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837200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散热器结构,其包括至少一热管与一散热鳍片底板,该散热鳍片底板具有一吸热面与一散热面,该散热面设有一体成型连接于该散热鳍片底板上的多个散热鳍片,该吸热面设有至少一凹槽,且该凹槽与该热管的数目相对应,以用于该热管对应嵌设于相同数目的该凹槽内,并该至少一热管的表面与该吸热面等高形成一接触面,该接触面用于与一能散发出高热的芯片接触,通过该散热鳍片底板的大面积表面与该热管的快速导热将温度迅速传递使散热鳍片底板温度扩散均匀,以带走大量热量来降低芯片的温度,热量还可无阻碍的快速传递至一体成型连接于该散热鳍片底板上的多个散热鳍片,而通过所述多个散热鳍片的大面积快速散热。(*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芯片散热结构,特别涉及一种一体成型而高速导热散热的散热器 结构。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1所示,已知散热器结构包括一散热片1与一风扇2,该散热片1用于接 触一基板3上的一芯片4,以利用该散热片1的高导热性能快速带走热量,再通过该风扇2 吹拂该散热片1,使热量快速散发,避免热量累积而产生高温,而对芯片4造成损害。但此结 构,其风扇2会随着时间逐渐老化,而有转速降低、噪音等问题产生,甚至当风扇2故障时, 散热片1会因为效率不佳,而产生高温导致芯片4的损坏,难以对芯片4形成完善的保护。请参阅图2、图3与图4所示,另一已知散热器结构,为中国台湾公告第M309147号 专利,其舍弃了使用风扇2,以避免风扇2老化带来的问题,其包括一散热鳍片组5、一导热 板6与散热管7,该散热管7具有极佳的导热性,且镶设于该导热板6内,并显露于该导热板 6的表面,该导热板6 —边接触该散热鳍片组5,另一边则用于接触一基板3上的一芯片4。因此由该芯片4产生的热量传递至该散热管7时,该散热管7可快速将热量导离 该芯片4,再通过该散热鳍片组5的大面积,快速大量的将热量散发出去,以避免该芯片4产 生高温。但此已知结构,该散热鳍片组5与该导热板6为分开制造,再紧密接触结合在一 起,其加工较为复杂,且该散热鳍片组5与该导热板6之间,难免会有缝隙产生,其导致热量 会累积在该导热板6上,而无法快速传导至该散热鳍片组5,因此,该导热板6所蓄积的热量 会明显高于该散热鳍片组5,导致热量无法传递至该散热鳍片组5,以充分利用该散热鳍片 组5来降低其散热效率,进而导致其散热效率无法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高效率的散热结构,以满足散热的需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器结构,其包括一散热鳍片底板与至 少一热管,其中该散热鳍片底板具有位于相对两侧的一吸热面与一散热面,该散热面设有 一体成型连接于该散热鳍片底板上的多个散热鳍片,该吸热面设有至少一凹槽,且该凹槽 与该热管的数目相对应,该至少一凹槽用于对应镶嵌该至少一热管,并该至少一热管的表 面与该吸热面等高形成一接触面。本技术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中该热管与该凹槽可具有三个,且所述三凹槽 并排设于该吸热面上。本技术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中所述多个散热鳍片最好各自相隔一间隙且排 列立于该散热面上。本技术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中所述多个散热鳍片可各自挖设多个开槽。本技术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中该散热鳍片底板最好为选自于铝、铜、铝合金、铜合金与铜铝合金的任一种。本技术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中该散热鳍片底板可于该吸热面上凸设多个定 位柱。本技术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中还可包括多个螺柱,所述螺柱相对两侧具有 一螺帽端与一螺纹端,所述螺柱穿过该散热鳍片底板,并于该螺帽端与该散热鳍片底板之 间穿套一弹簧,且所述螺柱于该螺帽端与该散热鳍片底板之间套设一 C型扣。本技术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中所述定位柱可设有一穿孔,且所述螺柱穿过 该穿孔。因此,该接触面用于与一能散发出高热的芯片接触,通过该热管的快速导热,快速 将热量扩散开来导离该芯片处,热量还可快速无阻碍的传递至一体成型连接于该散热鳍片 底板上的多个散热鳍片,以通过所述多个散热鳍片的大面积快速散热,而具有极佳的散热 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已知散热器的结构图。图2为另一已知散热器的结构分解图。