得到保证,不容易产生裂痕。权利要求一种塑胶模具,包括静模板、动模板、设于动模板上的后模工件、设于静模板上的前模工件、以及一斜顶件,后模工件和前模工件之间形成塑胶产品模型腔,所述斜顶件包括斜顶杆和设于斜顶杆顶端的斜顶头,后模工件上设有与斜顶杆相匹配的装配通道以及与斜顶头相匹配的装配凹位,斜顶杆插入装配通道内,斜顶头与装配凹位配合,斜顶杆可在装配通道内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斜顶头向上顶推或向下回位,其特征在于斜顶头的左右两侧延伸有凸出于斜顶杆左右两侧的凸台。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头的后侧壁与斜顶杆 的后侧壁不在同一直线上,且斜顶头后侧壁的斜率K1小于斜顶杆后侧壁的斜率K2。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塑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头的外周的四个 棱角设计成倒圆角。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塑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头大致呈倒置的梯形 台状。专利摘要一种塑胶模具,包括静模板、动模板、设于动模板上的后模工件、设于静模板上的前模工件、以及一斜顶件,后模工件和前模工件之间形成塑胶产品模型腔,所述斜顶件包括斜顶杆和设于斜顶杆顶端的斜顶头,后模工件上设有与斜顶杆相匹配的装配通道以及与斜顶头相匹配的装配凹位,斜顶杆插入装配通道内,斜顶头与装配凹位配合,斜顶杆可在装配通道内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斜顶头向上顶推或向下回位,其特征在于斜顶头的左右两侧延伸有凸出于斜顶杆左右两侧的凸台。本技术之斜顶件,当斜顶杆带动斜顶头回位时,斜顶头左右两侧的凸台与内模工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塑胶模具,包括静模板、动模板、设于动模板上的后模工件、设于静模板上的前模工件、以及一斜顶件,后模工件和前模工件之间形成塑胶产品模型腔,所述斜顶件包括斜顶杆和设于斜顶杆顶端的斜顶头,后模工件上设有与斜顶杆相匹配的装配通道以及与斜顶头相匹配的装配凹位,斜顶杆插入装配通道内,斜顶头与装配凹位配合,斜顶杆可在装配通道内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斜顶头向上顶推或向下回位,其特征在于:斜顶头的左右两侧延伸有凸出于斜顶杆左右两侧的凸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立权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登盈精密注塑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