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频繁往复运动液压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18234 阅读:3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频繁往复运动液压缸,包括缸筒,缸筒的前后分别设置有前端盖和后端盖,缸筒内设置有活塞,活塞的垂直方向是与之相配套的活塞杆,缸筒与活塞之间设置有活塞密封圈和活塞导向套,缸筒与前端盖之间设置有前端盖密封圈,缸筒与后端盖之间设置有后端盖密封圈,在活塞杆主密封和活塞杆副密封之间的前端盖上开有环形槽,回油管一端口至环形槽的一侧,回油管另一端口来自伺服阀的回油口,泄油管一端口至环形槽的另一侧,泄油管另一端口与液压站的油箱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效率高、易制造、寿命长的频繁往复运动液压缸,可作为结晶器振动液压缸及频繁往复运动场合用液压缸。(*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液压缸,特别涉及一种频繁往复运动液压缸
技术介绍
在连铸机生产过程中,对结晶器需进行不间断上下方向的往复振动,以防止结晶 器内的钢水在结晶凝固过程中与结晶器铜板间产生粘连,而驱动结晶器进行不间断上下方 向往复振动的元件就是结晶器振动液压缸。传统的结晶器振动液压缸分为普通密封形式的 液压缸和间隙密封形式的液压缸。普通密封形式液压缸活塞杆处的主密封和副密封均采用成品的液压缸软质材料 活塞杆密封圈。由于液压缸不断往复运动,活塞杆密封圈与活塞杆间摩擦发热并产生磨损。 由于主密封和副密封之间热量难以散失、磨损物累积,主、副密封间有困油现象,使活塞杆 加速磨损,油缸寿命短,难以满足连铸机连续生产的要求。间隙密封形式液压缸活塞杆处的主密封采用间隙密封,副密封采用成品的液压缸 软质材料活塞杆密封圈。由于液压缸不断往复运动,活塞杆密封与活塞杆间摩擦发热并产 生磨损。由于主密封采用间隙密封,有部分活塞杆工作油腔油液通过间隙式主密封流到主 密封和副密封之间,在主密封和副密封之间接一泄油管Y道使其流回油箱。由于有部分活 塞杆工作油腔油液通过主密封11由泄油管Y的泄漏,泄漏油带走了主密封和副密封之间的 热量和磨损物,使油缸寿命加长,满足了连铸机连续生产的要求。但由于有部分活塞杆工作 油腔油液的泄漏,使液压系统能耗加大、效率降低。另外,间隙密封为非成品密封,和活塞杆 及前端盖间的配合要求严格,制造难度大,油缸造价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频繁往复运动液 压缸,具有效率高、易制造、寿命长、可频繁往复运动的特点。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种频繁往复运动液压缸,包括缸筒3,缸筒3的前后分别设置有前端盖2和后端 盖4,缸筒3内设置有活塞1,活塞1的垂直方向是与之相配套的活塞杆15,缸筒3与活塞1 之间设置有活塞密封圈8和活塞导向套9,缸筒3与前端盖2之间设置有前端盖密封圈16, 缸筒3与后端盖4之间设置有后端盖密封圈7,活塞杆15与前端盖2之间从内向外依次设 置有活塞杆导向套10、活塞杆主密封11、活塞杆副密封12和防尘圈13,活塞杆主密封11和 活塞杆副密封12之间的前端盖2上开有环形槽17,回油管18 —端口至环形槽17处的一 侧,回油管18另一端口与伺服阀6的回油口相通,泄油管21 —端口至环形槽17处的另一 侧,泄油管21另一端口与液压站5的油箱相通,回油管18上设置有节流器14,活塞1将缸 筒3分成两个腔,前腔与前端盖油口 19相通并连接至伺服阀6,后腔与后端盖油口 20相通 并连接至伺服阀6。本技术将回油管18接至环形槽17处的一侧,环形槽17处的另一侧接泄油管21,解决了主密封和副密封之间热量难以散失、磨损物累积的问题,使主、副密封间没有困 油现象,该液压缸是一种效率高、易制造、寿命长的频繁往复运动液压缸,可作为结晶器振 动液压缸及频繁往复运动场合用液压缸。附图说明附图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活塞;2、前端盖;3、缸筒;4、后端盖;5、液压站;6、伺服阀;7、后端盖密封 圈;8、活塞密封圈;9、活塞导向套;10、活塞杆导向套;11、活塞杆主密封;12、活塞杆副密 封;13、防尘圈;14、节流器;15、活塞杆;16、前端盖密封圈;17、环形槽;18、回油管;19、前 端盖油口 ;20、后端盖油口 ;21、泄油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详细叙述。