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19836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热交换器,是包含:一第一散热器、一第二散热器、一水冷单元;其中该第一散热器是具有一第一接触部及复数散热鳍片,该第一接触部是贴设有至少一致冷晶片,且该散热鳍片上设有至少一第一风扇;所述第二散热器具有复数散热鳍片及一第二接触部,该等散热鳍片上方接设有一第二风扇,该第二接触部是贴设于前述致冷晶片相反前述第一散热器的另一面;前述的水冷单元具有一水箱部及一管部,该管部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并分别串接于该水箱部,且该管部是嵌设于前述第一散热器的第一接触部,该水箱部设于前述第二散热器的散热鳍片上方;透过水冷单元对热交换器内作冷却,可增加该热交换器的整体冷却效率,藉以达到提升散热模组的热交换的效率。(*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散热模组,尤指一种具有致冷晶片的散热器结合水冷单元大幅提升散热效能的散热模组。
技术介绍
热的传导是有三种方式,是为传导、对流、及辐射三种,其中传导是热藉由介质由 高温处传向低温处的方式;对流是空气或水等流体受热后密度改变,造成循环流动;不靠 任何介质的直接传递则为辐射。 其中,对流体来说最主要且有效的传热方式是为对流;传统使用散热对流一般会 使用一散热器直接接触热源再透过于该散热器上接设一风扇,藉由该风扇强制引导气流对 该散热器进行冷却。 现行散热模组中为了加大散热效率更加入致冷晶片用以增加散热效率,该致冷晶 片是具有一热面及一冷面,该致冷晶片是透过冷面贴附于热源进行散热冷却。 请参阅第1、2图,是为习知技术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分解及组合图,所述热交换器8 是具有一第一散热器81、一第二散热器82、一第一风扇83、一第二风扇84、及复数致冷晶片 85,所述第一散热器81与第二散热器82具有一第一接触面811及一第二接触面821,该等 致冷晶片85具有一冷面851及一热面852并分别与前述第一、二接触面811、821贴设,前述 第一、二风扇83、84是分别组设于前述第一散热器81及第二散热器82上方,当所述第一、 二风扇83、84引导气流9至第一、二散热器81、82,该气流9经过第一、二散热器83、84后排 出,前述致冷晶片85是用以冷却该第一、二散热器83、84其中任一,令该气流9排出时温度 较进入时低温,但所述致冷晶片85仅有一侧为冷面851,故仅可对第一散热器81及第二散 热器82其中之一作冷却,故热交换效能极为有限。 因此,要如何解决上述习用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案的创作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者。 新型内容 因此,为有效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创作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可增加热交换效率 的热交换器。 为达上述目的,本创作是提出一种热交换器,是包含一第一散热器、一第二散热 器、一水冷单元;其中该第一散热器具有一第一接触部及复数散热鳍片,该第一接触部贴设 有至少一致冷晶片,所述散热鳍片上设有至少一第一风扇;所述第二散热器具有复数散热 鳍片及一第二接触部,该等散热鳍片上方接设有一第二风扇,所述第二接触部贴设于前述 致冷晶片相反前述第一散热器的另一面;所述水冷单元具有一水箱部及一管部,该管部是 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并分别串接于该水箱部,该管部嵌设于前述第一散热器的第一接 触部,该水箱部设于前述第二散热器的散热鳍片上方;透过水冷单元对热交换器内作冷却, 可藉以增加该热交换器的整体冷却效率,达到提升散热模组的热交换效率者。附图说明图1是为习知技术的热交换器立体分解图; 图2是为习知技术的热交换器立体组合图; 图3是为本创作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立体分解图; 图4是为本创作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立体组合图; 图5是为本创作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立体作动示意图; 图6是为本创作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剖视作动示意图。 