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51042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标志配置于雷达波的行进路径上,能够排除不能做成凹凸形状的限制,确保外观设计要求的自由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标志配置于从车载雷达装置发送的雷达波的行进路径上,包括厚度较厚的第一厚壁部(厚度为d1)、以及比该第一厚壁部厚度薄的第二厚壁部(厚度为d2),第一厚壁部的厚度为在内部传播的雷达波在介质内的波长的1/2的整数倍,并且第二厚壁部的厚度为在内部传播的雷达波在介质内的波长的1/2的整数倍,且第一厚壁部的厚度与第二厚壁部的厚度之差被设定为该雷达波的自由空间波长的整数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标志(emblem),特别是涉及配置于从车载雷达装置发送的雷 达波的行进路径上的标志。
技术介绍
向来就有将介电常数不同的树脂部件两层贴合形成一定的厚度,不降低雷 达性能,而且使其具有金属质感,形成廉价的结构的雷达装置的覆盖部件(例 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 — 30932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如上所述,已有技术的特征是,为了防止雷达性能的下降,将雷达装置的 覆盖部件(相当于本专利技术的标志)形成为一定的厚度。另一方面,采用这一特 征意味着雷达装置的覆盖部件不能够做成有凹凸的形状。从而,存在着有时候 不能够满足对该覆盖部件的外观设计要求的情况。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存在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排除不能1故 成有凹凸的形状这一限制,确保外观设计要求的自由度的标志。为了解决上述存在问题,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标志配置于从车载 雷达装置发送的雷达波的行进路径上,其特征是,包括厚度较厚的第一厚壁部、 以及比该第一厚壁部厚度薄的第二厚壁部;所述第一厚壁部的厚度为在内部传 播的雷达波在介质内的波长的1/2的整数倍,并且所述第二厚壁部的厚度为在 内部传播的雷达波在介质内的波长的1/2的整数倍,且所述第一厚壁部的厚度 与所述第二厚壁部的厚度之差被设定为该雷达波的自由空间波长的整数倍。如果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标志,则壁厚较厚的第一厚壁部的厚度为在内部传播的 雷达波在介质内的波长的1/2的整数倍,并且比第一厚壁部薄的第二厚壁部的厚度为在内部传播的雷达波在介质内的波长的1/2的整数倍,且第一厚壁部的厚度与第二厚壁部的厚度之差被设定为该雷达波的自由空间波长的整数倍,因 此能够得到排除不能做成有凹凸的形状这一限制,确保外观设计要求的自由度 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理想的实施方式的标志的一个结构例的结构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标志的X—X线的剖面的结构图。图3表示向图2所示的标志射入雷达波的情况。图4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理想的实施方式的标志的一个实施例。标号说明1、 la 标志3 天线部Kl 第一厚壁部的出射侧端面 K2 第二厚壁部的出射侧端面 Wl 通过第一厚壁部的雷达波 W2 通过第二厚壁部的雷达波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标志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还有,本专利技术不 受下述实施方式限定。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理想的实施方式的标志的一个结构例的结构图,图2是表 示图1所示的标志的X—X线的剖面的结构图。标志1例如由树脂材料形成,以能够具有图1所示的外观设计形状的特征, 设置于汽车的前格栅(front grille)等部分。而且如图2所示,标志1形成为 具有对应于图1的阴影所示的地方的壁厚较厚的部位(第一厚壁部厚度dl)、 以及形成于该第一厚壁部的内侧,壁厚比第一厚壁部薄的部位(第二厚壁部 厚度d2)的结构。在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想在前栅格部的内侧(引擎室一侧)设置有以测定车辆之间的距离或车辆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为目的的雷达装置。