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菌剂与酶复合微生态制剂的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362677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菌剂与酶复合微生态制剂的生产方法,其根据各个菌种的作用原理和特点,采取了科学组合,并且添加了酶制剂和酸化剂,使产品中的微生物能够在发酵饲料及动物体内快速生长占据优势,减少了其杂菌的生长机会。其成分包括: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产朊假丝酵母,嗜酸乳杆菌,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半乳糖苷酶、果胶酶、柠檬酸,本产品各个菌种均采取液态深层发酵培养,保证了产品的无污染性。液态菌剂保证产品菌落数超过1亿,无其他杂菌污染;固态菌剂保证产品菌落数超过10亿,杂菌数占有效菌数比例不超过万分之一。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含有芽孢杆菌、乳酸菌和酵母菌,既可适用于制作青黄贮饲料、发酵饲料、饲料浸泡等工艺,又可直接添加于饲料中饲喂,可提高反刍动物、家禽类、猪、水产类及特种动物的生长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菌和酶的复合微生物制剂。
技术介绍
抗生素作为畜禽的饲用添加剂,由于在畜禽产品中的残留和抗药性等问题,许 多国家已严格限制甚至禁止使用。为了寻求替代物,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 农组织(FAO)以及美、日等国极为重视抗生素替代物的研制。我国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 研究,制订了 "饲料添加剂品种选用目录"等规范文件。目前,美、日、欧洲、中南美 洲、东南亚等地均在使用饲用活菌剂,并证实对畜禽及其产品无害、无残留、无污染、 无耐药性,具有替代抗生素的发展前景。我国对此报道也很多,其主要作用原理和效果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补充动物肠道正常菌群。动物微生态制剂中的有益菌是畜禽肠道内的"原 藉菌",是肠道内正常的生理性细菌,这些"原藉菌"均为专性厌氧或兼性厌氧菌。畜 禽服用动物微生态制剂后,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便得到补充,"原藉菌"在数量上便占绝 对优势,通过生存竞争排斥,生长代谢造成厌氧环境,就大大抑制了那些需氧性致病菌 的生长繁殖,其发酵结果是产生大量乳酸、乙酸,降低肠道内pH值,使致病菌难以生 存,从而有效防止菌群失调症的发生。 ( 二 )提高机体免疫力。动物微生态制剂中的有益菌均是良好的免疫激活剂, 它们剌激肠道黏膜固有层中淋巴细胞的转化,使之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增强机体 免疫力,及时杀灭侵人体内的致病菌,消除体内"病变"细胞,从而防止疾病发生和恶 化。(三)协助机体清除毒素及代谢产物。动物微生态制剂中的有益菌在肠道内生长 能形成致密性膜菌群,形成生物屏障阻止毒素和废物的吸收。如双歧杆菌能分泌过氧化 氢等物质直接降解细菌毒素及代谢产物,它与乳酸杆菌在肠道内繁殖可产生大量乳酸和 乙酸剌激胃肠蠕动,也有利于毒素和废物的排泄,从而减轻肝脏负担,防止肝脏疾病的 发生和发展。(四)补充机体营养成分。动物微生态制剂中的有益菌在肠道内代谢所产生的多 种酶制剂、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其他一些代谢产物,可加快分解营养物质或直接作为营 养物质被畜禽机体吸收利用,促进畜禽的生长发育和增重。 此项技术存在的不足 1、农业部在2003年至2008年多次颁布了 "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及其补充修 订版,其中对饲料用微生物的菌种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防止病原菌或潜在致病菌对饲料 及畜禽构成威胁。但是国内大多没有按照此项要求规定的菌种范围选用菌种,因此存在 着潜在的致病危险。 2、大多数微生态制剂中菌种选用没有遵循互补原则,在上述的微生态制剂几大 功能中,并非是单个菌株或一个同类的菌群即可起到效果,应需要几种不同类微生物菌的协同作用才能起到上述效果。 3、国内大多微生态制剂生产采用固体发酵等粗放工艺,生产的产品往往目的菌 群和污染的杂菌共同存在,严重的影响了产品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该微生态制剂添加在饲料中,可减少杂菌的生长,保证产品无污染,使产品中的微生物能够在发酵饲 料及动物体内快速生长。