参照附图,一种频繁往复运动液压缸,包括缸筒3,缸筒3的前后分别设置有前端 盖2和后端盖4,缸筒3内设置有活塞1,活塞1的垂直方向是与之相配套的活塞杆15,缸筒 3与活塞1之间设置有活塞密封圈8和活塞导向套9,缸筒3与前端盖2之间设置有前端盖 密封圈16,缸筒3与后端盖4之间设置有后端盖密封圈7,活塞杆15与前端盖2之间从内 向外依次设置有活塞杆导向套10、活塞杆主密封11、活塞杆副密封12和防尘圈13,活塞杆 主密封11和活塞杆副密封12之间的前端盖2上开有环形槽17,回油管18 —端口至环形槽 17处的一侧,回油管18另一端口与伺服阀6的回油口相通,泄油管21 —端口至环形槽17 处的另一侧,泄油管21另一端口与液压站5的油箱相通,回油管18上设置有节流器14,活 塞1将缸筒3分成两个腔,前腔与前端盖油口 19相通并连接至伺服阀6,后腔与后端盖油口 20相通并连接至伺服阀6。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由于液压缸频繁的往复运动,活塞杆和活塞杆主密封 11、活塞杆副密封12间产生了摩擦热量和磨损物,本技术活塞杆主密封11、活塞杆副 密封12采用成品的液压缸软质材料,利用液压缸自身伺服阀6回油口 T压力总是高于泄油 油路Y压力的特性,将伺服阀6回油油液引入活塞杆主密封11和活塞杆副密封12之间的 环形槽17处,在液压缸另一侧活塞杆主密封11和活塞杆副密封12之间的部位通过泄油管 Y引回油箱,带走活塞杆主密封11和活塞杆副密封12之间的热量和磨损物,节流器14可控 制从伺服阀6回油口引入到环形槽17处冷却润滑油液的流量,以达到最佳冷却润滑效果, 本技术改善了该处润滑条件,防止了主、副密封间的困油现象。权利要求一种频繁往复运动液压缸,包括缸筒(3),缸筒(3)的前后分别设置有前端盖(2)和后端盖(4),缸筒(3)内设置有活塞(1),活塞(1)的垂直方向是与之相配套的活塞杆(15),其特征在于,缸筒(3)与活塞(1)之间设置有活塞密封圈(8)和活塞导向套(9),缸筒(3)与前端盖(2)之间设置有前端盖密封圈(16),缸筒(3)与后端盖(4)之间设置有后端盖密封圈(7),活塞杆(15)与前端盖(2)之间从内向外依次设置有活塞杆导向套(10)、活塞杆主密封(11)、活塞杆副密封(12)和防尘圈(13),活塞杆主密封(11)和活塞杆副密封(12)之间的前端盖(2)上开有环形槽(17),回油管(18)一端口至环形槽(17)处的一侧,回油管(18)另一端口与伺服阀(6)的回油口相通,泄油管(21)一端口至环形槽(17)处的另一侧,泄油管(21)另一端口与液压站(5)的油箱相通,回油管(18)上设置有节流器(14),活塞(1)将缸筒(3)分成两个腔,前腔与前端盖油口(19)相通并连接至伺服阀(6),后腔与后端盖油口(20)相通并连接至伺服阀(6)。专利摘要一种频繁往复运动液压缸,包括缸筒,缸筒的前后分别设置有前端盖和后端盖,缸筒内设置有活塞,活塞的垂直方向是与之相配套的活塞杆,缸筒与活塞之间设置有活塞密封圈和活塞导向套,缸筒与前端盖之间设置有前端盖密封圈,缸筒与后端盖之间设置有后端盖密封圈,在活塞杆主密封和活塞杆副密封之间的前端盖上开有环形槽,回油管一端口至环形槽的一侧,回油管另一端口来自伺服阀的回油口,泄油管一端口至环形槽的另一侧,泄油管另一端口与液压站的油箱相通;本技术是一种效率高、易制造、寿命长的频繁往复运动液压缸,可作为结晶器振动液压缸及频繁往复运动场合用液压缸。文档编号F15B15/14GK201588834SQ20092027484公开日2010年9月2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9日专利技术者丘铭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频繁往复运动液压缸,包括缸筒(3),缸筒(3)的前后分别设置有前端盖(2)和后端盖(4),缸筒(3)内设置有活塞(1),活塞(1)的垂直方向是与之相配套的活塞杆(15),其特征在于,缸筒(3)与活塞(1)之间设置有活塞密封圈(8)和活塞导向套(9),缸筒(3)与前端盖(2)之间设置有前端盖密封圈(16),缸筒(3)与后端盖(4)之间设置有后端盖密封圈(7),活塞杆(15)与前端盖(2)之间从内向外依次设置有活塞杆导向套(10)、活塞杆主密封(11)、活塞杆副密封(12)和防尘圈(13),活塞杆主密封(11)和活塞杆副密封(12)之间的前端盖(2)上开有环形槽(17),回油管(18)一端口至环形槽(17)处的一侧,回油管(18)另一端口与伺服阀(6)的回油口相通,泄油管(21)一端口至环形槽(17)处的另一侧,泄油管(21)另一端口与液压站(5)的油箱相通,回油管(18)上设置有节流器(14),活塞(1)将缸筒(3)分成两个腔,前腔与前端盖油口(19)相通并连接至伺服阀(6),后腔与后端盖油口(20)相通并连接至伺服阀(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星良艾春璇丘铭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7[中国|西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