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棘轮机构双轮驱动结构属于机械动力传动技术领域,可以应用于轻型低速车辆的驱动领域。现有的人力、非人力、或者人力混合驱动的轻型低速三轮、四轮车辆大多采用单棘轮机构单轮驱动结构。虽然单棘轮机构驱动单轮结构简单方便,但单棘轮机构单轮驱动结构对车辆进行驱动时,前进推力不平衡,总是使车辆产生较大偏向。这样既不方便人员驾驶,也易使驾驶员疲劳。本发明专利技术由于采用双棘轮机构等部件按特定的方式与车轮连接组合,构成的驱动结构具有双轮驱动的特点。这样,使车辆在驱动时产生平衡的前进推力,使车辆驱动时产生的偏向减小,方便人员驾乘。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应用于人力、非人力驱动的轻型低速三轮、四轮车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机械动力传动
,可以应用于人力、非人力轻型低速车辆驱动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的三轮、四轮人力驱动车辆,或者人力混合驱动车辆,或非人力驱动轻型低速车辆大多采用单棘轮机构单轮驱动结构。但单棘轮机构单轮驱动结构对车辆进行驱动时,前进推力不平衡,总是使车辆产生较大偏向。这样既不方便人员驾驶,也易使驾驶员疲劳。
技术实现思路
现有单棘轮机构单轮驱动结构主要弊端是,对车辆进行驱动时,使车辆产生较大偏向。如图1所示,棘轮机构3的内轮4与轴8刚性连接,轴8—端与车轮1刚性连接,轴8另一端与车轮2滚动连接,齿轮9与棘轮机构3的外轮7刚性连接。驱动时,在外力的作用下齿轮9转动,齿轮9带动棘轮机构3的外轮7转动,外轮7通过棘爪5、棘爪6的作用带动内轮4转动,内轮4带动轴8转动,轴8带动车轮1转动,车轮2被动转动。如此,驱动时车辆就向车轮2方向偏向。为了克服现行单棘轮机构单轮驱动结构的这些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棘轮机构双轮驱动结构,使车辆在驱动过程中产生偏向的问题缓减,增加骑乘人员的舒适性。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见图2、图3、图4所示,它由驱动轮22、驱动轮23、棘轮机构10、棘轮机构ll、齿轮21、轴20组成。棘轮机构10的外轮18与驱动轮22刚性连接,棘轮机构11的外轮19与驱动轮23刚性连接,棘轮机构10的内轮12与轴20刚性连接,棘轮机构11的内轮13与轴20刚性连接,齿轮21与轴20刚性连接。驱动时,在外力的作用下齿轮21转动,齿轮21带动轴20转动,轴20带动内轮12、内轮13转动;内轮12通过棘爪14、棘爪16的作用带动外轮18转动,外轮18带动驱动轮22转动;同时,内轮13通过棘爪15、棘爪17的作用带动外轮19转动,外轮19带动驱动轮23转动。如此实现驱动轮22与驱动轮23两轮同时、同速驱动。外力不作用时,外轮18滑过棘爪14、棘爪16相对于内轮12作超越运动,外轮19滑过棘爪15、棘爪17相对于内轮13作超越运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使用结构简单的两个棘轮机构及其他部件与两个车轮按一定方式连接组合实现车辆双轮驱动,克服了采用单棘轮机构单轮驱动的车辆在驱动过程严重偏向问题,方便骑乘人员驾驶。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之单棘轮机构单轮驱动结构的结构原理简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原理简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个实施例驱动轮22、驱动轮23、棘轮机构IO、棘轮机构ll、齿轮21及轴20的装配关系半剖示意图。图4是图3的A—A全剖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原理简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二个实施例驱动轮22、驱动轮23、棘轮机构10、棘轮机构11、齿轮24、轴25及轴26的装配关系半剖示意图。图7是图6的A一A全剖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三个实施例的结构原理简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三个实施例驱动轮23、棘轮机构11及齿轮28的装配关系半剖示意图。图10是图9的A—A全剖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第三个实施例驱动轮22、棘轮机构10及齿轮27的装配关系半剖示意图。