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风式燃气燃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563440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燃烧设备,具体说是一种旋风式燃气燃烧器。包括:上炉体和下炉体,下炉体与上炉体下端口相连,下炉体的输入端口分别与送风装置的送风口和送燃气装置的送燃口相连;其中:所述下炉体内设凹球面,凹球面内上部设有一圈少量的通气孔,旋风板设于凹球面外围与下炉体内壁之间,其特征在于:燃气管路设在凹球面底部,燃气管路上端为设有边孔的送气腔,与下炉体的预混腔相通;所述下炉体侧壁上设有辅助送风腔,辅助送风腔上端通过孔与凹球面上方的上炉体内腔相通;辅助送风腔下端通过孔与预混腔相通。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实现高效、节能、环保效果。特点:将燃气与空气预混,且通过辅助送风解决了使燃烧充分问题。(*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燃烧器,具体说是一种旋风式燃气燃烧器
技术介绍
燃烧器是一种人们生活中,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人们在生活 中吃饭取暖,工业生产中的加热都离不开燃烧器。特别是近年来,科技的 发展,环保的要求,人们对使用气体类,液体类,气液混合类用作燃料的 燃烧器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但是伴随着能源危机,燃料价格提高,必然向社会要求提供更加高效、节能、环保的燃烧器。参见图2,传统的燃烧器包 括空气与燃气混合室11和送气腔12,送气腔12通过空气出口 15和空气 与燃气混合室11相通,燃气入口 13与安设在燃气出口盖17上的燃气出口 16及空气与燃气混合室11相通;空气由空气入口 14进入到送气腔12中, 再由均匀分布在空气与燃气混合室11内壁上的空气出口 15喷出、至空气 与燃气混合室11内;燃气由燃气入口 13进入,再由均匀分布在环型的燃 气出口盖17上的燃气出口 16喷出、至空气与燃气混合室ll内,空气和燃 烧在空气与燃气混合室11内混合后燃烧。然而,传统的燃烧器中的燃料不充分,经常使未燃烧的分子随尾气排 出,造成燃烧不完全,燃料燃烧率低,燃烧的温度也低,形成燃烧分子逃 逸现象。燃烧分子逃逸得越多,就越浪费燃料,越减低燃烧率,更加污染 空气,不能够符合现代化社会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高效、节能、环保,特别是可充分 燃烧的燃气燃烧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包括上炉体和下炉体,下炉体与上炉体下端口相连,下炉体的输入端口分别与送风装置的送风口和送燃气装置的送燃口相连;其中所述下炉体内设凹球面,凹球面内上部设有通气孔,旋风 板设于凹球面外围与下炉体内壁之间,其特征在于燃气管路设在凹球面 底部,燃气管路上端为设有边孔的送气腔,与下炉体的预混腔相通;所述 下炉体侧壁上设有辅助送风腔,辅助送风腔上端通过孔与凹球面上方的上炉体内腔相通;辅助送风腔下端通过孔与预混腔相通;其中所述下炉体内设的凹球面数量为;所述送气腔直径大于送气装 置的送气管道的直径;所述送气管道上设有孔,与下炉体的预混腔相通。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 可充分燃烧。本技术提供侧壁上设有辅助送风腔的下炉体,辅 助送风腔上端通过孔与凹球面上方的上炉体内腔相通;辅助送风腔下端通 过孔与预混腔相通。燃气管路上端为设有边孔的送气腔,与下炉体的预混 腔相通;可将送到下炉体的燃气在预混腔与空气混合,然后顺旋风板进入 上炉体燃烧;这种结构形成压差旋风式燃烧方式,实现燃料的充分燃烧。2. 高效。由于本技术提供的燃烧器可使燃烧气体在燃烧室内旋转式 上升,所以增加了燃烧路径,燃料的燃烧温度可达1100度左右,热效率 25.2%。3. 节能。采用本技术可使用小功率的风机,风机用电量可减少30%; 其中燃料可以采用天然气,煤气。4. 环保。采用本技术可减低烟尘对空气的污染,由于可燃烧充分, 一氧化碳的排放结果优于国标20倍,并且噪声(小于60分贝)污染低。5. 本技术燃烧器结构简单、便于拆卸,且耐燃烧、耐腐蚀,使用 寿命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技术结构包括上炉体1和下炉体2,下炉体2与 上炉体1下端口相连,下炉体2的输入端口分别与送风装置的送风口 4和 送燃气装置的送燃口 3相连;其中所述下炉体2内设凹球面,凹球面内 上半部设有一圈少量的通气孔9,固定安装四块旋风板7设于凹球面外围与 下炉体2内壁之间,燃气管路设在凹球面底部,燃气管路上端为设有边孔 的送气腔5,与下炉体2的预混腔6相通;用于将燃气送到下炉体2的预混 腔6,与空气混合,然后顺旋风板7进入上炉体1燃烧;所述下炉体2侧壁 上设有辅助送风腔8,辅助送风腔8上端通过孔与凹球面上方的上炉体1内 腔相通;辅助送风腔8下端通过孔与预混腔6相通。