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风分离器、旋风分离装置及装有该装置的真空吸尘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222680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旋风分离器,包括内筒体(300)和外筒体(301),内筒体外壁和外筒体内壁之间形成环隙(302),内筒体下端为开放端,外筒体下端封闭,外筒体壁上开设空气入口(303),外筒体的上端设有空气出口(304),内筒体的上端与空气出口之间设有回流部;气流从外筒体下端的空气入口沿切向进入分离器,分离后的气流一部分从空气出口排出,另一部分从回流部经环隙再次分离,分离后的回流气体进入内筒体与新进入的气流混合进行又一次分离;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由上述旋风分离器组成的旋风分离装置,及其带有该装置的真空吸尘器。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真空吸尘器结构简单,单次分离气流流动路径短,实现回流循环,使分离效率大幅度提高同时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旋风分离器、以及装有该旋风分离器的旋风分离 装置及其真空吸尘器。
技术介绍
真空吸尘器利用其内置的电动机驱动风机而产生负压进行除尘, 它在操作使用时不会灰尘飞扬,并能吸除缝隙中及地毯上一般不易清 除的尘屑,使用方便、操作简单,被广泛用于家庭和公共场所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环保的意识也在逐渐增强,人 们对于吸尘器的要求除了能满足有效吸尘的功能之外,还会考虑到使 用寿命、噪声、集尘效率等综合因素。由此,带有旋风分离装置的吸 尘器应运而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专利号为EP0042723B1,申请人为ROTORK器具有限公司的专利 文献中对此类传统型的旋风分离装置有详细描述。此传统的旋风分离 装置带有双重旋风分离器,其是由单级旋风分离器技术改进而来。初 级旋风分离器位于次级旋风分离器的上游,且初级旋风分离器的空气 出口与次级旋风分离器的空气入口相连通。每一个旋风分离器包括旋 风器主体、空气入口、空气出口,旋风器主体包括一腔体,该腔体由 侧壁以对应的旋风分离器的轴心线为中心线回转闭合而成,空气入口 沿着与旋风器主体相切的方向布置在旋风器主体的上部的一侧,从而 引导气流进入旋风器主体,进入的气流可容易地向下旋转。空气出口 布置在旋风器主体的顶表面。当气流在旋风器主体的内部呈向下螺旋 运动并进行气固分离后,分离出来的灰尘颗粒沉淀,较干净的气流随 着气流通道上升,通过空气出口将气流释放到旋风分离装置之外。这种传统的旋风分离装置中,由于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都布置在 旋风分离装置的上部,因此气流在运行中,气、固两相流由上而下进5行分离,再由下而上经过空气出口释放,单次分离的气流流动路线长、 压降大、能耗高。加之,进入的旋转向下的气流与排放的上升气流在 旋风器主体的内腔内产生碰撞,使得旋风分离装置的集尘效率由此而降低。为此,公开号为CN1840239A,申请人为三星光州电子株式会社 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一种改进型的技术方案。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该专利技术提供 一种用于从吸入到其中的外部空气中分离灰尘并排放分离的灰尘的旋 风灰尘分离设备。该设备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旋风体120,呈管形形状 并形成使外部空气在其中旋转的第一旋风室121;至少一个第二旋风体 140,形成使从第一旋风室121排放的空气在其中再次旋转以分离灰尘 的第二旋风室142,其中,外部空气通过第一旋风室121下端的空气入 口 122被吸入并通过第一旋室121上端的空气出口 125被排放,从第 一旋风室排放的空气通过第二旋风室142上端的空气入口 143被吸入 并通过第二旋风室上端的空气出口 146被排放。依照该专利技术的改进,该旋风灰尘设备的第一旋风单元中,空气入 口吸入的空气通过沿着一个方向产生气流而到达空气出口,气流流动 路径縮短,并且防止沿着相反方向运动的气流之间的碰撞,减小了吸 力损失,并提高了清洁效率。然而这种旋风分离装置,经过第一旋风单元分离出的气流通过第 一旋风单元的空气出口直接进入第二旋风单元,再经过第二旋风气固分离,分离出的气流通过第二旋风单元的空气出口释放。从整个分离 过程来看,气流从进入第一旋风单元的空气入口到气流离开第二旋风 单元的空气出口,气流的走向是一个单一的路线,不存在气体的回流。 