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双轮车用可扭转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20170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4-06 09: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机构,特别涉及一种纵向双轮车用可扭转连接结构。一种纵向双轮车用可扭转连接结构,包括构成电动平衡车主体的承重板,承重板由第一承重板和第二承重板组成,以及使第一承重板和第二承重板连接并发生转动的转动机构,承重板的中间横向位置设有用于容纳转动机构的内腔,第一承重板与第二承重板相配合的一端外壁面上设有一段滑道,第二承重板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与滑道相配合的凸块。第一承重板与第二承重板相对转动时,凸块沿滑道做圆周运动。滑道的上方为开口设置,使得该可扭转连接结构装配时省时省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机构,特别涉及一种纵向双轮车用可扭转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自平衡电动车是利用动态平衡原理控制前进及后退的高科技智能产品,随着身体的倾斜,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行驶速度及前进方向。由美国专利技术家狄恩.卡门(DeanKamen)与他的DEKA研发公司(DEK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团队专利技术设计。其运作原理建立在“动态稳定”的基本原理上,以内置的精密固态陀螺仪来判断车身所处的姿势状态,透过精密且高速的中央微处理器计算出适当的指令后,驱动马达来做到平衡效果。类似的,市场上近年来出现了大量具有较强的娱乐功能的电动平衡扭扭车、纵向双轮车、两轮漂移车、双轮智能体感电动车等。ZL201420314351.5的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平衡扭扭车,包括顶盖、内盖、底盖、轮毂电机、转动机构、平衡机构;顶盖、内盖、底盖均包括两个成对称布置且可相互转动的部件,内盖处于顶盖及底盖之间并与这两者配合在一起;内盖的中间横向位置固定有转动机构;内盖的左右两侧边缘位置固定有纵向设置的轮毂电机;平衡机构固定在底盖上并与电机连接;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两个轴承、一个轴套、两个卡簧;轴承固定在内盖的部件的内端,轴套固定在轴承内并通过卡簧固定在内盖上。诸如此类的电动平衡车,其内部的转动机构都较为复杂,由于该部件使用频繁,因此更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纵向双轮车用可扭转连接结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纵向双轮车用可扭转连接结构,包括构成电动平衡车主体的承重板,承重板由第一承重板和第二承重板组成,以及使第一承重板和第二承重板连接并发生转动的转动机构,承重板的中间横向位置设有用于容纳转动机构的内腔,第一承重板与第二承重板相配合的一端外壁面上设有一段滑道,第二承重板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与滑道相配合的凸块。第一承重板与第二承重板相对转动时,凸块沿滑道做圆周运动。滑道的上方为开口设置,使得该可扭转连接结构装配时省时省力。滑道和凸块组成的限位结构为外露式结构,与承重板一次压铸成型,更好提高转动限位结构的牢固性,有效减轻承重板重量;安全性方面也有较大的改善。作为优选,滑道的弧度为π/12至π/4,进一步的优选为π/6,作为优选限定弧度使其在电动平衡车行驶过程中提供微调平衡、转动支撑的作用,有效的保护驾乘者的使用安全。作为优选,转动机构由一个含油轴承、一个轴套和一个卡簧组成;所述的含油轴承固定在安装控制线路板的第一承重板内,轴套的一端固定在安装电池的第二承重板内,轴套的另一端与所述的含油轴承配合连接,并用卡簧限定轴套在第一承重板的轴向位置。进一步的,轴套与第二承重板过盈固定,并用插销定位锁死。该转动机构第二承重板与轴套的过盈固定减少了两承重板装配后的转动间隙,从而提高转动的精确稳定性,减少转动带来的磨损,从而提高电动平衡车的使用寿命。作为优选,所述轴套的外壁上设有用于装配卡簧的环槽。作为优选,第一承重板和第二承重板相配合的一端分别设有圆筒体,第一承重板的圆筒体和第二承重板的圆筒体配合后形成了用于容纳转动机构的内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高了转动精确性,减少了组件相互之间的磨损,延长了组件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生产成本以及维修成本。