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隆志专利>正文

吸盘的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715756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盘的改良结构,其包含有:一吸盘、一弹簧、一固定座及一控制把手,其中吸盘是由一第一结构层与一第二结构层相结合而成,该第一结构层较软,而富具弹性,以用来与吸附物直接相接触,第二结构层则较硬,以便配合固定座的压抵,而能够在变形产生真空吸力时,以用来辅助定型,又吸盘上方中央伸出一拉杆,拉杆上设有一枢结孔,固定座为一盖体,中央设有一穿孔,控制把手具有一偏心部,偏心部上设有一枢结孔,控制把手另一侧则为延伸出的扳动部。(*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吸盘的结构,尤指一种能吸附于粗糙表面的吸盘结构。
技术介绍
吸盘具有吸附于平整面上并固定的功能,且吸附过程快速、方便,又不需要进行破 坏式的钻孔或钉入钉子等动作,因此广为人们所使用,如浴室、厨房、汽车或玻璃面上,均经 常可见到利用吸盘来做为固定的结构,更甚至有些加工母机,亦会以吸盘来做为固定工作 物的媒介,而以往的吸盘利用真空吸附后,会因为时间的因素与吊挂的重量而脱落,吸附力 与载重性欠佳,因此便有增强吸附力与载重力的结构产生,如图7所示,其由一吸盘50、一 固定座51、一弹簧52及一控制把手53所组成,其中,吸盘50可吸附于光滑的平整面上而产 生真空的吸力,上方中央延伸出有一拉杆501,固定座51为一盖体,其中央设有一穿孔511, 外侧则可供各式置物或定位结构设置,控制把手53枢结处具有一偏心部531,上方则为延 伸出的扳动部532。其结构的组合,弹簧52穿套在吸盘50的拉杆501上,吸盘50则利用拉杆501由 固定座51的穿孔511穿入,使吸盘50能够被固定座51所盖合,控制把手53再枢设于吸盘 50穿过固定座51的拉杆501上,通过此,当吸盘50贴合于光滑的平整面上时,可控制扳动 部532,让控制把手53能以偏心部531抵住固定座51,而将吸盘50往外拉,使其内部产生 真空吸力,吸盘50外周缘并被固定座51下压,以利用该一压一吸的设计,来让吸盘50可更 确实地吸附于光滑的平整面上。但,上述的吸盘50虽能吸附于光滑的平整面,但若要应用的对象表面过于粗糙如 一般的墙壁,该吸盘50还是可能会发生无法顺利吸附上的问题,其原因归咎于现有的吸盘 50并无法弹性变形以将粗糙面上所产生高低空隙给填满,让外部的空气仍会从空隙进入吸 盘50内部,进而破坏其真空如图9所示,该可应用上的对象将会严重受限,而无法获得普 及。所以,如何针对上述现有吸盘结构的缺点进行研发改良,实为相关业界所需努力 研发的目标,本技术专利技术人即有鉴于此,乃思及创作的意念,遂以多年的经验加以设 计,经多方探讨并试作样品试验,及多次修正改良,乃推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欲解决的技术问题点现有的吸盘虽能吸附于光滑的平整面,但若要应用的对象表面过于粗糙,该吸盘 还是可能会发生无法顺利吸附上的问题,此乃欲解决的技术问题点者。解决问题的技术特点本技术提供一种吸盘的改良结构,其包含有一吸盘、一弹簧、一固定座及一 控制把手,其中,吸盘由一第一结构层与一第二结构层相结合而成,该第一结构层较软,而 富具弹性,以用来与吸附物直接相接触,第二结构层则较硬,以便配合固定座的压抵,而能够在变形产生真空吸力时,以用来辅助定型,又吸盘上方中央伸出有一拉杆,拉杆上设有一 枢结孔,固定座为一盖体,中央设有一穿孔,外侧则可供各式置物或定位结构设置,控制把 手具有一偏心部,偏心部上靠一侧处具有一枢结孔,控制把手另一侧则为延伸出的扳动部, 通过此,得到一种吸盘的改良结构。本技术一种吸盘的改良结构,其包含有一吸盘、一弹簧、一固定座及一控制 把手,其中,吸盘上方中央伸出有一拉杆,拉杆上并设有一枢结孔,固定座为一盖体,中央设 有一穿孔,控制把手具有一偏心部,偏心部上设有一枢结孔,控制把手另一侧则为延伸出的 扳动部,其中吸盘由一第一结构层与一第二结构层相结合而成,该第一结构层用来与吸附物直 接相接触,第二结构层配合固定座的压抵,而能够在变形产生真空吸力时,以用来辅助定 型;通过由上述结构,弹簧穿套在吸盘的拉杆上,吸盘则利用拉杆由固定座的穿孔穿 入,使吸盘能够被固定座所盖合,控制把手再利用枢轴穿过相对的枢结孔,而能枢设在吸盘 穿过固定座的拉杆上。所述的吸盘的改良结构,其中,第二结构层与第一结构层相叠置,以分设于吸盘的 上、下部分。所述的吸盘的改良结构,其中,第二结构层与第一结构层相嵌结,以分设于吸盘的 上、下部分。所述的吸盘的改良结构,其中,第一结构层与第二结构层由外而内同心圆状的形 态,而结合在一起。