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绕机传动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20248 阅读:3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卷绕机传动改良结构,主要包括:一转盘机构,其转盘上设有第一卷针组及第二卷针组,且转盘连接一动力装置;一同心传动轴,设于转盘的后方,其内轴杆的一端设有齿轮皮带组以传动一第一卷针组,外轴筒的一端设有齿轮皮带组以传动第二卷针组;一第一马达,经齿轮皮带组与内轴杆另一端相连提供旋转动力,以及;一第二马达,经齿轮皮带组与外轴筒另一端相连提供旋转动力;由此,可精简结构降低成本,组装容易方便维修,减少噪音及故障,应用时可连续操作免等待,大幅加快生产速度提升产能。(*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巻绕机,特别涉及一种巻绕机传动改良结构,其结构精简可降低成本、组装容易,减少噪音及故障,应用时可连续操作免等待,大幅加快生产速度提升产能。
技术介绍
电容器可储存能量充放电并作滤波使用,在电子电机系统中有许多种用途。电容器的基本组成包含有巻绕预定圈数的内巻膜,及用来将其封装的外包膜,该内巻膜材质可为PP(聚丙烯)、PE(聚乙烯)、蒸镀金属物、铝、锌其中一种或多种所构成,而该外包膜的材质则可为PP或PE等所构成。 制造时须用专属电容器自动巻绕机,其结构主要凭借多个滚轮组构成巻绕路径,将内巻膜导引至巻绕机构处进行预定圈数巻绕作业;同时又凭借另一多数滚轮组构成另一巻绕路径,将外包膜导引至巻绕机构处以进行巻绕外包热材封于内巻膜外的作业,以达到电容器自动巻绕制造的一贯生产目的。 早期传统的自动巻绕机构使用单一马达传动单一转轴转动以进行巻绕作业,内巻膜巻绕作业时,马达处于高速转动状态,进行外包膜巻绕热封作业时,马达则处于低速转动状态,当热封作业完成后,则须停止转动而进行一进料作业,因为由单一马达同时传动两巻绕轴,巻绕动作是一致的,因而无法分别以不同之适当速度或停止进行作业,造成彼此常须等待浪费时间,作业效率较差的缺失。 新一代的巻绕机构设计上虽然己采用两只马达来分别传动第一、第二巻针固定组,使高速内巻膜的主巻作业,及低速外包膜的热封作业均能分开进行,生产时可连续动作不用等待提高生产效率。然而,其结构设计规划尚欠完善,不但制造成本高组合零件过多十分复杂,且生产速度相当受限难再进一步提升,应用时并会产生噪音及存有故障率高维修困难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设计人于是针对上述缺失深入研究改良,而提供一种巻绕机传动改良结构,其目的在于结构精简可降低成本、组装容易,减少噪音及故障,应用时可连续操作免等待,大幅加快生产速度提升产能。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一种巻绕机传动改良结构,其包括 —转盘机构,其转盘上设有第一巻针组及第二巻针组,且转盘连接有一动力装置; —同心传动轴,设于转盘的后方,其内轴杆的一端设有齿轮皮带组以传动一第一巻针组,外轴筒的一端设有齿轮皮带组以传动第二巻针组; —第一马达,经齿轮皮带组与内轴杆另一端相连提供旋转动力,以及; —第二马达,经齿轮皮带组与外轴筒另一端相连提供旋转动力。 其中,该动力装置含一分割器、联结器及驱动组件。 其中,该动力装置的分割器连接该联结器并能够旋转,且该联结器再连接驱动组件。 其中,该驱动组件为一马达。 其中,该每一巻针组包括分开对置的前缸筒和后缸筒,每一缸筒中各设有一半圆对接的巻针。 其中,该每一前缸筒和后缸筒间设有一同步传动机构,该同步传动机构包括一平行转轴配置于前缸筒和后缸筒的边上,该平行转轴一端设有齿轮皮带组与前缸筒相连作动,其另一端相同设有齿轮皮带组与后缸筒相连作动。其中,该第一巻针组合和第二巻针组的前缸筒末端以轴承间隔穿架在一定位转盘上;而其后缸筒则以轴承间隔穿架在两固定盘上。其中,该第一巻针组合和第二巻针组所设同步传动机构的平行转轴为非等长,以轴承穿架并列设在该定位转盘及其对置的固定盘的中间位上。