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梁丽冰专利>正文

一种柴炉燃烧炉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866429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柴炉燃烧炉胆,包括底板和侧壁,底板或/和侧壁上开有进风孔,侧壁围设在底板上并留有一进料口,侧壁与底板围成的空间构成炉胆的燃烧室,其特征在于:在底板上设有下凹部或者凸起部,或者在底板上同时设有凸起部和下凹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工作时,能在波浪型底板的底谷处形成空气(氧气)的储气腔,使木柴得到更充分的燃烧,有效实现木柴燃烧的气化效果,节省燃料,燃烧效率高。同时,炉胆的横向供风设置,燃料燃烧后的灰尘不容易上飘,实现最大限度的减少烟尘的排放。(*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燃烧炉具的炉胆领域,具体说是一种柴炉燃烧炉胆
技术介绍
传统燃烧木柴类的家庭式炉或灶,它基本是一种自然式燃烧,利用热力在高烟囱 产生抽力使得炉栅下或炉口外的空气(氧气)参与木柴的燃烧供氧。由于家庭灶不可能切 成很大体积,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炉腔的吸氧量,所以,传统的家庭式炉或灶,不但耗柴多,很 多燃料被烟闺强行排走,浪费燃料,而且柴料燃烧不充分,烟很多,对环境污染造成极大影 响。针对上述的情况, 一些厂家设计出了汽化柴炉,它把传统的烧柴从自然式燃烧转变成强 鼓式燃烧,在燃烧区(炉腔)采用强制加氧,可以在小空间内大大提高木柴燃烧效率,较传 统灶,节省燃料约一半以上,并且也大大减少了烟尘的排放。但这些柴炉的炉胆结构基本是 采用倾斜的平面结构,例如是中国专利ZL2005200659439,从该专利公开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可见, 木柴进入炉胆内,个别柴由于很不规则的形状,经常会使相关气孔挡住,使得燃烧腔始终不 能获取足够的氧气,木柴仍然不能得到最充分的燃烧,同时,也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烟尘的 排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木柴燃烧充分、节省燃料, 烟尘排放少的柴炉燃烧炉胆。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柴炉燃烧炉胆,包括底板和侧壁,底板 或/和侧壁上开有进风孔,侧壁围设在底板上并留有一进料口,侧壁与底板围成的空间构 成炉胆的燃烧室,其特征在于在底板上设有下凹部或者凸起部,或者在底板上同时设有凸 起部和下凹部。下凹部和凸起部的分别设置或同时设置,均使炉胆的底板形成波浪结构,波 浪型底板的底谷处形成了燃烧时从进风孔输入空气(氧气)的储气腔,充分提高木柴的燃 烧效果。 最为上述结构的最佳实施方式,底板上同时设有凸起部和下凹部,凸起部和下凹 部自进料口位置处顺次布置,即凸起部靠近进料口布置。下凹部和凸起部的同时设置,使得 波浪型的底板更为显著,储气效果更佳。 在上述结构的进一步改进中,所述侧壁的两侧设有外凸部,外凸部位于下凹部的 两侧。外凸部的设置也可增大燃烧腔的储氧空间。 作为上述结构的进一步完善,所述凸起部和下凹部均向两侧延伸并与侧壁接触, 充分增大燃烧腔的储氧空间。 在上述结构完善的同时,进风孔开在凸起部上或设于侧壁上或均开设凸起部和侧 壁上。无论进风孔是分别开在凸起部上或设于侧壁上或这两处同时设置,均能充分保证燃 烧腔内有足够的空气(氧气),更能保证波浪型底板的底谷处获得最大限度的氧气储备量, 提高燃烧效率。方倾斜,使得木柴能有效聚集在波浪型底板的底谷处位置 进行燃烧。 所述侧壁顶部设有盖板,盖板上开有透火孔,通过透火孔可向外输出火力加热。 本技术对现有技术中柴炉的燃烧炉胆进行改进,在底板上设有下凹部或者凸起部,或者在底板上同时设有凸起部和下凹部。在燃烧过程中,强鼓进入的风量通过木柴反 射成沿木柴底部喷射进入波浪型底板的底谷处,由于木柴不可能贴紧在波浪型底板的底谷 处的底面,故此,底谷处便形成空气(氧气)的储气腔,能使木柴得到更充分的燃烧,有效实 现木柴燃烧的气化效果,节省燃料,燃烧效率高。