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变换滤光片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902377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调节作为基底的彩色滤光层与色变换层形成用的墨水液滴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具有高精细图案的色变换层的简便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在透明基板上形成由聚硅氧烷和颜料构成的多种彩色滤光层,并在不同种的彩色滤光层的边界部分形成由树脂构成的堤坝,由此提供彩色滤光片的工序;对该彩色滤光片进行氧等离子体处理的工序;对该彩色滤光片进行氟等离子体处理的工序;和在该彩色滤光片的彩色滤光层上,使用喷墨法形成一种或多种的色变换层的工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特别是涉及包括具有高精度图案的色变换 层的。
技术介绍
作为使用有机EL元件实现多色发光的方法之一,有色变换方式。色变换方式是将 色变换层配设于有机EL元件的前面从而实现多色的方法,该色变换层吸收有机EL元件的 发光进行波长分布变换,从而放射具有不同波长分布的光。由于色变换方式所使用的有机 EL元件为1种(单色),因此制造容易,积极研究着向大画面显示器的开发。另外,色变换 方式通过进一步组合使特定波长区域的光透过的彩色滤光层,具有能够得到良好的色彩再 现性等的有利特征。作为这样的色变换层,在日本特开平8-286033号公报中提出了使荧光色素在高 分子树脂中分散的结构(参照专利文献1)。但是,为了利用提出的树脂分散型色变换层得 到充分的效率,需要使色变换层的膜厚为ΙΟμπι左右。除此之外,为了在色变换层的上表面 形成有机EL元件,需要使色变换层的上表面的凹凸变得平坦的技术以及遮蔽由色变换层 产生的水分的技术等的特殊技术。这些方面导致显示器的成本上升。为了解决树脂分散型色变换层的问题,日本特开2002-75643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3-217859号公报中提出了使用蒸镀法、溅镀法等干式工艺形成不含树脂的色变换层的 方法(参照专利文献2和3)。在该方法中,能够形成膜厚2μπι以下的色变换层,但是存在 难以形成高精细(例如150ppi以上)的图案的问题。作为具有较小膜厚和高精细度的图案的色变换层的形成方法,日本特开2004-253179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73450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32010号公报、日本特开 2003-229261号公报等,提出了喷墨法(参照专利文献4 7)。使用喷墨法形成色变换层 的优点在于,墨水的利用效率非常高,由此能够抑制形成色变换层的成本。利用喷墨法形成高精细的图案时,必须使微量的液滴精密地喷出,因而必须降低 墨水的粘度。因此不能使作为墨水增粘的原因的固体成分含量过度增大,用于得到需要膜 厚的液滴的体积必然增大。作为解决液滴体积增大的对策,日本特开2000-353594号公报 提出了在基板上形成提坝(bank)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00-353594号公 报记载了为了形成高精细度的图案,不仅是控制提坝的形状,控制提坝表面的湿润性也至 关重要。具体而言,必须控制提坝表面对墨水具有拨液性、并且作为基底的面(即,墨水接 收面)对墨水具有亲液性的状态。并且,日本特开2000-353594号公报记载了为了控制提 坝表面的湿润性从而形成高精细度的图案,进行(a)使用具有不同湿润性的两种材料形成 提坝的工序、和(b)进行使用多种气体并且控制这些气体的混合比的等离子体处理(氟等 离子体/氧等离子体)的工序的方法。并且,日本特开2007-102030号公报提出了通过使用黑矩阵作为分隔壁的喷墨法 形成彩色滤光层时,在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的混合气体氛围下对形成有黑矩阵的基板进行大气压等离子体处理,从而提高基板表面对墨水的亲液性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9)。在该 方法中,大气压等离子体处理时的气体混合比等的复杂的控制是必要的。另外,日本特开2003-229261号公报提出了使用湿润性可变层的方法(参照专利 文献7)。该方法包括以覆盖基板和在该基板上形成的分隔壁的方式形成湿润性可变层的 工序;和仅使通过含有光催化剂层的第二基板、湿润性可变层的与基板接触的部分曝光,从 而提高曝光区域的湿润性可变层对墨水的亲液性的工序。在该方法中,为了仅使湿润性可 变层的与基板接触的部分曝光,在曝光工序中需要对分隔壁进行对位的掩模。因此,工序繁 琐。另外,日本特开2005-156739号公报提出了对含有光催化剂和作为拨液性付与剂 的有机聚硅氧烷的层进行图案状曝光,由此制作包括拨液性部分和亲液性部分的图案形成 体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0)。