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当气流在第一旋风单元气固分离不充分的情况下, 夹带灰尘颗粒的气流直接进入第二旋风单元,气流在第二旋风单元气 固分离不完全的情况下,夹带细微颗粒的杂质就会离开旋风分离装置, 通过电风机而释放到大气中。另外,在公开号为CN1034478C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旋液环 流式液固分离器,其结构包括了内、外筒体,且在内筒体的上方开设 有排放槽,液固在内筒体进行一次分离后,从排放槽进入外筒体进行二次分离。该分离器涉及工业应用大型分离装置,而且是用于液固分离,对从排放槽进入外筒体进行二次分离的部分流体的流量与新流入的流体流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没有具体限定。因此,该专利文献所公开的技术方案虽然从原理上与本专利技术有相似之处,但却有本质的不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旋风分离器、装有该旋风分离器的旋风分离装置及真空吸尘器,在分离器中,彻底改变了气流走向,使部分气流进行回流循环,分离效率高且气固分离彻底,通过选用小功率电风机工作而达到节能、降耗、环保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旋风分离器,该分离器包括内筒体和外筒体,内筒体的外壁和外筒体的内壁之间形成环隙,内筒体的下端为开放端,外筒体下端封闭,外筒壁上开设空气入口,外筒体的上端设有空气出口,内筒体的上端与空气出口之间设有回流部;气流从外筒体下端的空气入口沿切向进入分离器,分离后的气流一部分从空气出口排出,另一部分从回流部经上述的环隙再次分离,分离后的回流气体进入内筒体与新进入的气流混合进行又一次分离。所述的回流气体的回流量为进风量的0.1-0.2倍,优选为进风量的0.15倍。所述的外筒体上端自侧壁向中心延伸形成一端盖,端盖中部向筒体内部延伸形成裙板,所述的空气出口由该裙板围设而成。所述的回流部可以通过采用多种结构形式来实现回流目的,可以为开设在内筒体上部的多个回流孔,该回流孔可以开设在内筒体筒壁的上部或者在内筒体上端沿圆周开设的多个凹陷的回流口。或者所述的回流部可以为在内筒体上端面与裙板的下端面之间设置的轴向顶隙。或者所述的回流部还可以为内筒体的内壁与裙板外壁之间的间隙,该裙板围设而成的空气出口的有效截面积为内筒体有效横截面积的20%-60%。所述的回流部为上述结构之一或其组合。为使产品造型灵活多变,所述的空气入口的形状同样可以采用多种结构形式,该空气入口的形状是圆形、矩形、菱形、椭圆形中的一种,该空气入口截面的高度与宽度之比为1-2.5。为进一步降低压降和功耗,所述的空气入口为多个,按照气流在内筒体中的螺旋导程的大小沿轴向高度及径向角度错开排布。如釆用两个空气入口, 一般两者错开的角度为180° ,其轴向间距接近螺旋导程的一半。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所述的回流口的形状是矩形、半圆弧形、波浪形中的任一种。为了便于积尘,所述的外筒体下端为锥筒或有相当长度的直筒。从结构设计的角度考虑,所述的外筒体与所述的内筒体优选为同轴设置。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多级旋风分离装置,由多级旋风分离器串联而成,所述的多级旋风分离器中的一级为上述的旋风分离器。所述的多级旋风分离器中的其他级也为上述的旋风分离器。所述的多级为二级,包括初级旋风分离器和次级旋风分离器,该次级旋风分离器由多个上述的旋风分离器并联设置而成。所述的回流气体的回流量为进风量的0.1-0.2倍,优选为进风量的0.15倍。上述的多级旋风分离装置中,外筒体上端自侧壁向中心延伸形成一端盖,端盖中部向筒体内部延伸形成裙板,所述的空气出口由该裙板围设而成。所述的回流部为开设在内筒体上部的多个回流孔,该回流孔可以开设在内筒体筒壁的上部或者在内筒体上端沿圆周开设的多个凹陷的回流口。或者所述的回流部为在内筒体上端面与裙板的下端面之间设置的轴向顶隙。或者所述的回流部为内筒体的内壁与裙板外壁之间的间隙,空气8出口的有效截面积为内筒体有效横截面积的20%-60%;或者所述的回流部为上述结构之一或其组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风分离器,用于分离气体中的固体颗粒,该分离器包括内筒体(300)和外筒体(301),内筒体(300)的外壁和外筒体(301)的内壁之间形成环隙(302),其特征在于:内筒体(300)的下端为开放端,外筒体(301)下端封闭,外筒体(301)壁上开设空气入口(303),外筒体(301)的上端设有空气出口(304),内筒体(300)的上端与空气出口(304)之间设有回流部;气流从外筒体(301)下端的空气入口(303)沿切向进入分离器,分离后的气流一部分从空气出口(304)排出,另一部分从回流部经上述的环隙(302)再次分离,分离后的回流气体进入内筒体(300)与新进入的气流混合进行又一次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德钦
申请(专利权)人:泰怡凯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