纵向双轮车用可扭转连接结构作为电动平衡扭扭车、纵向双轮车、两轮漂移车、双轮智能体感电动车等的承重板转动机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结构不意图;图2是本技术右承重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装配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右承重板前倾转动限位的位置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右承重板后退转动限位的位置示意图;图中:1、左承重板,2、卡簧,3、第一垫片,4、轴套,5、第二垫片,6、右承重板,7、插销,8、含油轴承,9、凸块,10、滑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应当理解,本技术的实施并不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对本技术所做的任何形式上的变通和/或改变都将落入本技术保护范围。实施例1:如图1、2和图3所示的纵向双轮车用可扭转连接结构,其包括构成电动平衡车主体的承重板,以及使承重板两端连接并发生转动的转动机构。承重板的中间横向位置设有用于容纳转动机构的内腔。承重板处于电动平衡车的中间位置,其主要是给电动平衡车的部件及轮毂电机提供支撑,与电动平衡车的其他部件组装时,承重板处于电动平衡车的顶盖及底盖之间并与这两者配合在一起;承重板是由一个左承重板1和一个右承重板6组成;上述左承重板1和右承重板6的形状基本相同且成对称的左右布置,左承重板1在转动机构的作用下能发生转动;该左承重板的中间位置用于安装转动机构,左承重板和右承重板的自由端的位置则固定纵向安装的轮毂电机。左承重板1和右承重板6相配合的一端分别设有圆筒体,左承重板1的圆筒体和右承重板6的圆筒体配合后形成了用于容纳转动机构的内腔。转动机构固定在承重板的中间横向位置,转动机构由以下部件组成:一个含油轴承8、一个轴套4、一个卡簧2和一个插销7;含油轴承固定在在安装控制线路板的左承重板1的内端,轴套4的右端过盈固定在安装电池的右承重板6的内端并用插销7定位锁死(见图2),轴套的左端与所述的含油轴承配合连接,轴套的左端一部分安装在含油轴承内并通过卡簧2限位在左承重板1内。卡簧限定轴套在左承重板的轴向位置。轴套左端的外壁上设有用于装配卡簧的环槽,装配后卡簧的内径部分限位于该环槽上,卡簧与左承重板1的圆筒体的左端部直接安装有第一垫片3。这样,在右承重板6的转动下,位于左承重板1圆筒体内的含油轴承8配合轴套4一起转动。为了防止转动机构的偏移,左承重板1圆筒体与右承重板6相配合的一端外壁面上设有一段滑道10,滑道上方敞开,而右承重板6圆筒体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与滑道10相配合的凸块9,这样滑道和凸块起到限位作用,见图4、图5。滑道的弧度一般为π/12至V4,最佳的设置为V6,即凸块9可沿着滑道10在圆周方向上作30°的转动。左承重板1和右承重板6的结合处设有第二垫片5,第二垫片5套置在轴套上。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种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主权项】1.一种纵向双轮车用可扭转连接结构,包括构成电动平衡车主体的承重板,承重板由第一承重板和第二承重板组成,以及使第一承重板和第二承重板连接并发生转动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承重板的中间横向位置设有用于容纳转动机构的内腔,第一承重板与第二承重板相配合的一端外壁面上设有一段滑道,第二承重板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与滑道相配合的凸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向双轮车用可扭转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滑道的弧度为V12至:π/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向双轮车用可扭转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转动机构由一个含油轴承、一个轴套和一个卡簧组成;所述的含油轴承固定在安装控制线路板的第一承重板内,轴套的一端固定在安装电池的第二承重板内,轴套的另一端与所述的含油轴承配合连接,并用卡簧限定轴套在第一承重板的轴向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纵向双轮车用可扭转连接结构,其特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纵向双轮车用可扭转连接结构,包括构成电动平衡车主体的承重板,承重板由第一承重板和第二承重板组成,以及使第一承重板和第二承重板连接并发生转动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承重板的中间横向位置设有用于容纳转动机构的内腔,第一承重板与第二承重板相配合的一端外壁面上设有一段滑道,第二承重板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与滑道相配合的凸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剑宇徐江正
申请(专利权)人:永康市凌鹰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