所述的吸盘的改良结构,其中,固定座外侧供各式置物或定位结构设置。所述的吸盘的改良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结构层为软性;所述第二结构层为硬性。对照现有技术的功效本技术提供吸盘的改良结构,当欲应用的吸附物表面较粗糙时,能利用第一 结构层可弹性变形,并将粗糙表面间的高低空隙给填满的特性,来防止外部的空气再进入 于吸盘内部,以便形成真空,再配合第二结构层的辅助定型,将让吸盘吸附的状态能一直被 保持,该相对能将本技术的吸盘应用在各种的对象上,以便防止使用受限,而能获得普 及。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的组合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吸附于粗糙表面仍能保持真空的剖面暨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图;图6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图;图7是现有结构的剖面图;图8是现有结构应用在粗糙表面而无法保持真空的状态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本技术部分吸盘-----10第一结构层一11第二结构层--12拉杆-----13枢结孔14弹簧——20固定座——30穿孔 31控制把手一40偏心部——41枢结孔42扳动部43现有部分吸盘-----50拉杆-----501固定座——51穿孔 511弹簧——52控制把手一53偏心部——531扳动部——53具体实施方式为对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及功效能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以下兹请配 合图式简单说明列举实施例,详述说明如后首先,先请由图1及图2所示观之,其包含有一吸盘10、一弹簧20、一固定座30 及一控制把手40,其中,吸盘10是由一第一结构层11与一第二结构层12相结合而成,该第 一结构层11较软,而富具弹性,以用来与吸附物直接相接触,第二结构层12则较硬,以便配 合固定座30的压抵,而能够在变形产生真空吸力时,以用来辅助定型,又吸盘10上方中央 伸出有一拉杆13,拉杆13上设有一枢结孔14,固定座30为一盖体,中央设有一穿孔31,外 侧则可供各式置物或定位结构设置,控制把手40具有一偏心部41,偏心部41上靠一侧处具 有一枢结孔42,控制把手40另一侧则为延伸出的扳动部43。其结构的组合,复请由图1及图3所示观之,弹簧20穿套在吸盘10的拉杆13上, 吸盘10则利用拉杆13由固定座30的穿孔31穿入,使吸盘10能够被固定座30所盖合,控 制把手40再利用枢轴穿过相对的枢结孔1442,而能枢设在吸盘10穿过固定座30的拉杆 13上,通过此,即完成组合。其实际使用时,将吸盘10利用第一结构层11而贴合于光滑的平整面上时,贴合后 再控制扳动部43,让控制把手40能以偏心部41抵住固定座30,而将吸盘10往外拉,使其 内部产生真空吸力,吸盘10外周缘并被固定座30下压,以利用该一压一吸的设计,来让吸 盘10可更确实地吸附于光滑的平整面上。又当欲应用的吸附物表面较粗糙时,能利用第一结构层11可弹性变形,并将粗糙 表面间的高低空隙给填满的特性请同时由图4所示观之,来防止外部的空气再进入于吸盘 10内部,以便形成真空,再配合第二结构层12的辅助定型,将让吸盘10吸附的状态能一直 被保持,该相对能将本技术的吸盘10应用在各种的对象上,以便防止使用受限,而能 获得普及者。另,第二结构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盘的改良结构,其包含有:一吸盘、一弹簧、一固定座及一控制把手,其中,吸盘上方中央伸出有一拉杆,拉杆上并设有一枢结孔,固定座为一盖体,中央设有一穿孔,控制把手具有一偏心部,偏心部上设有一枢结孔,控制把手另一侧则为延伸出的扳动部,其特征在于:吸盘由一第一结构层与一第二结构层相结合而成,该第一结构层用来与吸附物直接相接触,第二结构层配合固定座的压抵,而能够在变形产生真空吸力时,以用来辅助定型;通过由上述结构,弹簧穿套在吸盘的拉杆上,吸盘则利用拉杆由固定座的穿孔穿入,使吸盘能够被固定座所盖合,控制把手再利用枢轴穿过相对的枢结孔,而能枢设在吸盘穿过固定座的拉杆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隆志
申请(专利权)人:陈隆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