图3为另一已知散热器的一散热示意图。图4为另一已知散热器的另一散热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散热器结构的分解图。图6为本技术散热器结构的组合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散热器结构的使用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散热器结构的热管传递热量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散热器结构的另一角度热量传递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特征、目的及效果,作进一步详 细说明。请参阅图5与图6所示,本技术为一种散热器结构,其包括一散热鳍片底板10 与至少一热管20,该散热鳍片底板10具有位于相对两侧的一吸热面11与一散热面12,该 散热面12设有一体成型连接于该散热鳍片底板10上的多个散热鳍片30,且所述多个散热 鳍片30可各自相隔一间隙40且排列立于该散热面12上,并所述多个散热鳍片30可各自 挖设多个开槽41,以增加散热效果。该吸热面11设有至少一凹槽13,且该凹槽13与该热管20的数目相对应,且该至 少一凹槽13用于对应镶嵌该至少一热管20,并该至少一热管20的表面与该吸热面11等高 形成一接触面15。如本实施例中,该热管20与该凹槽13具有三个,且所述三凹槽13并排 设于该吸热面11上,而该热管20也呈相对位置设置。该散热鳍片底板10还可以为选自于铝、铜、铝合金与、铜合金与铜铝合金等导热 的任一种,且该散热鳍片底板10可于该吸热面11上凸设多个定位柱14,并所述定位柱14 可设有一穿孔141。另外本技术还可包括多个螺柱50,所述螺柱50相对两侧具有一螺帽端51与一螺纹端52,所述螺柱50穿过该散热鳍片底板10,如使所述螺柱50穿过该穿孔 141,并于该螺帽端51与该散热鳍片底板10之间穿套一弹簧53,且所述螺柱50于该螺帽端 51与该散热鳍片底板10之间套设一 C型扣54。请再参阅图7、图8与图9所示,所述螺柱50可用以螺锁于一基板80上,以使该接 触面15与一能散发出高热的芯片60接触,因此芯片60产生的高热能利用该热管20的高 导热性,通过散热路径70传递,而快速的扩散开来导离芯片60处,并被该散热鳍片底板10 所接收,热量还可快速无阻碍的沿散热路径70由该散热鳍片底板10传递至一体成型连接 于该散热鳍片底板10上的多个散热鳍片30,即可通过所述多个散热鳍片30的大面积,快速 的散发热量进入空气中,因而具极佳的散热效果。如上所述,本技术通过由该至少一热管20的快速导热,与一体成型连接于该 散热鳍片底板10上的多个散热鳍片30的大面积散热,热量可无阻碍的快速传递至所述多 个散热鳍片30,并通过所述多个散热鳍片30快速地散发热量进入空气中,因此其具有极佳 的散热效果,可不使用风扇,避免风扇老化造成的问题。综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技术保护范 围,即凡根据本
技术实现思路
所为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涵盖于本技术的技术范围 中。权利要求一种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散热鳍片底板(10),该散热鳍片底板(10)具有位于相对两侧的一吸热面(11)与一散热面(12),该散热面(12)设有一体成型连接于该散热鳍片底板(10)上的多个散热鳍片(30),该吸热面(11)设有至少一凹槽(13);数目对应该凹槽(13)的至少一热管(20),该至少一热管(20)镶嵌于该至少一凹槽(13),并该至少一热管(20)的表面与该吸热面(11)等高形成一接触面(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热管(20)与该凹槽(13)具有三 个,且所述三凹槽(13)并排设于该吸热面(11)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散热鳍片(30)各自相隔一 间隙(40)且排列立于该散热面(12)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散热鳍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散热鳍片底板(10),该散热鳍片底板(10)具有位于相对两侧的一吸热面(11)与一散热面(12),该散热面(12)设有一体成型连接于该散热鳍片底板(10)上的多个散热鳍片(30),该吸热面(11)设有至少一凹槽(13);  数目对应该凹槽(13)的至少一热管(20),该至少一热管(20)镶嵌于该至少一凹槽(13),并该至少一热管(20)的表面与该吸热面(11)等高形成一接触面(1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君平
申请(专利权)人:佳承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