同时,从侧壁进风孔鼓进的风量,对木柴的 燃烧形成横向供风,燃料燃烧后的灰尘不容易上飘,实现最大限度的减少烟尘的排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最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最佳实施例的另一个视角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最佳实施例装配盖板的中间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最佳实施例装配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l,它为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根据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柴炉燃烧炉胆,包括底板1和侧壁2,底板1和侧壁2上均开有进风孔22,侧壁2围设在底板1上并留有一进料口 3,进料口 3处的侧板 向左右两侧外张,形成虎口形状,进料口 3处的底板1稍微下压,便于木柴的推进。侧壁2 与底板1围成的空间构成炉胆的燃烧室,木柴在该燃烧室完成燃烧过程。而在本实施例中, 在底板1上同时设有凸起部11和下凹部12时,凸起部11和下凹部12自进料口 3位置处 顺次布置,即凸起部11靠近进料口 3布置,进料口 3处的底板1下压结构与凸起部11、下凹 部12使得炉胆进料部位形成波浪起伏结构。在燃烧过程中,从进风孔22强鼓进入的风量 被凸起部11的木柴反射成沿木柴底部喷射进入下凹部12,由于木柴不可能贴紧在下凹部 12的底面,故此,下凹部12便形成空气(氧气)的储气腔,能使木柴得到更充分的燃烧,有 效实现木柴燃烧的气化效果,节省燃料,燃烧效率高。 与此同时,在侧壁2的两侧设有外凸部21,外凸部21位于下凹部12的两侧,对于 燃烧腔来说,该外凸部21也相当于一凹腔,在外界强鼓进风时,外凸部21的设置也可增大 燃烧腔的储氧空间。 充分增大下凹部12在燃烧腔内的储氧空间,在炉胆的设计制造时,可将凸起部11 和下凹部12均向两侧延伸并与侧壁2接触。 在上述结构完善的同时,所述进风孔22均开设凸起部11和侧壁2上。此时,设置 在侧壁2上的进风孔22宜两个为一组,均匀布置在侧壁2上,并且一部分进风孔22布置在 侧壁2的外凸部21上,而设置在底板1上的进风孔22则开在凸起部11上。既能充分保证 燃烧腔内有足够的空气(氧气),提高燃烧效率,更能保证下凹部12和外凸部21能获得最 大限度的氧气储备量。 在形成上述结构的同时,底板1的末端23向后上方倾斜,使得木柴能有效聚集在 下凹部12的位置进行燃烧。 同时,本技术的侧壁2顶部设有盖板4,盖板4上开有透火孔41,通过透火孔 41可向外输出火力加热。 实施例2 参见图5所示,本实施例为柴炉燃烧炉胆的另一实施例,其结构和实施例1基本一 致,在此省略不述,稍有不同的是 底板1上只单纯地设有下凹部12,该下凹部12位于底板1的前端靠近进料口 3, 为增大下凹部12的储气空间,它向两侧延伸并与侧壁2接触。进风孔22可开设在底板1 上,或可开设在侧壁2上,或同时开设在底板1和侧壁上。在燃烧过程中,从进风孔22强鼓 进入的风量被凸起部11的木柴反射成沿木柴底部喷射进入下凹部12,下凹部12同样可形 成空气(氧气)的储气腔,能使木柴得到更充分的燃烧,有效实现木柴燃烧的气化效果。 实施例3 参见图6所示,本实施例为柴炉燃烧炉胆的第三中实施例,其结构和实施例1基本 一致,在此省略不述,稍有不同的是 底板1上只单纯地设有凸起部ll,该凸起部11位于底板1的前端靠近进料口 3, 由于凸起部11的设置,底板1的其它位置相对偏低形成底板1的底谷位置,底谷位置同样 可起空气(氧气)的储备作用。期间,为增大底板底谷位置的储气空间,凸起部ll向两侧 延伸并与侧壁2接触。同时,进风孔22可开设在底板1上,或可开设在侧壁2上,或同时开 设在底板1和侧壁上。在燃烧过程中,底板1的底谷位置同样可形成空气(氧气)的储气 腔,能使木柴得到更充分的燃烧,有效实现木柴燃烧的气化效果,提高木柴的燃烧效率。 至此,本技术的柴炉燃烧炉胆,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炉胆的底板1设置成 有凸起部11或下凹部12或者同时设置下凹部12和凸起部ll,又甚或是设置多个凸起或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柴炉燃烧炉胆,包括底板(1)和侧壁(2),底板(1)或/和侧壁(2)上开有进风孔(22),侧壁(2)围设在底板(1)上并留有一进料口(3),侧壁(2)与底板(1)围成的空间构成炉胆的燃烧室,其特征在于:在底板(1)上设有下凹部(12)或者凸起部(11),或者在底板(1)上同时设有凸起部(11)和下凹部(1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丽冰
申请(专利权)人:梁丽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