本实施例所述下炉体2内设一个凹球面。所述送气腔5直径大于送气4装置的送气管道的直径。工作过程或工作原理如下燃气(如:煤气或天然气)通过送气装置经送气管道进入设于送气管道上 端的送气腔,送气腔内的可燃气体通过孔进入下炉体2的预混腔6,使可燃气体在下炉体2的预混腔6内与空气预先混合,再顺凹球面外围、旋风板7 进入上炉体1。辅助送风腔8的空气,用来稳定上炉体1的压力,调节燃烧 速度(用于补充供风?)。本技术利用凹球面的压差结构,使火焰旋转 上升。具体是:由于凹球面球心点为零压点,且凹球面的周围固定安装的四 块旋风板7,通过旋风板7内的混合气体的旋转与来自辅助送风腔7的空气 形成的压力的共同作用下,使燃气在凹球面内形成涡流旋转气流,燃烧生 成的火焰呈旋风状喷出。由于燃气的燃烧路径增多和燃烧时间增加,因此 在上炉体1内得以更充分的燃烧。 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送气腔5直径等于送气装置的送气管道的直径,或,所述送气管 道上下直径尺寸一致,在所述送气管道上端直接设孔,与下炉体2的预混 腔6相通。权利要求1.一种旋风式燃气燃烧器,包括上炉体(1)和下炉体(2),下炉体(2)与上炉体(1)下端口相连,下炉体(2)的输入端口分别与送风装置的送风口(4)和送燃气装置的送燃口(3)相连;其中所述下炉体(2)内设凹球面,凹球面内上部设有通气孔(9),旋风板(7)设于凹球面外围与下炉体(2)内壁之间,其特征在于燃气管路设在凹球面底部,燃气管路上端为设有边孔的送气腔(5),与下炉体(2)的预混腔(6)相通;所述下炉体(2)侧壁上设有辅助送风腔(8),辅助送风腔(8)上端通过孔与凹球面上方的上炉体(1)内腔相通;辅助送风腔(8)下端通过孔与预混腔(6)相通。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旋风式燃气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炉体(2)内设的凹球面数量为1。3. 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旋风式燃气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气腔(5)直径大于送气装置的送气管道的直径。4.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旋风式燃气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气管道上设有孔,与下炉体(2)的预混腔(6)相通。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燃烧设备,具体说是一种旋风式燃气燃烧器。包括上炉体和下炉体,下炉体与上炉体下端口相连,下炉体的输入端口分别与送风装置的送风口和送燃气装置的送燃口相连;其中所述下炉体内设凹球面,凹球面内上部设有一圈少量的通气孔,旋风板设于凹球面外围与下炉体内壁之间,其特征在于燃气管路设在凹球面底部,燃气管路上端为设有边孔的送气腔,与下炉体的预混腔相通;所述下炉体侧壁上设有辅助送风腔,辅助送风腔上端通过孔与凹球面上方的上炉体内腔相通;辅助送风腔下端通过孔与预混腔相通。采用本技术可实现高效、节能、环保效果。特点将燃气与空气预混,且通过辅助送风解决了使燃烧充分问题。文档编号F23D14/02GK201412848SQ200920013848公开日2010年2月24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20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20日专利技术者刁永利, 孙景斌, 王胜刚, 力 石, 康 龙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风式燃气燃烧器,包括:上炉体(1)和下炉体(2),下炉体(2)与上炉体(1)下端口相连,下炉体(2)的输入端口分别与送风装置的送风口(4)和送燃气装置的送燃口(3)相连;其中:所述下炉体(2)内设凹球面,凹球面内上部设有通气孔(9),旋风板(7)设于凹球面外围与下炉体(2)内壁之间,其特征在于:燃气管路设在凹球面底部,燃气管路上端为设有边孔的送气腔(5),与下炉体(2)的预混腔(6)相通;所述下炉体(2)侧壁上设有辅助送风腔(8),辅助送风腔(8)上端通过孔与凹球面上方的上炉体(1)内腔相通;辅助送风腔(8)下端通过孔与预混腔(6)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康王胜刚孙景斌刁永利石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