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材连铸牵引机的调速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54083 阅读:2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铜材连铸牵引机的调速控制器,包括电源、连铸牵引机,减速箱和变频电动机,所述的变频电动机连接有变频器,变频器与一个主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主控制模块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有存储模块和按键模块,所述的主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还连接有显示模块。由于采用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实现了连铸牵引机的在拉停过程中精确定时、控制准确;2、可靠性高、节约电能、维护工作量小;3、在牵引机构动作的控制模式上,既可使用自动连续运行,也可以手工点动控制;4、可以提高铜型材表面的光洁度,从而提高成材率、降低生产成本。(*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铜型材加工
,特别涉及一种铜材连铸牵引机的调速控制 器。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的铜型材加工企业为数众多,普遍沿用能耗高、劳动强度大、成材率低 的垂直牵引式工艺和设备,设备用普通交流变频电动机通过减速箱来控制连铸牵引机进行工作,且仍然靠炉振、打链、棘轮或时间继电器来实现对连铸牵引机的拉停控制以及牵引速 度的控制。但是炉振方式工艺参数繁多,参数之间的配合复杂,难以有科学的工艺;打链棘 轮方式常由于机械磨损或制造精度不够造成参数不准确;时间继电器方式因难以精确定 时,从而工艺失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实现连铸牵引机的在拉停过程中精确定时、控制准确的铜材连铸牵引机的调速控制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铜材连铸牵引机的调速控制器,包括电源、连铸牵引机,减速箱和变频电动机,所述的变频电动机连接有变频器,变频器与一个主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主控制模块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有存储模块和按键模块,所述的主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还连接有显示模块。 所述的主控制模块采用芯片Ul,芯片Ul的型号为AT89C2051。 所述的变频器采用FR-A540,所述的芯片Ul的两个输出口分别通过光电耦合器与变频器的STF、 STR端子连接,并通过与变频器的PC端子连接的组合开关Sl实现自动控制和点动控制之间的切换,所述的变频器的5端子和10端子引出电位器RT1和电位器RT2,并通过组合开关S2与变频器的2端子连接。 所述的存储模块采用芯片U2,其型号为X5045,芯片U2的1脚与芯片Ul的8脚连 接,芯片U2的2脚与芯片Ul的7脚连接,芯片U2的5脚与芯片Ul的19脚连接,芯片U2 的6脚与芯片Ul的14脚连接,芯片U2的7脚与芯片Ul的1脚连接,芯片U2的7脚通过 电阻R25与电源连接,芯片Ul的20脚接有电源,芯片U2的8脚接有电源。 所述的显示模块采用12位LED动态显示,所述的芯片Ul的2脚、3脚和6脚接入 移位寄存器U3、U4和U5,U3、U4和U5的型号均为74LS595,所述的芯片Ul通过其输出端的 移位寄存器U3、U4和U5驱动12位LED动态显示数据,U3、U4的输出通过三极管Tl T12 控制12位LED的位选,U5控制12位LED的段选。 所述的按键模块采用按键开关,所述的芯片U5的输出进行按键的扫描控制,按键 扫描从所述芯片Ul的13脚回扫。 所述的芯片U1的9脚与三极管T1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T13的发射极接有蜂鸣器 H。 所述的变频器与工频电网连接。 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实现了连铸牵引机的在拉停过程中 精确定时、控制准确;2、可靠性高、节约电能、维护工作量小;3、在牵引机构动作的控制模 式上,既可使用自动连续运行,也可以手工点动控制;4、可以在不停机时改变牵引速度、牵 引节距和牵引反推频度,很好地消除了由于炉温波动、冷却强度变化等工艺参数改变或原 料变化而产生的铜型材开裂等质量问题,提高了铜型材表面的光洁度,从而提高了成材率、 降低生产成本。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中的主控制模块与变频器连接的电路结构图; 图3为本技术中的主控制模块与存储模块、按键模块以及显示模块连接的电路结构图; 在图1 图3中,1、连铸牵引机;2、减速箱;3、变频电动机;4、变频器;5、主控制模块;6、存储模块;7、按键模块;8、显示模块。