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旋转式拉臂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792091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旋转式拉臂机构,安装在车厢可卸式垃圾车上,其特征在于:包括翻转架、大臂、大液压缸、小液压缸、旋转小臂和垃圾车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新颖、布置合理;可旋转式拉臂机构有效地减小了大液压缸的作用力,降低系统压力,从而能够对更重的垃圾车厢进行作业,运载能力更强;并且还减少了工作做功、降低了作业过程中垃圾车厢的倾斜角度,有利于垃圾车厢的受力改善,综合性能显著提高。(*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垃圾车的车用装置,具体是一种用于车厢可卸式垃圾车的可旋转式拉臂机构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配备合适的垃圾中转站产品已成 为各大城市的迫切需求。纵观国内现有垃圾中转站产品,车箱可卸式垃圾车以其装卸方便、 设备利用率高、高效快捷等突出特点而成为市场的新宠。车箱可卸式垃圾车同时具有垃圾自卸和箱体自动装卸功能,而且这两种功能由一个车载工作装置完成。垃圾中转站与车箱 可卸式垃圾车配套使用,具有压縮能力强、机动性强、运输无二次污染、占地面积小,节约土 建投资、不需另配起重设备等特点。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车箱可卸式垃圾车主要是拉臂固定式,其结构上包括翻转架、 垃圾车厢、大液压缸和拉臂,工作过程为首先将翻转架与拉臂固定,液压缸直接推动翻转 架、拉臂与垃圾车厢做定轴转动。这种车箱可卸式垃圾车结构简单,但是由于受力学条件的 限制,其能够装载垃圾车厢的重量比较小,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垃圾产生量也在飞 速增加,对大载量的车箱可卸式垃圾车需求也不断增加,现有拉臂固定式的车箱可卸式垃 圾车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可旋转式拉臂 机构,应用该结构的车厢可卸式垃圾车能有效降低液压系统压力,优化举升装置,提升装载 量,提高产品可靠性。 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所述可旋转式拉臂机构安装在车厢 可卸式垃圾车上,其特征在于包括翻转架、大臂、大液压缸、小液压缸、旋转小臂和垃圾车 厢;翻转架后端铰连固定在垃圾车副车架尾部,该端上部装有滚轮,滚轮与垃圾车厢底部接 触,垃圾车厢通过滚轮支承并能滑动;翻转架前端与大臂后端铰连,大臂上靠近后端的位置 铰连固定大液压缸的活塞杆端,大液压缸的缸体端铰连固定在垃圾车的副车架上;所述旋 转小臂为L形结构,其短支臂端部铰连固定在大臂前部,长支臂端部固定有挂钩,挂钩勾在 垃圾车厢前侧壁上部,所述大臂前端与小液压缸的缸体端铰连固定,小液压缸的活塞杆端 铰连固定在L形的旋转小臂的长支臂中部位置。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垃圾车厢底部两端也安装有滚轮。 本技术与已有技术相比,结构新颖、布置合理;可旋转式拉臂机构有效地减小了大液压缸的作用力,降低系统压力,从而能够对更重的垃圾车厢进行作业,运载能力更强;并且还减少了工作做功、降低了作业过程中垃 圾车厢的倾斜角度,有利于垃圾车厢受力改善,综合性能显著提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1-副车架尾部、2_滚轮、3_翻转架、4_大臂、5_副车架前部、6-大 液压缸、7_短支臂、8_小液压缸、9_旋转小臂UO-长支臂、11_挂钩、12_垃圾车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述的可旋转式拉臂机构安装在车厢可卸式垃圾车上, 结构上包括翻转架3、大臂4、大液压缸6、小液压缸8、旋转小臂9和垃圾车厢12 ;翻转架3 后端铰连固定在垃圾车的副车架尾部1上,该端上部装有滚轮2,滚轮2与垃圾车厢12底部 接触,垃圾车厢12通过滚轮2支承并能滑动;翻转架3前端与大臂4后端铰连,大臂4上靠 近后端的位置铰连固定大液压缸6的活塞杆端,大液压缸6的缸体端铰连固定在垃圾车的 副车架前部5上;所述旋转小臂9为L形结构,其短支臂7端部铰连固定在大臂4前部,长 支臂10端部焊接固定有挂钩ll,挂钩11勾在垃圾车厢12前侧壁上部,所述大臂4前端与 小液压缸8的缸体端铰连固定,小液压缸8的活塞杆端铰连固定在L形的旋转小臂9的长 支臂10中部位置;所述垃圾车厢12底部两端也安装有滚轮2,用于支承垃圾车厢12。 