图中 第一散热器l 第一接触部ll 沟槽111 散热鳍片12 第二散热器2 散热鳍片21 第二接触部22 水冷单元3 水箱部31 腔室311 泵浦312 管部32 第一端321 第二端322 致冷晶片4 热面41 冷面42 第一风扇5 气流51 第二风扇6 散热流体具体实施方式本创作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 说明。 请参阅第3、4图,是为本创作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分解及组合图,如图所示,本创作的热交换器,是包含一第一散热器1、一第二散热器2、一水冷单元3。所述第一散热器1具有一第一接触部11及复数散热鳍片12 ;所述第一接触部11贴设有至少一致冷晶片4,所述散热鳍片12上设有至少一第一风扇5 ;该等散热鳍片12是由前述第一接触部11之一侧朝相反该第一接触部11的方向延伸所构形。 所述第二散热器2具有复数散热鳍片21及一第二接触部22,该等散热鳍片21上方接设有一第二风扇6,所述第二接触部22贴设于前述致冷晶片4相反前述第一散热器1 的另一面;该等散热鳍片21是由前述第二接触部22之一侧朝相反该第二接触部22的方向 延伸所构形。 前述致冷晶片4具有一热面41及一冷面42,该热面41与前述第二散热器2的第 二接触部22贴设,所述冷面42与前述第一散热器1的第一接触部11贴设。 所述水冷单元3具有一水箱部31及一管部32,该管部32具有一第一端321及一 第二端322分别串接于该水箱部31,该管部32嵌设于前述第一散热器1的第一接触部11, 该水箱部31设于前述第二散热器2的散热鳍片21上方。 所述水箱部31具有一腔室311及一泵浦312 (如图6所示),所述泵浦312设于前 述腔室311中,并所述腔室311容设有散热流体7,且前述管部32与该腔室311连通,并该 管部32的第一端321及第二端322其中任一端与前述泵浦312接设,令所述散热流体7 (如 图6所示)可透过所述泵浦312加压后输出进行散热循环。 前述第一散热器1的第一接触部11开设有至少一沟槽111可供前述管部32容 设,且该管部32与该致冷晶片4的冷面42接触,所述管部32更具有一吸热部323,该吸热 部323位于前述管体32的第一、二端321、322之间,该吸热部323是可将该第一散热器1 所吸收的热源带离并作冷却。 请参阅第5、6图,是为本创作的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及剖面作动示意图,如图所 示,当所述第一风扇5强制引导气流51进入第一散热器1时,所述第一散热器1是透过第 一接触部11与所述致冷晶片4的冷面42接触,再经由致冷晶片4的冷面42进行冷却,其 后所述第一风扇5所强制引导的气流51流动经过所述第一散热器1后被冷却,并排出所述 第一散热器1以达到一热交换循环。 所述第二散热器2的第二接触部22是与前述致冷晶片4的热面41接触,所述热 面41是透过第二散热器2进行散热,所述第二散热器2上所设置的第二风扇6是对所述第 二散热器2散热,令所述致冷晶片4的热面41得以降温。 另外,设置于第二散热器2上的水冷单元3的管部32的吸热部323是穿设于前述 第一散热器1的第一接触部ll,所述管部32内部是具有散热流体7,该散热流体7是透过 由前述水冷单元3的管部32第一端321进入泵浦312,由泵浦312加压往该管部32的吸 热部323处流动,其后再往该管部32的第二端322处回流至该水冷单元3,所述水冷单元3 是可对所述第一散热器1及第二散热器2作冷却,相较于习知技术仅由致冷晶片4作散热, 本创作是更可进一步散热。 按,以上所述,仅为本创作的一最佳具体实施例,惟本创作的特征并不局限于此, 任何熟悉该项技艺者在本创作领域内,可轻易思及的变化或修饰,皆应涵盖在以下本创作 的申请专利范围中。权利要求一种热交换器,是包含一第一散热器,具有一第一接触部及复数散热鳍片,所述第一接触部贴设有至少一致冷晶片,所述散热鳍片上设有至少一第一风扇;一第二散热器,具有复数散热鳍片及一第二接触部,该等散热鳍片上方接设有一第二风扇,所述第二接触部贴设于前述致冷晶片相反前述第一散热器的另一面;一水冷单元,具有一水箱部及一管部,该管部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分别串接于该水箱部,该管部嵌设于前述第一散热器的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器,是包含:一第一散热器,具有一第一接触部及复数散热鳍片,所述第一接触部贴设有至少一致冷晶片,所述散热鳍片上设有至少一第一风扇;一第二散热器,具有复数散热鳍片及一第二接触部,该等散热鳍片上方接设有一第二风扇,所述第二接触部贴设于前述致冷晶片相反前述第一散热器的另一面;一水冷单元,具有一水箱部及一管部,该管部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分别串接于该水箱部,该管部嵌设于前述第一散热器的第一接触部,该水箱部设于前述第二散热器的散热鳍片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敬贤
申请(专利权)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