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的中柱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64726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的中柱结构,属于汽车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汽车在发生侧面碰撞时,易造成中柱的上部发生拐裂,不能有效降低车门侵入速度及侵入量,致使乘员的头部受到重创等技术问题。本汽车的中柱结构,由外板和位于外板内侧的内板连接而成,所述的外板与所述的内板之间还固设有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柱上部的机械强度大于中柱下部的机械强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局部加强中柱上部的强度或者局部减弱中柱下部的强度的方式,使得在中柱受到侧撞载荷时,将大变形转移到对乘员没有伤害的中柱下部区域,既有利于车身轻量化,又能有效地保护乘员安全。(*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的车身,特别是涉及汽车的中柱结构,属于汽车领域。
技术介绍
汽车的车身由前部、底部、侧部和后部构成,车身侧部用以连接车身的底部、前部、后部和顶盖,并构成车厢的侧面,其采用前柱、中柱、后柱和上下纵梁构成车门框,车门框内安装车门,各车门上分别设有玻璃窗。 当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特别是当中柱受到法向冲撞载荷时,中柱的上部容易发生拐裂,不能有效降低车门侵入速度及侵入量,致使乘员的头部受到重创,甚至死亡。要改善这一情况,必须加强中柱上部的强度,现有技术是采用增加构成中柱的内板、加强板以及外板的厚度或者增加加强板的数量来提高强度,但是这样不利于车身的轻量化,并且成本也大大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的中柱结构,该中柱结构通过使中柱上部的强度大于中柱下部的强度,从而将拐裂点转移到中柱的下部。 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的中柱结构,由外板和位于外板内侧的内板连接而成,所述的外板与所述的内板之间还固设有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柱上部的机械强度大于中柱下部的机械强度。 本汽车的中柱结构,由内板、加强板和外板三层板内外复合连接而成,当中柱受到侧撞载荷时,由于中柱上部的机械强度高,因此可避免中柱的上部发生拐裂现象,而将大变形转移到中柱上靠近车门的下部处,从而有效保护乘员安全。 在上述汽车的中柱结构中,所述的内板由上内板和下内板组成,且上内板与下内板之间通过焊接连接。该内板通过分体的上内板和下内板进行焊接而成。 在上述汽车的中柱结构中,所述的上内板的厚度大于下内板的厚度。该方式利用上内板和下内板的厚度差来提高中柱上部的强度,可增加上内板的厚度,也可减少下内板的厚度。 作为另一种情况,在上述汽车的中柱结构中,所述的上内板采用比下内板机械强度大的材料制成。该方式利用上内板和下内板所采用的材料的强度差来提高中柱上部的强度。 在上述汽车的中柱结构中,所述的加强板由上加强板和下加强板组成,且上加强板与下加强板之间通过焊接连接。该加强板通过分体的上加强板和下加强板进行焊接而成。 在上述汽车的中柱结构中,所述的上加强板的厚度大于下加强板的厚度。该方式也是利用两加强板的厚度差来实现机械强度的差异。 作为另一种情况,在上述汽车的中柱结构中,所述的上加强板采用比下加强板机械强度大的材料制成。该方式也是利用两加强板的材料强度差来实现机械强度的差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的中柱结构是将构成中柱的内板或者加强板或者内板和加强板同时分成上下两部分,通过局部加强中柱上部的强度或者局部减弱中柱下部的强度的方式,使得在中柱受到侧撞载荷时,避免中柱的上部发生拐裂,而将大变形转移到对乘员没有伤害的中柱下部区域,既有利于车身轻量化,又能有效地保护乘员安全;此外,外板是通过一体制成,可保持外形美观。附图说明图1是本汽车的中柱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的B-B剖视示意图。 图中,l外板;2a上内板;2b下内板;3a上加强板;3b下加强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汽车的中柱结构,由外板1、内板和加强板内外三层复合连接而成,本结构的最主要的技术特征是中柱上部的机械强度大于中柱下部的机械强度,其目的是将侧撞时的大变形转移到中柱下部,防止乘员受到伤害,提高安全性,而要实现上述方案,可通过多种途径,下面列举多个实施例加以说明 实施例一 内板和加强板均采用分体结构,即内板由上内板2a和下内板2b相固定而成,加强板由上加强板3a和下加强板3b相固定而成,使得中柱上部的机械强度大于其下部的机械强度的结构又可分为4种 第1种上内板2a的厚度大于下内板2b的厚度,且上加强板3a的厚度大于下加强板3b的厚度,在实际制造时,可增加上内板2a和上加强板3a的厚度,也可减少下内板2b和下加强板3b的厚度; 第2种如图2所示,上内板2a的厚度大于下内板2b的厚度,且上加强板3a采用高强度钢板制成,下加强板3b采用普通钢板制成; 第3种上内板2a采用高强度钢板制成,下内板2b采用普通钢板制成,且上加强板3a的厚度大于下加强板3b的厚度; 第4种上内板2a和上加强板3a均采用高强度钢板制成,而下内板2b和下加强板3b均采用普通钢板制成。 实施例二 只有内板采用分体结构,而加强板和外板1均采用一体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两种结构来实现 第1种使得上内板2a的厚度大于下内板2b的厚度; 第2种上内板2a采用高强度钢板制成,下内板2b采用普通钢板制成。 实施例三 只有加强板采用分体结构,而内板和外板1均采用一体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仍可通过两种结构来实现 第1种使得上加强板3a的厚度大于下加强板3b的厚度; 第2种上加强板3a采用高强度钢板制成,下加强板3b采用普通钢板制成。 上内板2a与下内板2b或者上加强板3a与下加强板3b在焊接时可采用激光焊接,该焊接方式不仅焊接速度快、深度大,并且变形很小。权利要求一种汽车的中柱结构,由外板(1)和位于外板(1)内侧的内板连接而成,所述的外板(1)与所述的内板之间还固设有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柱上部的机械强度大于中柱下部的机械强度。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汽车的中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板由上内板(2a)和 下内板(2b)组成,且上内板(2a)与下内板(2b)之间通过焊接连接。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中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内板(2a)的厚度大 于下内板(2b)的厚度。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汽车的中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内板(2a)采用 比下内板(2b)机械强度大的材料制成。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的中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板由上加强板 (3a)和下加强板(3b)组成,且上加强板(3a)与下加强板(3b)之间通过焊接连接。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的中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加强板(3a)的厚度 大于下加强板(3b)的厚度。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的中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加强板(3a)采用比 下加强板(3b)机械强度大的材料制成。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的中柱结构,属于汽车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汽车在发生侧面碰撞时,易造成中柱的上部发生拐裂,不能有效降低车门侵入速度及侵入量,致使乘员的头部受到重创等技术问题。本汽车的中柱结构,由外板和位于外板内侧的内板连接而成,所述的外板与所述的内板之间还固设有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柱上部的机械强度大于中柱下部的机械强度。本技术通过局部加强中柱上部的强度或者局部减弱中柱下部的强度的方式,使得在中柱受到侧撞载荷时,将大变形转移到对乘员没有伤害的中柱下部区域,既有利于车身轻量化,又能有效地保护乘员安全。文档编号B62D25/04GK201494510SQ20092030880公开日2010年6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25日专利技术者丁勇, 吴成明, 李书福, 李国林, 李宏华, 杨健, 赵福全, 陈 胜, 项剑 申请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的中柱结构,由外板(1)和位于外板(1)内侧的内板连接而成,所述的外板(1)与所述的内板之间还固设有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柱上部的机械强度大于中柱下部的机械强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书福杨健赵福全陈胜项剑李国林李宏华吴成明丁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