图12是图11的A—A半剖示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第四个实施 的结构原理简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第五个实施例的结构原理简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第六个实施例的结构原理简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例一,如图2、图3、图4所示,驱动轮22与棘轮机构10的外轮18刚性连接,驱动轮23与棘轮机构11的外轮19刚性连接,轴20的两端分别与棘轮机构10的内轮12、棘轮机构11的内轮13刚性连接,齿轮21安装于轴20的中部位置。外力作用齿轮21时,齿轮21转动,齿轮21带动轴20转动,轴20带动内轮12、内轮13转动;内轮12通过棘爪14、棘爪16的作用带动外轮18转动,外轮18带动驱动轮22转动;同时,内轮13通过棘爪15、棘爪17的作用带动外轮19转动,外轮19带动驱动轮23转动。如此实现驱动轮22与驱动轮23两轮同时、同速驱动。例二,如图5、图6、图7所示,驱动轮22通过轴25与棘轮机构10的内轮12刚性连接,驱动轮23通过轴26与棘轮机构11的内轮13刚性连接,齿轮24分别与棘轮机构10的外轮18、棘轮机构11的外轮19刚性连接。外力作用齿轮24时,齿轮24转动,齿轮24带动外轮18、外轮19同时转动;外轮18通过棘爪14、棘爪16的作用带动内轮12转动,内轮12通过轴25的作用带动驱动轮22转动;同时外轮19通过棘爪15、棘爪17的作用带动内轮13转动,内轮13通过轴26的作用带动驱动轮23转动。如此实现驱动轮22与驱动轮23两轮同时、同速驱动。例三,如图8、图9、图10、图ll、图12所示,驱动轮22与棘轮机构10的内轮12刚性连接,驱动轮23与棘轮机构11的内轮13刚性连接,棘轮机构10的外轮18与齿轮27刚性连接,棘轮机构11的外轮19与齿轮28刚性连接,齿轮29、齿轮30、齿轮31分别与轴32刚性连接,链条33绕过齿轮27,链条33绕过齿轮29闭合,链条34绕过齿轮28,链条34绕过齿轮30闭合。外力作用齿轮31时,齿轮31带动轴32转动,轴32带动齿轮29、齿轮30转动;齿轮29通过链条33带动齿轮27转动,齿轮27带动外轮18转动,外轮18通过棘爪14、棘爪16的作用带动内轮12转动,内轮12带动驱动轮22转动;齿轮30通过链条34带动齿轮28转动,齿轮28带动外轮19转动,外轮19通过棘爪15、棘爪17的作用带动内轮13转动,内轮13带动驱动轮23转动。如此实现驱动轮22与驱动轮23两轮同时、同速驱动。例四,如图13,驱动轮22与齿轮29刚性连接,驱动轮23与齿轮30刚性连接,棘轮机构10的内轮12、棘轮机构11的内轮13、齿轮31分别与轴32刚性连接,齿轮27与棘轮机构10的外轮18刚性连接,齿轮28与棘轮机构11的外轮19刚性连接,链条33绕过齿轮29,链条33绕过齿轮27闭合,链条34绕过齿轮30,链条34绕过齿轮28闭合。外力作用齿轮31时,齿轮31带动轴32转动,轴32带动内轮12、内轮13转动;内轮12通过棘爪14、棘爪16的作用带动外轮18转动,外轮18带动齿轮27转动,齿轮27通过链条33带动齿轮29转动,齿轮29带动驱动轮22转动;内轮13通过棘爪15、棘爪17的作用带动外轮19转动,外轮19带动齿轮28转动,齿轮28通过链条34带动齿轮30转动,齿轮30带动驱动轮23转动。如此实现驱动轮22与驱动轮23两轮同时、同速驱动。例五,如图14,驱动轮22与齿轮29刚性连接,驱动轮23与齿轮30刚性连接,棘轮机构10的内轮12、棘轮机构11的内轮13、齿轮31分别与轴32刚性连接,齿轮27与棘轮机构10的外轮18刚性连接,齿轮28与棘轮机构11的外轮19刚性连接,齿轮27与齿轮29外啮合,齿轮28与齿轮30外啮合。外力作用齿轮31时,齿轮31带动轴32转动,轴32带动内轮12、内轮13转动;内轮12通过棘爪14、棘爪16的作用带动外轮18转动,外轮18带动齿轮27转动,齿轮27带动齿轮29转动,齿轮29带动驱动轮22转动;内轮13通过棘爪15、棘爪17的作用带动外轮19转动,外轮19带动齿轮28转动,齿轮28带动齿轮30转动,齿轮30带动驱动轮23转动。如此实现驱动轮22与驱动轮23两轮同时、同速驱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轻型低速车辆双棘轮机构双轮驱动结构,由棘轮机构、驱动轮、传动部件组成,其特征是:外力通过传动部件及两个棘轮机构的作用使两个驱动轮同时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庆能,
申请(专利权)人:黄庆能,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