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关于对机械加速澄清池的改进,其特征在于混凝反应池呈矩形,与澄清池相邻按处理水串联设置,混凝反应由相邻的机械搅拌池和折板反应池组成,澄清池为上下全截面圆外切正方形,旋转刮泥机由中心传动,旋转刮臂至少一个端区铰接有与池平面大至平行的平行四边形机构,平行四边形机构对向杆件上设置有副刮泥装置,平行四边形一杆件在预置外力作用下,保持向外径向变形,使平行四边形对向杆件外端部始终紧靠正方形池壁,并随刮泥机旋转作径向伸缩往复。较现有技术具有占地面积省,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占地池容,絮凝反应充分,水在澄清池中停留时间短,处理能力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对机械加速澄清池的改进,尤其涉及一种泥水分离效率高,停留时间短的机械加速澄清池。
技术介绍
机械加速澄清池是通过机械搅拌将混凝、反应和沉淀置于一个池中综合处理分离 沉淀装置,特别适用于大水量、高浊度的原水澄清处理及污水回用处理工艺等,实现泥砂水 快速分离及水的尽快澄清,并具有占地面积小,分离能力强特点。现有技术机械加速澄清 池,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在圆形池中,同心设置有机械搅拌混凝反应池和带斜管7分离的 沉清池6,根据池大小刮泥机5传动分为套轴式中心传动或针齿盘式3侧边传动,通过可提 升的搅拌装置4,使经第一混凝反应池1混凝反应水流至第二混凝反应池2进一步充分反 应,而后进入澄清池6进行沉淀分离,现有机械加速澄清池大部分均采用此结构。以及类似 的如中国专利2330649所述泥渣分离接触型澄清池。此澄清池的不足是由于混凝反应和 沉清两者功能不同,混凝反应需要水处于紊流状态,以使药剂、絮体(悬浮物)充分接触增 大絮体,沉清则要求水处于静止状态,两种功能同设置于同一池中,不利于最大限度发挥各 自功能,影响处理效果;其次,第一混凝反应水是依靠可提升的提耙开启后进入第二混凝反 应,然而实际运行操作中,操作人员为减少操作上的麻烦,通常将搅拌提耙设置为半提耙或 全开启状态,会导致进水未经第一混凝反应就直流上升至第二混凝反应,造成处理水混凝 反应不充分,从而降低了后续沉淀分离效果,影响出水不质;再就是,圆形池不仅不能充分 利用占地有效容积(同深度),使处理水量达到占地最大化,而且多池组建,相邻需留有足 够的空间,因而占地面积大,且池壁没有共用部分,各池均独立建设,建设成本大;此外,处 理大型水量(例如400mVh及以上)装置,其刮泥耙只能采用针齿盘式传动,针齿盘偏置驱 动,而刮泥机刮臂为360度三等分结构,会导致刮耙运行时力学结构不稳定,特别是在进水 中泥砂含量较大时,容易造成受力不均匀,进而引起刮臂扭曲变形,影响正常刮泥,最终会 使刮泥机损坏,而中心传动的套轴式刮泥机,又仅只能用于小水量处理。为此人们对机械加 速澄清池提出了多种改进方案 中国专利2318216公开的型高效沉淀池,由相邻设置的反应区、过渡区、沉淀区的 矩形水池构成,反应区由设有多个内置有自上而下曲折起伏折板的孔室彼此相接构成,靠 近反应区出口处设有迷宫翼片斜板,过渡区和沉淀区的底部,设有排泥管,排泥管外接泥浆 回流管,泥浆回流管再与进水管连接。虽然此结构可以使相邻池合建,并可以采用中心传动 旋转刮泥机,但仍然存在某些不足例如处理水仅通过各网格折板形成水道,使微小杂质絮 凝,混合反应不强烈,效果差,只适用于低浊度澄清,而且为确保混合反应效果,池型必须加 大,因此占地大造价高,没有充分发挥加速澄清池占地面积小的特点;其次,澄清池由于受 到旋转刮泥机只能刮圆面积的限制,所以池至少下底部仍为圆形结构,不能充分利用占地 有效容积,处理水量仍未能达到占地最大化,以及不能充分利用池下部刮泥机转动的水力 特性,增加絮凝反应效果;虽然在搅拌混凝反应与澄清池间设置过渡区,以稳流形式进入澄清池,但增加了占地面积,经济价值低。 中国专利CN1669945公开的中置式沉淀池,其结构为上部正方形下底部圆形澄清 池,内偏置由筒体隔断的搅拌混凝反应筒,并在澄清池外再旁置一混合池。其实质与现有技 术机械加速澄清池大致相似,其区别仅是一是将圆形澄清池改为上方下圆池,有利于相邻 设置,以减小占地面积;二是将混凝反应池与澄清池隔断,以避免相互影响;三是可以采用 中心传动旋转刮泥机。显然未能充分利用占地有效容积的缺陷依然存在,其次,经剧烈搅拌 絮凝反应后溢流进入澄清池,对水扰流较大,不利于稳流沉淀及实现快速分离,从而导致水 在澄清池中停留时间较长,影响处理效率或是要增大池容。并且一旦混凝反应池水位与澄 清池水位相平,后续流入的水将会形成短流,直接进入澄清池,同样影响处理效果。