日本特开2005-156739号公报记载了在图案形成体之上制 作彩色滤光片、金属配线、有机EL层、生物芯片等的方案。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8-286033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2-75643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3-217859号公报 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04-253179号公报 专利文献5 日本特开2006-73450号公报专利文献6 日本特开2006-32010号公报 专利文献7 日本特开2003-229261号公报专利文献8 日本特开2000-353594号公报专利文献9 日本特开2007-102030号公报 专利文献10日本特开2005-15673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希望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调节作为基底的彩色滤光层与色 变换层形成用的墨水液滴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具有高精细图案的色变换层的简便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的特征在于,包括(1)在透明基板上形成由 聚硅氧烷和颜料构成的多种彩色滤光层,并在不同种的彩色滤光层的边界部分形成由树脂 构成的提坝,由此提供彩色滤光片的工序;(2)对该彩色滤光片进行氧等离子体处理的工 序;(3)对该彩色滤光片进行氟等离子体处理的工序;和(4)在该彩色滤光片的彩色滤光层 上,使用喷墨法形成一种或多种的色变换层的工序。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通过上述方法制造 的色变换滤光片。专利技术效果通过采用以上构成,提供一种色变换滤光片的新的制造方法,其对以聚硅氧烷作 为基础的彩色滤光层和树脂制的提坝进行氧等离子体处理和氟等离子体处理,能够同时 实现彩色滤光层对色变换层形成用墨水的亲液性、以及提坝对色变换层形成用墨水的拨液 性,使用喷墨法,形成包括具有高精细度图案的色变换层的色变换滤光片。另外,使用通过 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制造的色变换滤光片,能够降低具有高精细度的平板显示器的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制造方法形成的色变换滤光片的截面图。符号说明1 基板;2 黑矩阵;3 (R,G,B)彩色滤光层;4 提坝;5 (R,G)色变换层;6 屏障 (barrier)层。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表示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制造方法形成的色变换滤光片。图1的色变换滤光片在透 明基板1上具有黑矩阵2,红色、绿色和蓝色的三种彩色滤光层3 (R,G,B),设置于不同种的 彩色滤光层3的边界的提坝4,设置于红色和绿色彩色滤光层3 (R,G)上的红色和绿色的两 种色变换层5 (R,G),以及以覆盖色变换层5以下的层的方式形成的屏障层6。首先,在透明基板1上形成黑矩阵2,这是任意选择的工序。关于黑矩阵2,可以通 过在使用涂布法(旋涂法)在透明基板1的整个表面上形成之后,使用光刻法等进行图案 化而形成,或者也可以通过使用丝网印刷法等形成为图案状。透明基板1优选由满足以下条件的材料形成(a)具有优异的光透射性和尺寸稳定性;(b)能够耐受在其上形成的层(黑矩阵2、彩色滤光层3、色变换层5等)的形成中 所使用的条件(溶剂、温度等);(c)能够耐受在色变换滤光片上形成有机EL元件时,有机EL元件的形成中所使用 的条件(溶剂、温度等);和(d)不会引起使用得到的色变换滤光片而形成的多色发光显示器的性能降低。用于形成透明基板1的材料的例子,包括玻璃、各种塑料、各种膜等。黑矩阵2是用于遮断可见光、提高对比度的层。黑矩阵2的膜厚只要能够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色变换滤光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透明基板上形成由聚硅氧烷和颜料构成的多种彩色滤光层,并在不同种的彩色滤光层的边界部分形成由树脂构成的堤坝,由此提供彩色滤光片的工序;对该彩色滤光片进行氧等离子体处理的工序;对该彩色滤光片进行氟等离子体处理的工序;和在该彩色滤光片的彩色滤光层上,使用喷墨法形成一种或多种的色变换层的工序。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仲俣祐子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电机控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