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可精简结构降低成本,减少噪音及故障,可连续操作免等待,大幅加快生产速度提升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平面图; 图2为本技术的前视图; 图3为本技术的后视图; 图4A为本技术转盘机构的动作示意图; 图4B为本技术转盘机构的动作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第一巻针组的动作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第二巻针组的动作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l-转盘机构;10-转盘;11_第一巻针组;111_轴承;112_轴承;113-齿轮;12-第二巻针组;13-动力装置;131-分割器;132_联结器;133_驱动组件;14、14'-前缸筒;141、141' _巻针;15、15'-后缸筒;151、151' _巻针;16、16' _同步传动机构;160、160'-平行转轴;161、161'-齿轮皮带组;162、162'-齿轮皮带组;163、163'-轴承;164、164'-轴承;17-定位转盘;171-轴承;181-轴承;182-轴承;183-固定盘;184-固定盘;2_同心传动轴;21-内轴杆;210-轴承;211_齿轮皮带组;22_外轴筒;220_轴承;221-齿轮皮带组;31-第一马达;311-齿轮皮带组;32-第二马达;321_齿轮皮带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 3所示,本技术所设一种巻绕机传动改良结构,主要包括 —转盘机构1 ,其转盘10上间隔以轴承111 、 112穿架设有第一巻针组11及第二巻针组12,且转盘10以齿轮113啮接一动力装置13,该动力装置13包含一分割器131、联结器132及驱动组件133,其分割器131可旋转角度,而分割器131则连接一联结器132,该联结器132再连接驱动组件133,该驱动组件133可为一马达; 其中第一巻针组11包括两分开对置的前缸筒14、后缸筒15,其前缸筒14、后缸筒15中各设有一半圆对接的巻针141及151。又其前缸筒14、后缸筒15间设有一同步传动机构16,主要包括一平行转轴160配置于前缸筒14、后缸筒15的边上,该平行转轴160 一端设有齿轮皮带组161与前缸筒14相连作动,其另一端相同设有齿轮皮带组162与后缸 筒15相连作动。 实施时,该前缸筒14末端以轴承171间隔穿架在一定位转盘17上;而其后缸筒15 则以轴承181、 182间隔穿架在两固定盘183、 184上。 又该第二巻针组12与第一巻针组11两者并列而设结构相同,于此不再赘述,但第 一、第二巻针组11、12所设两组同步传动机构16、16'的平行转轴160、160'可设为非等长, 分别以轴承163、 164及163'、164'穿架并列设在前述定位转盘17及其对置的固定盘183 的中间位上。 —同心传动轴2,设于转盘10的后方,其内轴杆21及外轴筒22两端套设有轴承 210、220,内轴杆21的一端设有齿轮皮带组211以传动第一巻针组11,外轴筒22的一端设 有齿轮皮带组221以传动第二巻针组12 ; —第一马达31,经齿轮皮带组311与内轴杆21另一端相连提供旋转动力,以及; —第二马达32,经齿轮皮带组321与外轴筒22另一端相连提供旋转动力; 借此,如图4A、4B所示,可精简结构降低成本,组装容易方便维修,减少噪音及故 障,应用时,该动力装置13的一驱动组件133的动力经联结器132,再凭借该分割器131旋 转依适当角度,可使齿轮113以驱动转盘10转到适当巻绕加工位置,选择第一巻针组11以 执行快速内心巻绕,或选择第二巻针组12以执行慢速外表包覆。 如图5所示,当选择第一巻针组11动作时,其前缸筒14、后缸筒15内的半圆巻针 141及151可伸出对接以夹住进料。此时第一马达31启动,其动力可经齿轮皮带组311传 动内轴杆21,再经齿轮皮带组211以传动第一巻针组ll的前缸筒14,后经由齿轮皮带组 161传动同步传动机构16的平行转轴160,另一端再经齿轮皮带组162以传动后缸筒15同 步作动,以执行一连贯快速内心巻绕动作。 如图6所示,当选择第二巻针组12动作时,其前缸筒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卷绕机传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转盘机构,其转盘上设有第一卷针组及第二卷针组,且转盘连接有一动力装置;一同心传动轴,设于转盘的后方,其内轴杆的一端设有齿轮皮带组以传动一第一卷针组,外轴筒的一端设有齿轮皮带组以传动第二卷针组;一第一马达,经齿轮皮带组与内轴杆另一端相连提供旋转动力,以及;一第二马达,经齿轮皮带组与外轴筒另一端相连提供旋转动力。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朝盟
申请(专利权)人:友煜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