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式千斤顶的顶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54731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结构为复合型的剪式千斤顶顶头,由U形支架和支垫组合而成,其搭扣(205)穿入长槽(105)后经压弯搭接,支垫(2)之搭扣(207)绕支架(1)之上端面(104)外侧向下弯曲压入支架内端面,该结构更能适应需有较大承载能力的、要求板材厚度大而一体结构成形难度高的千斤顶顶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千斤顶顶头,尤其是一种性能改良的结构呈复合型的千斤 顶顶头。
技术介绍
目前,常用剪式千斤顶的顶头通常是由负载槽、支架、左右脊背和各延伸 部分等要素一体构成,其几何形状较光滑流畅,但是,这些顶头部件的结构用 材浪费多,且对于需有较大承重能力的千斤顶顶头,因要求板材厚度大, 一体 结构成形难度高,导致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剪式千斤顶顶头原材料浪费多、加工成本高的不足,本专利技术 提出一种新方案,其结构由分别落料成形的二个部分经冲压成形后再搭接压合 而成,这样,顶头功能不变,降低成本效果明显。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剪式千斤顶顶头,由 支架、销轴孔、负载槽、脊背组成,其特征在于支架1呈U形,支架两侧面的中上部制有外翻式加强压印凸台101、 102,支架上端面103与104位于同 一平面内,平面103中部开有长槽105,在平面103与104之间设有大槽106, 又在支架两侧面分别制有同轴的销轴孔107和108,支垫2以负载槽201为基准 分别向两侧延伸形成脊背202、驼峰203、驼峰延伸面204、搭扣205、小平台 206、搭扣20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高加工成品合格率,减少材料的浪费并降低了 生产该零件的难度。附图说明实施例的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适用产品剪式千斤顶的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U形支架1的立体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支垫2的立体图4是本专利技术支架1与支垫2组合后的立体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在图4立体图上以A面为剖切面得到的剖视图。其中各图上的标号名称如下 1 U形支架;101加强压印凸台;102加强压印凸台;103支架上端面; 104支架上端面;105长槽;106大槽;107销轴孔;108销轴孔;2支垫;201 负载槽;202脊背;203驼峰;204驼峰延伸面;205搭扣;206小平台;207搭扣。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将有助于对本案技术 内容和效果的理解,但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之顶头从结构上看它是由U形支架1和支垫2两部分压接而成。图2所示表明了 U形支架1各结构要素的相邻关系支架1两侧之间贯有的同轴孔107和108用于与其适用千斤顶臂体的转动联 接,两侧加强压印凸台101、 102用于提高顶头承载时的抗弯、抗扭组合刚 度和强度,支架上端面104与凸台101、 102的上平面组合后用于支撑图3 所示的支垫2,也由图5所示长槽105用作供支垫2之搭扣205穿入后的压 接,支垫2之搭扣207绕支架1之上端面104外侧向下弯曲压入支架内端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剪式千斤顶顶头,由支架、销轴孔、负载槽、脊背组成,其特征在于:支架(1)两侧面的中上部制有加强压印凸台(101)、(102),支架上端面(103)与(104)位于同一平面内,平面(103)中部开有长槽(105),在平面(103)与(104)之间设有大槽(106),支垫(2)以负载槽(201)为基准分别向两侧延伸形成脊背(202)、驼峰(203)、驼峰延伸面(204)、搭扣(205)、小平台(206)、搭扣(20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剪式千斤顶顶头,由支架、销轴孔、负载槽、脊背组成,其特征在于支架(1)两侧面的中上部制有加强压印凸台(101)、(102),支架上端面(103)与(104)位于同一平面内,平面(103)中部开有长槽(105),在平面(103)与(104)之间设有大槽(106),支垫(2)以负载槽(201)为基准分别向两侧延伸形成脊背(202)、驼峰(203)、驼峰延伸面(204)、搭扣(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进陈有源金根法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通润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