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同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防功能性物质泄露的核壳微/纳米球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77708 阅读:2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无机纳米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功能性物质泄露的核壳微/纳米球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在原有包裹功能性物质的微/纳米球的表面再包被一层严实致密的二氧化硅壳层,达到封闭和保护功能性物质的目的,防泄露率达98%。且二氧化硅壳层易表面改性引入丰富的化学官能团,方便偶联生物大分子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避免环境介质渗入微/纳米球而造成对功能性物质性能的破坏,以及避免与生物活性物质的直接接触;表面光滑、非特异性吸附小;且为微/纳米球表面引入丰富的化学官能团,便于与生物蛋白,核酸分子的交联。制备方法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重复性好、成本低。二氧化硅包覆的核壳微/纳米球性能稳定,保持时间长,可广泛用于生物标记、生物分离、细胞成像和显影,也可用于生物传感器等生化分析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无机纳米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防功能性物质泄露的核壳微/纳米球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具有功能性的微/纳米球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最具代表性的功能性微/纳米球有磁性微/纳米球和荧光微/纳米球。它们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已有商品化的磁性微/纳米球和荧光微/纳米球。其制备方法大都采用包埋式方法,即通过溶胀高聚物载体,使得与之混合的功能性物质(如磁性纳米颗粒,荧光染料分子,量子点等)渗透到高聚物基体里面,达到嵌合固定功能性物质的作用。但这种方法所制备的功能性微/纳米球的功能性物质容易与高聚物基体脱离、泄露,保存时间短,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缺点。而且溶胀后高聚物表面变得粗糙;对生物大分子有较高的非特异性吸附;暴露在高聚物表面的功能性物质与生物活性物质直接接触,容易损伤活性物质的活性。另外有些常用的高聚物微/纳米球(如聚苯乙烯微/纳米球)表面可用化学官能团贫乏,不易与生物大分子偶联,限制了其生物医学的应用。因此,对功能性微/纳米球进行再次包覆很有必要。参考文献 1. Q. Ma, X. Y. Wang, Y. B. Li, Y. H. Shi, X. G.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功能性物质泄露的核壳微/纳米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1)配制体积比为1∶3~10的去离子水和异丙醇混合溶液50mL,将包裹功能性物质的微/纳米球加入到上述混合溶液中;(2)称取1~10mg聚乙烯吡咯烷酮加入到步骤(1)所得的混合溶液中,搅拌溶解分散0.5~60min;(3)在室温下,将0.01~1.0mL正硅酸乙酯(TEOS)加入到步骤(2)所得的混合溶液中,搅拌均匀;(4)将0.01~1mL氨水加入到步骤(3)所得的体系中,搅拌封闭反应20-28h,得到的产物离心分离、水洗、即得所需产物,所得产物在去离子水、PBS缓冲溶液或乙醇中长期保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兵波王祎龙赵鹏郭方方时东陆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