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前置物箱盖结构,该摩托车于转向把手下方设有前罩板及后罩板组,该后罩板组具有上后罩板及下后罩板,该上后罩板设有前置物箱,该下后罩板延设有挡墙,该前置物箱于上后罩板的下方设有穿孔,该穿孔可供前置物箱盖的旋转臂的枢接部予以穿设,其中,该上后罩板于穿孔的下方设有枢接座、承置座及基座,而下后罩板的挡墙上则设有限位机构,借由将旋转臂枢接部一端的枢接轴穿设于枢接座的枢接孔,并令枢接部靠置于承置座及基座中,将下后罩板与上后罩板予以结合,使下后罩板的限位机构可将承置座及基座予以定位,而令前置物箱盖的旋转臂可以枢接部为旋转轴呈打开或闭合的动作,借此来达到避免破坏旋转臂结构及方便组装的功效。(*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摩托车前置物箱盖结构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摩托车前置物箱盖结构,特别是关于一种可增加前置物 箱盖旋转臂的强度及达到方便上、下后罩板组装的结构。
技术介绍
就二轮车的速克达型摩托车而言,为方便骑士放置较小件的物品,通常会于摩托 车的转向把手下方设置一开放式或封闭式的前置物箱,该开放式的前置物箱适合骑士临时 放置物品,而封闭式的前物箱则适合长时间供骑士放置随身小物品,如手套、眼镜等。请参阅图1所示,摩托车1具有一转向机构11,该转向机构11设有转向把手111, 于转向机构11的下方设有后罩板12,该后罩板12设有一前置物箱2,该前置物箱2是以一 前置物箱盖20予以封闭。次请参阅图2、3所示,现有的前置物箱2是一体成形于后罩板12 上,并具有一本体21,该本体21具有一容置空间211,该容置空间211可供物品予以放置, 该本体21于后罩板12的表面设有一开口 212,该开口 212是借由一前置物箱盖20将前置 物箱2予以封闭,该开口 212下方于后罩板12上设有一穿孔121,该穿孔121下方二侧设有 枢接座122,该枢接座122上设有相对应的枢接孔1221 ;该前置物箱盖20延伸有一旋转臂 201,该旋转臂201的端缘向二侧延伸有枢接部202,该枢接部202是与枢接座122的枢接孔 1221相对应,其中,于枢接部202的中央设有一 U形的缺口 203,借由该缺口 203可令旋转 臂201的端缘具有一弹性,该前置物箱盖20于装设时,是将旋转臂201的枢接部202穿设 过穿孔121,并按压缺口 203 二侧将枢接部202穿套于枢接座122的枢接孔1221中,借此, 该前置物箱盖20可以枢接座122的枢接孔1221为旋转支点,令前置物箱盖20为开启或关 闭的动作。现有的前置物箱盖20借由于旋转臂201上设置一缺口 203,虽然可达到方便将前 置物箱盖20枢设于枢接座122上的目的,然而,该缺口 203却造成旋转臂201本身强度不 足的缺失,而使前置物箱盖20于使用时,旋转臂201容易因强度不足而损坏,进而必须更换 整个前置箱盖20,此外,于安装前置物箱盖20时,若按压缺口 203的力量不足时,则会造成 无法安装的缺失。有鉴于现有的摩托车前置物箱具有上述的缺失,是以,要如何提供一可方便安装, 并能有效维持前置物箱盖强度的结构,实为目前摩托车制造业者所亟待解决之一大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技术手段,乃在提供一种摩托车前置物箱盖结构,该摩托车于 转向把手下方设有一前罩板及后罩板组,该后罩板组具有一上后罩板及下后罩板,该上后 罩板设有一前置物箱,该下后罩板延设有一挡墙,该前置物箱下方设有一穿孔,该穿孔可供 前置物箱盖的旋转臂的枢接部予以穿设,其中,该上后罩板于穿孔的下方设有一枢接座、一 承置座及一基座,而下后罩板的挡墙上则设有限位机构,借由将旋转臂枢接部一端的枢接 轴穿设于枢接座的枢接孔,并令枢接部靠置于承置座及基座中,将下后罩板与上后罩板予以结合,使下后罩板的限位机构可将承置座及基座予以定位,而令前置物箱盖的旋转臂可 以枢接部为旋转轴呈打开或闭合的动作,借此来达到避免破坏旋转臂结构及方便组装的功 效。本技术的次一技术手段,乃在提供一种摩托车前置物箱盖结构,该摩托车于 转向把手下方设有一前罩板及一后罩板组,该后罩板组具有一上后罩板及下后罩板,该上 后罩板设有一前置物箱,该前置物箱设有一前置物箱盖,该前置物箱盖延设有一旋转臂,而 该下后罩板延设有一挡墙,该挡墙上设有一限位机构,其中,该旋转臂上设有数个补强肋, 而下后罩板的挡墙与限位机构之间亦设有数个补强肋,借由该补强肋可有效提升该令旋转 臂与限位机构的强度。承接上述,本技术提供一种摩托车前置物箱盖结构,该摩托车于转向把手下 方设有一前罩板及一后罩板组,该后罩板组具有一上后罩板及一下后罩板,该上后罩板设 有一前置物箱,该前置物箱具有一开口,该开口设有一前置物箱盖,该前置物箱盖设有一旋 转臂,该旋转臂设有一枢接部,于开口的下方设有一穿孔,该穿孔供前置物箱盖的旋转臂及 其枢接部予以穿设,其特征在于该穿孔的下方设有一枢接座及一基座,该下后罩板设有一 限位机构,而该枢接部的枢接轴穿设于枢接座后,使枢接部靠置于基座上,将下后罩板与上 后罩板结合时,该下后罩板的限位机构将枢接部予以定位。