再就是, 悬置混凝反应池,结构复杂,制造、施工难度大,且不利于澄清池内斜管填料安装,及难以实 现斜管填料均匀配水。 中国专利CN1683049公开的全中式沉淀池,基本同CN1669945,仅是减少了外置混 合池。 申请人:再先申请的中国专利CN1840220水处理沉淀池及刮泥机,虽然提出了一种正方形沉淀池及配套刮泥机,但仅是单纯从沉淀角度考虑,只是单纯用于沉淀。 上述对机械加速澄清池的改进,都只是克服了部分缺陷,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因此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充分发挥絮凝反应和澄 清作用,有利于加速澄清,并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占地池容,同占地面积处理水量大、停留时 间短,结构紧凑,占地更省的机械加速澄清池。 本专利技术目的实现,主要改进一是将混凝反应移出沉清池相邻设置,从而使混凝反 应与沉清分离,并在机械搅拌混凝反应后增加一折板混凝反应区,既进一步增加了絮凝反 应效果,又使进入澄清池水有一较好缓冲,有利于进入澄清池后的快速澄清,并不增加占地 面积;二是澄清池采用上下全截面圆外切正方形结构,及与之匹配的能够有效对四角污泥 进行刮除的旋转刮泥机,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具体说,本专利技术机械 加速澄清池,包括混凝反应池和带斜板或斜管分离的沉清池,混凝反应池中机械搅拌装置, 沉清池中旋转刮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混凝反应池呈矩形,与澄清池相邻串联设置,混凝反应 池由相邻的机械搅拌和折板反应串联组成,澄清池为上下全截面圆外切正方形,旋转刮泥 机为中心传动,旋转刮臂至少一个端区铰接有与池平面大至平行的平行四边形机构,平行 四边形机构对向杆件上设置有副刮泥装置,平行四边形一杆件在预置外力作用下,保持向 外径向变形,使平行四边形对向杆件外端部始终紧靠正方形池壁,并随刮泥机旋转作径向 往复伸縮。 本专利技术所说折板反应,主要是通过水在各相间折板间往返流动形成紊流,进一步 提高絮凝反应效果,同时又使来自搅拌混凝池剧烈紊流的水流逐渐趋于稳流。其折板,可以 普通相间高低交错平隔板,也可以是如面曲折弯曲折板,为提高折板反应区增絮反应效果, 进一步增进微絮体相互接触增大絮体效果,一种较好为交错隔板一端设置有径向伸出拢流 翼片,拢流翼片更好为与水流方向反向倾斜,可使处理水在伸出扰流翼片阻挡下产生涡流, 本专利技术加速澄清池,由于采用矩形结构的二级混凝反应,以及将混凝反应移出澄 清池相邻串联设置,澄清池采用上下全截面圆外切正方形结构,和相应能刮除正方形四角 沉淀污泥的中心传动刮泥装置,较现有技术机械加速澄清池具有混凝反应与澄清相互独 立,不受操作人为影响,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各自功能;刮泥机可以采用中心传动;机械搅拌 絮凝反应与折板絮凝反应串联,不仅使絮凝反应更充分,而且能使絮凝反应水以稳流方式 进入澄清池,使之可以在进入澄清池后立即沉淀分离,有利于实现快速泥(絮体)与水的分 离,及縮短在澄清池中停留时间。特别是矩形池用于澄清工艺具有更好的水力特性,更有利 于提高澄清效果和加速澄清时间,矩形絮凝反应池,在搅拌状态下水与药剂旋流经四角碰 撞,有利于进一步形成有利于絮凝的杂乱紊流,较圆形池具有更好的絮凝反应效果;上下全 截面正方形澄清池,既加大了同占地面积池容,可以最大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机械加速澄清池,包括混凝反应池和带斜板或斜管分离的沉清池,混凝反应池中机械搅拌装置,沉清池中旋转刮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混凝反应池呈矩形,与澄清池相邻串联设置,混凝反应池由相邻的机械搅拌和折板反应串联组成,澄清池为上下全截面圆外切正方形,旋转刮泥机为中心传动,旋转刮臂至少一个端区铰接有与池平面大至平行的平行四边形机构,平行四边形机构对向杆件上设置有副刮泥装置,平行四边形一杆件在预置外力作用下,保持向外径向变形,使平行四边形对向杆件外端部始终紧靠正方形池壁,并随刮泥机旋转作径向往复伸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南华,虞国良,姜志君,蒋磊,石璐,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新纪元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