在车厢可卸式垃圾车进行装卸或拉卸厢作业时,可选转式拉臂机构的工作过程如 下按照垃圾车厢12底部接触部位的不同,整个作业工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垃圾车厢12底部支承在所述翻转架3上的滚轮2上,翻转架3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处于静止 不动状态,小液压缸8的活塞杆首先伸出,推动L形的旋转小臂9围绕其与大臂4的铰接点 做定轴转动,此时垃圾车厢12向车尾方向移动;第二阶段是垃圾车厢12底部后端的滚轮2 支承在路面上,此时大液压缸6的活塞杆伸出,推动大臂4、小液压缸8、旋转小臂9 一起围 绕翻转架3前端与大臂4后端的铰接点做定轴转动。 在车厢可卸式垃圾车进行卸料作业时,可旋转式拉臂机构的工作过程如下大液 压缸6直接推动翻转架3、大臂4、小液压缸8、旋转小臂9和垃圾车厢12围绕所述翻转架3 与垃圾车底盘的铰连固定点做定轴转动,垃圾车厢12被侧举起来,将垃圾翻倒卸掉。 对上述两种工况分析可以得出进行装卸或拉卸厢作业时,可旋转式拉臂机构的 小液压缸8在大液压缸4动作之前开始伸出,从而使垃圾车厢12往后移动,可以使大液压 缸4开始时的最大推力减小或最大拉力减小,在相同的系统压力下能够能对更大载重的垃 圾车厢12进行作业;同时由于旋转小臂9的预先摆动,垃圾车厢12在拉起过程中离后翻转 点更近,重力矩减小,垃圾车厢12在拉起过程中的摆动半径减小,做功明显降低。权利要求一种可旋转式拉臂机构,安装在车厢可卸式垃圾车上,其特征在于包括翻转架(3)、大臂(4)、大液压缸(6)、小液压缸(8)、旋转小臂(9)和垃圾车厢(12);翻转架(3)后端铰连固定在垃圾车的副车架尾部(1)上,该端上部装有滚轮(2),滚轮(2)与垃圾车厢(12)底部接触,垃圾车厢(12)通过滚轮(2)支承并能滑动;翻转架(3)前端与大臂(4)后端铰连,大臂(4)上靠近后端的位置铰连固定大液压缸(6)的活塞杆端,大液压缸(6)的缸体端铰连固定在垃圾车的副车架前部(5)上;所述旋转小臂(9)为L形结构,其短支臂(7)端部铰连固定在大臂(4)前部,长支臂(10)端部固定有挂钩(11),挂钩(11)勾在垃圾车厢(12)前侧壁上部,所述大臂(4)前端与小液压缸(8)的缸体端铰连固定,小液压缸(8)的活塞杆端铰连固定在L形的旋转小臂(9)的长支臂(10)中部位置。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旋转式拉臂机构,其特征还在于所述垃圾车厢(12)底部 两端也安装有滚轮(2)。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可旋转式拉臂机构,安装在车厢可卸式垃圾车上,其特征在于包括翻转架、大臂、大液压缸、小液压缸、旋转小臂和垃圾车厢。本技术结构新颖、布置合理;可旋转式拉臂机构有效地减小了大液压缸的作用力,降低系统压力,从而能够对更重的垃圾车厢进行作业,运载能力更强;并且还减少了工作做功、降低了作业过程中垃圾车厢的倾斜角度,有利于垃圾车厢的受力改善,综合性能显著提高。文档编号B60P1/16GK201457178SQ20092004708公开日2010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10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10日专利技术者丁海峰 申请人: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无锡柴油机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旋转式拉臂机构,安装在车厢可卸式垃圾车上,其特征在于:包括翻转架(3)、大臂(4)、大液压缸(6)、小液压缸(8)、旋转小臂(9)和垃圾车厢(12);翻转架(3)后端铰连固定在垃圾车的副车架尾部(1)上,该端上部装有滚轮(2),滚轮(2)与垃圾车厢(12)底部接触,垃圾车厢(12)通过滚轮(2)支承并能滑动;翻转架(3)前端与大臂(4)后端铰连,大臂(4)上靠近后端的位置铰连固定大液压缸(6)的活塞杆端,大液压缸(6)的缸体端铰连固定在垃圾车的副车架前部(5)上;所述旋转小臂(9)为L形结构,其短支臂(7)端部铰连固定在大臂(4)前部,长支臂(10)端部固定有挂钩(11),挂钩(11)勾在垃圾车厢(12)前侧壁上部,所述大臂(4)前端与小液压缸(8)的缸体端铰连固定,小液压缸(8)的活塞杆端铰连固定在L形的旋转小臂(9)的长支臂(10)中部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海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无锡柴油机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