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种菌剂与酶复合微生态制剂的生产方法,成分包括枯草芽孢杆菌 (CICC10088),植物乳杆菌(CICC6026),产朊假丝酵母(CICC1801),嗜酸乳杆菌 (CICC6005),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半乳糖苷酶、果胶 酶、拧檬酸; a、液体菌剂与酶复合微生态制剂,把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 菌产朊假丝酵母的发酵液液体复合酶制剂柠檬酸按照i:2:2:i:3:i的重 量比混合制成; B、固态菌剂与酶复合微生态制剂,先把各菌剂的液态发酵剂加入10%的稻 糠,过滤后烘干,控制烘干温度30-5(TC,水分要求在4-8%,混合加入各种固体酶制剂、柠檬酸和稻糠制成,重量比为粉状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产朊 假丝酵母固体复合酶制剂柠檬酸o.5 :2:2:2:2: 1.5。 所述复合酶的制备A、液体复合酶制剂蛋白酶4000u/ml、淀粉酶1000u/ml、纤维素酶5000u/ml、 木聚糖酶10000u/ml、甘露聚糖酶1000u/ml、半乳糖苷酶1000u/ml、果胶酶1000u/ml,剩 余为水; 液体复合酶的制备,通过液态发酵生产液体各单酶种,把各单酶种根据酶活需 求按比例混合制,各种酶的比例添加量由各酶种的单酶酶活决定;B、固体复合酶制剂蛋白酶4000u/ml、淀粉酶1000u/ml、纤维素酶5000u/ml、 木聚糖酶10000u/ml、甘露聚糖酶1000u/ml、半乳糖苷酶1000u/ml、果胶酶1000u/ml,剩余为稻糠填充料; 固体复合酶的制备,通过液态发酵生产固体各单酶种,把各单酶种根据酶活需 求按比例混合制,各种酶的比例添加量由各酶种的单酶酶活决定。 所述枯草芽孢杆菌培养 (1)枯草芽孢杆菌分离培养 营养琼脂培养基蛋白胨0.5%、牛肉膏3%、氯化钠0.5%、琼脂粉1.5%、 pH 值7.0-7.2、 37。C培养24-48h ; (2)斜面培养 培养基牛肉膏1%、蛋白胨1%、氯化钠0.5%、 pH值7.0、 37"培养24-48h ; (3)种子培养 培养基葡萄糖5%、牛肉膏1%、蛋白胨1%、氯化钠0.5%、 pH值7.0;500ml三角瓶装入100ml液体种子培养基,12rC灭菌30min,接入以上培养好的菌种一接种环,温度37t:,在转速为210r/min摇床上震荡培养16h ; (4)发酵培养 培养基高温豆饼粉2.2%、玉米浆0.15%、玉米淀粉0.85%、磷酸氢二钾0.3%、磷酸二氢钾0.15%、 pH值7.5(消前);温度37t:,通风量为1 : 0.8条件下培养36-48h,菌落数超过10亿。 所述乳酸菌培养 (l)乳酸菌分离培养 MRS培养基制备葡萄糖10g,胰蛋白胨10g,牛肉膏10g,酵母提取物5g,柠檬酸二铵2g,磷酸氢二钾2g, MgS04 71120 0.58g, MnS04 20 0.25g,吐温80为lmL,蒸馏水1L,琼脂20g。用醋酸调节pH到6.8, 12rC高压灭菌20min, 37。C培养24-48h ; (2)斜面培养 MRS培养基制备葡萄糖10g,胰蛋白胨10g,牛肉膏10g,酵母提取物5g,柠檬酸二铵2g,磷酸氢二钾2g, MgS04 71120 0.58g, MnS04 20 0.25g,吐温80为lmL,蒸馏水1L,琼脂20g。用醋酸调节pH到6.8, 12rC高压灭菌20min, 37。C培养24-48h ; (3)种子培养 培养基脱脂乳粉调整固形物含量11%左右,加蔗糖6%,玉米浆10%, 37°C培养24-48h ; (4)发酵培养 培养基脱脂乳粉调整固形物含量11%左右,加蔗糖6%左右,玉米浆10%,磷酸氢二钾0.3%、磷酸二氢钾0.15%、植物乳杆菌pH值6.5(消前),嗜酸乳杆菌pH值5.8(两个菌种其他部分培养工艺相同),温度37t:,厌氧培养36-48h,菌落数超过10亿。 所述酵母菌培养 (1)酵母菌离培养 培养基将发酵啤酒的原料(未加酒花),稀释至12柏林,加琼脂1.5%,溶化后分装,115。C灭菌30分钟,28。C培养24-48h ; (2)斜面培养培养 平板培养基加1.5-2%的琼脂28-3(TC培养3-4天; (3)发酵培养 培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菌剂与酶复合微生态制剂的生产方法,成分包括: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产朊假丝酵母,嗜酸乳杆菌,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半乳糖苷酶、果胶酶、柠檬酸,其特征是:    A、液体菌剂与酶复合微生态制剂,把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产朊假丝酵母的发酵液∶液体复合酶制剂∶柠檬酸按照1∶2∶2∶1∶3∶1的重量比混合制成;    B、固态菌剂与酶复合微生态制剂,先把各菌剂的液态发酵剂加入10%的稻糠,过滤后烘干,混合加入各种固体酶制剂、柠檬酸和稻糠制成,重量比为粉状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产朊假丝酵母∶固体复合酶制剂∶柠檬酸0.5∶2∶2∶2∶2∶1.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勇薛立新李树俊李军邓福斌曲海军付振山
申请(专利权)人:肇东市日成酶制剂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