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西锅炉厂专利>正文

强化流化床内循环的回形布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657875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强化流化床内循环的回形布风装置主要由中央均匀侧流式分布板1、环绕中央分布板1四周的周部定向横吹式分布板2、及独立风室8、9等构成,工作时在上升风和横吹风的作用下,流化床内产生中部大循环和四周边壁小循环。强化了气固横向对流、扰动和混合的整体循环效果,提高了燃烧效率,减少了有关锅炉元件磨损,由于它运行控制方便,适用煤种广,负荷适应性强,特别适用于低携带率循环流化床锅炉,也适应用于其它工业场合。(*该技术在200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流化床作业强化床内循环的空气分配装置,是特别适用于低携带率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炉内循环需要的布风装置。流化态燃烧是一种介于层式燃烧与悬浮燃烧之间的燃烧方式,它的气固混合良好,存在一个稳定的燃烧温度场,尤以高强度、低污染燃烧而受人们青睐。但是常用流化床的气流分布板主要是均匀布气,因此流化床内垂直方向的气固混合良好,而横向的气固混合就欠佳,对流化床锅炉而言,因床内燃料呈非均匀性粒度分布。容易造成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大量未燃尽细粒因在床内停留时间短而被烟气带出,造成燃料利用率低、热损失大,并且由于带出的烟气含尘多,对锅炉的有关受热面及墙面产生严重冲刷磨损,也对大气产生污染。在人们探讨改善平衡横向氧浓度及炭分布均匀方面。播煤二次风是有效方式之一,但这仅仅改善了床内部分区域内的气固混合燃烧;在改善气固两相流的运动特性方面,国内外已提出例如英国的“浅床”、国内的“V”型布风系统及“锅型床”等有效结构措施,特别是中国专利CN85100098B(1987、11、25.审定公告)“床内强回流式流化床锅炉”,提供了一种在需要造成回流的区域下方设置一至三排高于其它风帽的单侧开孔风帽,并且风帽高度由内向外逐渐升高、开孔一律背向护墙的结构,从而形成一种局部区域的定向横吹布风面,但是它的专利技术任务只是解决在给煤点附近、回灰点附近及需要防护的受热面和炉墙附近产生稳定的强回流运动,以使细颗粒反应充分,受热面和炉墙磨损减轻,并没有解决流化床内整体的强回流运动,再者它的定向横吹风帽和均匀布风风帽是置于同一输风风室之上的,横向布风的风量和风压较难控制,只改善了局部床内内升外降循环效果,而整体循环尚嫌不足。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任务是为加强流化床内整体的横向气流,进一步增强气固横向对流、扰动和混合。强化整体循环效果,而设计一种在均匀布风面的四周设置定向横吹布风面的回形布风装置。由均匀侧流式分布板、定向横吹式分布板和风室等构成的强化流化床内循环的回形布风装置,特点在于环绕中央均匀侧流式分布板的四周设置周部定向横吹式分布板,周部定向横吹式分布板为外高内低向中央倾斜安装,并且中央分布板和周部分布板是分别配置在独立风室之上;周部定向横吹式分布板可以由在多孔板上配置等高或不等高的定向通风孔的风帽构成,也可由组合定向布风板构成。以下结合附图进行详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立体示意图。图2是中央均匀侧流式分布板横剖面示意。图3是带定向通风孔风帽的周部分布板横剖面示意。图4是组合定向布风板构成的周部分布板横剖面示意。强化流化床内循环的回形布风装置设置在流化床的下方,流化床锅炉是设在燃烧室下部。主要由中央均匀侧流式分布板1和环绕它四周设置的周部定向横吹式分布板2等构成。中央分布板1由多孔板3和常规的多向通风的侧流式风帽(侧缝式或侧孔式)4组成,从而形成中央的均匀布风面。周部分布板2可以由在多孔板3上设置的等高或不等高定向侧孔的通风风帽5组合的定向横吹布风面2′构成,设置不等高定向侧孔的风帽5的目的是形成多层次横向风或增强低层横向风、吹动贴近布风面2′的沉积颗粒;也可以采用江西锅炉厂申请的中国专利 组合式定向布风板2″构成,它的结构要点是在板3′上有与其一体制成的组合分布的若干突起6,并在突起6上开有定向通风的倾斜孔7,这种突起6可以是波浪形突起或球突起,倾斜孔7可以有一致的或变化的孔径。周部分布板2为外高内低向中央倾斜安装,其上的定向通风孔均面向中央,从而形成四周向中央的定向布风面。