因此本 实施方式的标志1配置于从该雷达装置发送的雷达波的行进路径上。图3表示向图2所示的标志1射入雷达波的情况。在图3中,向标志1射 入来自雷达装置的天线3的雷达波。从天线3射出的雷达波作为在其出射面上 相位一致的平面波射出,因此即使是对于标志1也是以相位一致的状态入射。又,在标志1中,第一厚壁部的厚度dl形成为使得射入第一厚壁部的雷 达波Wl在标志1的入射面上在理论上没有反射的厚度(公知的条件公式,以 下称为"匹配厚度")。同样,对于第二厚壁部的厚度d2,也使其形成为匹配 厚度。给出匹配厚度d的公知的条件公式(1)如下所示,即d=X/2(sr—sin20)1/2 ...... (1)其中X为雷达波的自由空间波长;e为以入射面的法线为基准的入射角;er 为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在这里,如上所述,射入标志1的雷达波是平面波,因此相对于标志1的 入射面大致垂直入射。从而,在上述公式(1)中,如果设定e二o,则上述公 式(1)变成如下所示公式(2),即d=X/2(sr)1/2 ...... (2)又,在标志1的内部传播的雷达波的波长(介质内的波长)Xg用下述公式 (3)表示,即Xg二V2(sr)"2 ...... (3)根据上述公式(2) 、 (3),第一厚壁部的厚度dl和第二厚壁部的厚度 d2如果满足以下所述条件,则为匹配厚度的整数倍,因此第一厚壁部和第二厚 壁部都能够无反射。dl=mXg/2 (m为自然数) ......(4)d2 = nXg/2 (n为自然数)(5)其中,系数m、 n之间满足m〉n。下面对通过第一厚壁部的雷达波Wl和通过第二厚壁部的雷达波W2能够 不打乱波面地通过标志1的条件进行说明。在图3中,考虑第一厚壁部的出射侧的端面即端面K1与第二厚壁部的出 射侧的端面即端面K2之间的光程差AL (=dl—d2)。这时通过标志1的雷达波能够不打乱波面地通过的条件是该光程差AL为自由空间波长入的整数 倍,可以用下式表示,即△L=mXg/2—rag/2=kX (k为自然数) ......(6)将式(3)代入式(6),整理之后导出下述公式,即m_n=2k(sr)1/2 ...... (7)从而,在上述式(4) 、 (5)中m、 n满足上述式(7)的情况下,第一厚 壁部的厚度dl与第二厚壁部的厚度d2之差为自由空间波长的整数倍,因此通 过标志1的雷达波能够不打乱波面地通过。还有,为了使上述式(7)完全成立,相对介电常数sr的平方根必须是整 数,因此相对介电常数sr被限定于4、 9、 16、…等平方数。但实际上只要是 接近该平方数的值,则实用上就没有问题。但是随着其偏离平方数,波面的混 乱程度迅速增大,因此以相对介电常数er在平方数的土10X的范围内为宜,如 果是±5%范围内则更加理想。下面对满足上述公式(7)的若干实施例进行说明。还有,以雷达波的频 率为75GHz (自由空间波长X-4mm)进行说明。实施例1公式(7)中,如果假设k二l、m二6、n-2、 er=4,就能够满足该公式(7)。 这时第一厚壁部与第二厚壁部的凹凸差为4mm,例如在图3中,可以设定dl 二6mm, d2=2mm。还有,第一厚壁部与第二厚壁部的凹凸差只要是4mm即 可,因此也可以设定例如dl=7mm, d2 = 3mm。又,作为满足er二4的材料,可以使用在环氧树脂材料等树脂材料中包含 玻璃填料等的材料。环氧树脂材料等树脂材料是sr为3左右的典型的材料,而 如果在其中增加玻璃填料等的含量,能够将相对介电常数sr设定为4左右。还 有,通过使其含有玻璃填料等,能够得到增加标志本身的强度的效果。实施例2又,如果在公式(7)中,假设k-2、 m=9、 n=l、 er=4,能够满足该公 式(7)。这时第一厚壁部与第二厚壁部的凹凸差为8mm,例如在图3中,可 以设定dl二10mm, d2=2mm。实施例36在实施例1中,将第一厚壁部与第二厚壁部的凹凸差设定为4mm,但是 根据例如外观设计条件,也有想要把该凹凸差设定为2mm的情况。在这样的 情况下,例如图4的标志la所示,在雷达波的入射面侧也设置与出射面侧对 称的形状的凹凸形状即可。即使是形成这样的形状的标志la,也能够维持从标 志正面(出射侧面)看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标志,配置于从车载雷达装置发送的雷达波的行进路径上,该标志的特征在于,包括: 厚度较厚的第一厚壁部、以及 比所述第一厚壁部的厚度薄的第二厚壁部, 所述第一厚壁部的厚度为在内部传播的雷达波在介质内的波长的1/2的整数倍, 并且所述第二厚壁部的厚度为在内部传播的雷达波在介质内的波长的1/2的整数倍,且所述第一厚壁部的厚度与所述第二厚壁部的厚度之差被设定为所述雷达波的自由空间波长的整数倍。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岛实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