所述的摩托车前置物箱盖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枢接座与基座之间设有一承置座。所述的摩托车前置物箱盖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承置座上设有凹部,且该基座上设有一凹槽。所述的摩托车前置物箱盖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上后罩板下缘设有一勾扣件,且该 下后罩板延设有一挡墙,该挡墙上设有一扣孔。所述的摩托车前置物箱盖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限位机构为圆弧状的挡片。所述的摩托车前置物箱盖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限位机构与下后罩板之间设有数 个补强肋。所述的摩托车前置物箱盖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旋转臂上设有数个补强肋。所述的摩托车前置物箱盖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上后罩板设有数个固定柱,且该下 后罩板设有数个对应该固定柱的结合座。所述的摩托车前置物箱盖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前置物箱设置于上后罩板的左侧。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摩托车的局部示意图。图2是现有前置物箱盖与后罩板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现有前置物箱盖与后罩板的组立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摩托车的侧视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后罩板组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前置物箱盖与上、下后罩板的立体分解图。图7、8是本技术前置物箱盖与上、下后罩板的组立动作示意图。1摩托车11转向机构111转向把手12后罩板121穿孔2前置物箱3摩托车4前面板 5后罩板组6前置物箱盖 S螺固元件122枢接座 20前置物箱盖 202枢接部 21本体 212 开口 31转向把手 312前避震器51上后罩板 512 开口 514穿孔 5151枢接孔 5161凹部 5171凹槽 519固定柱 521挡墙 5221结合孔 524补强肋 61旋转臂 621枢接轴1221枢接孔 201旋转臂 203 缺 Π 211容置空间311头管 32前轮511前置物箱 513容置空间 515枢接座 516承置座 517基座 518勾扣件 52下后罩板 522结合座 523限位机构 525扣孔 62枢接部 63补强肋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更容易了解本技术的结构及所能达成的功效,兹配合图式说明如后首先,请参阅图4所示,本技术的摩托车3于前方枢设有转向把手31,该转向 把手31的下方接设有头管311,该头管311的下方枢设有前避震器312,该前避震器312固 设有前轮32,该头管311是由车体盖的前罩板4及后罩板组5包覆。次请参阅图5、6所示,该后罩板组5具有一上后罩板51及一下后罩板52,该上后 罩板51于左侧一体成形有一前置物箱511,该前置物箱511具有一开口 512及一容置空间 513,该开口 512是借由一前置物箱盖6将前置物箱511予以封闭,该开口 512下方于后罩 板51上设有一穿孔514,该穿孔514下方设有一枢接座515、一承置座516及一基座517,该 枢接座515上设有一枢接孔5151,该承置座516是位于枢接座515与基座517之间,该承置 座516上设有凹部5161,而基座517上则设有一凹槽51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前置物箱盖结构,该摩托车于转向把手下方设有一前罩板及一后罩板组,该后罩板组具有一上后罩板及一下后罩板,该上后罩板设有一前置物箱,该前置物箱具有一开口,该开口设有一前置物箱盖,该前置物箱盖设有一旋转臂,该旋转臂设有一枢接部,于开口的下方设有一穿孔,该穿孔供前置物箱盖的旋转臂及其枢接部予以穿设,其特征在于:该穿孔的下方设有一枢接座及一基座,该下后罩板设有一限位机构,而该枢接部的枢接轴穿设于枢接座后,使枢接部靠置于基座上,将下后罩板与上后罩板结合时,该下后罩板的限位机构将枢接部予以定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新祥,
申请(专利权)人: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