并且中央分布板1和周部分布板2分别配置在各自独立的风室8、9之上,风室8、9有各自独立的输风系统进风口10、11和调节风门12,进风口10、11可视锅炉容量而设置一个或多个。当配用适当的风机鼓风后,使风室9的风压、风量均高于风室8,再加上周部分布板2上的开孔率(例2.5-3%)也高于中央分布板1,所以分布板2的定向横吹风具有较大风量和流速,不仅可以直接冷却相邻的风帽5或突起6的外表部,更重要的是通过定向横吹风使流化床内颗粒向床内中心方向移动,再在中央分布板1的外围上升气流的综合作用下,产生了外围处的颗粒上升效应,上升后的颗粒一部分向炉膛边壁处回落,形成四周边壁处的内升外降小循环效果;另一部分颗粒向分布板1中心处下落。由于颗粒自重、中央上升风和负压吸引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形成了中部的内降外升大循环效果,在这些循环轨迹的交叉叠合下,床内的横向对流、气固混合更为显著。延长了细颗粒在床内的停留时间,使燃烧效率更为提高。试验表明周部分布板2的倾斜角度α以2-12°最为适宜。与现有技术、特别与具有局部横向布风面锅炉炉膛相比,本技术在分布板1、2产生中央均匀上升风及周部定向横吹风的综合作用下,在流化床的中部产生了大循环效果和四周边壁处的小循环效果,使床内整体气固横向对流、扰动和混合得到加强,延长了床内颗粒停留时间,提高了燃料的燃烧效率和石灰石的脱硫能力;由于床内底部氧浓度高,燃料颗粒燃烧充分,在床面上气泡较少,颗粒弹射量也小,减少了有关受热元件和炉墙的冲刷磨损;其结构合理、运行控制方便,适用燃料范围广,负荷变化适应性强,调节比可达41;显见,这种回形布风装置也可以适用于需要强化流化床内循环的其它工业场合。权利要求1.强化流化床内循环的回形布风装置。由均匀侧流式分布板定向横吹式分布板和风室,构成。其特征在于环绕中央均匀侧流式分布板1的四周设置周部定向横吹式分布板2,周部定向横吹式分布板2为外高内低向中央倾斜安装,其定向通风孔均面向中央,并且中央分布板1和周部分布板2是分别配置在独立风室8、9之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形布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周部定向横吹式分布板2可以由在多孔板3上配置等高或不等高的定向通风孔的风帽5构成。也可由在板3′上有与其一体制成的组合分布的若干突起6,突起6上开有通风的定向倾斜孔7的组合式定向布风板2″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回形布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周部定向横吹式分布板2的倾斜角度α为2-12°。专利摘要技术强化流化床内循环的回形布风装置主要由中央均匀侧流式分布板1、环绕中央分布板1四周的周部定向横吹式分布板2、及独立风室8、9等构成,工作时在上升风和横吹风的作用下,流化床内产生中部大循环和四周边壁小循环。强化了气固横向对流、扰动和混合的整体循环效果,提高了燃烧效率,减少了有关锅炉元件磨损,由于它运行控制方便,适用煤种广,负荷适应性强,特别适用于低携带率循环流化床锅炉,也适应用于其它工业场合。文档编号B01J8/44GK2080421SQ90225649公开日1991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1990年12月3日 优先权日1990年12月3日专利技术者王锡高, 万良彬, 黄跃, 张群, 许峰 申请人:江西锅炉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强化流化床内循环的回形布风装置。由均匀侧流式分布板定向横吹式分布板和风室构成。其特征在于环绕中央均匀侧流式分布板1的四周设置周部定向横吹式分布板2,周部定向横吹式分布板2为外高内低向中央倾斜安装,其定向通风孔均面向中央,并且中央分布板1和周部分布板2是分别配置在独立风室8、9之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锡高万良彬黄跃张群许峰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锅炉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6[中国|江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