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铜材连铸牵引机的调速控制器,包括电源、连铸牵引机1,减速箱2 和变频电动机3,变频电动机3连接有变频器4,变频器4与工频电网连接,输出的变压变频 电源可控制变频电动机3的转速。变频器4与一个主控制模块5的输出端连接,主控制模 块5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有存储模块6和按键模块7,主控制模块5的输出端还连接有显示模 块8。 如图2所示主控制模块5采用芯片U1,芯片U1的型号为AT89C2051。变频器4采 用FR-A540,芯片Ul的两个输出口分别通过光电耦合器与变频器4的STF、STR端子连接,并 通过与变频器4的PC端子连接的组合开关S1实现自动控制和点动控制之间的切换,变频 器4的5端子和10端子引出电位器RT1和电位器RT2,并通过组合开关S2与变频器4的2 端子连接,可实现点动频率调节和连续运动频率调节。芯片Ul的12脚接入一个光电耦合 器和按键K1后再与组合开关S1的一个触点连接,芯片U1的ll脚接入另一个光电耦合器 和按键K2后再与组合开关S1的另一个触点连接,组合开关S1与变频器的PC端连接,变频 器的STF端连接在按键K1与光电耦合器之间,变频器的STR端连接在按键K2与另一个光 电耦合器之间。这里两个光电耦合器采用的型号均为TLP521-2。 如图3所示存储模块6采用芯片U2,其型号为X5045,芯片U2的1脚与芯片Ul的 8脚连接,芯片U2的2脚与芯片Ul的7脚连接,芯片U2的5脚与芯片Ul的19脚连接,芯 片U2的6脚与芯片Ul的14脚连接,芯片U2的7脚与芯片Ul的1脚连接,芯片U2的7脚 通过电阻R25与电源连接,芯片U1的20脚接有电源,芯片U2的8脚接有电源。存储模块 6具有保存功能、看门狗功能、上电掉电复位功能、电源电压监控功能。显示模块8采用12 位LED动态显示,芯片Ul的2脚、3脚和6脚接入移位寄存器U3、 U4和U5, U3、 U4和U5的 型号均为74LS595,芯片Ul通过其输出端的移位寄存器U3、U4和U5来驱动12位LED动态显示数据,U3、U4的输出通过三极管Tl T12控制12位LED的位选,U5控制12位LED的段选。芯片Ul的2脚与U3的14脚连接,U1的3脚分别与U3的11脚、U4的11脚以及U5的11脚连接,U1的6脚分别与U3的12脚、U4的12脚以及U5的12脚连接。U3的9脚与U4的14脚连接,U4的9脚与U5的14脚连接。U3、U4和U5均为10脚和16脚接电源,8脚和13脚接地。三极管Tl T12的发射极分别接有电源,三极管Tl T12的基极分别连接有电阻Rl R12,三极管Tl T12的集电极分别连接在12位LED的C0M1 C0M12端。U5的7脚接有电阻R21,电阻R21分别连接有发光二极管LED13、 LED14、 LED15和LED16后接入12位LED的C0M3、C0M6、C0M7和C0M10端。按键模块7采用按键开关,芯片U5的输出进行按键的扫描控制,按键扫描从所述芯片U1的13脚回扫,芯片U1的13脚依次接入按键开关、二极管和电阻后与12位LED的段选端连接。按键开关为S3、S4、S5、S6和S7,按键开关S3的一端与芯片Ul的13脚连接,另一端依次接入二极管Dl和电阻R13后接入12位LED的b段。按键开关S4的一端与芯片Ul的13脚连接,另一端依次接入二极管D2和电阻R14后接入12位LED的a段。按键开关S5的一端与芯片Ul的13脚连接,另一端依次接入二极管D3和电阻R15后接入12位LED的f段。按键开关S6的一端与芯片Ul的13脚连接,另一端依次接入二极管D4和电阻R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铜材连铸牵引机的调速控制器,包括电源、连铸牵引机(1),减速箱(2)和变频电动机(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频电动机(3)连接有变频器(4),变频器(4)与一个主控制模块(5)的输出端连接,主控制模块(5)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有存储模块(6)和按键模块(7),所述的主控制模块(5)的输出端还连接有显示模块(8)。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铜材连铸牵引机的调速控制器,包括电源、连铸牵引机(1),减速箱(2)和变频电动机(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频电动机(3)连接有变频器(4),变频器(4)与一个主控制模块(5)的输出端连接,主控制模块(5)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有存储模块(6)和按键模块(7),所述的主控制模块(5)的输出端还连接有显示模块(8)。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材连铸牵引机的调速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 控制模块(5)采用芯片U1,芯片U1的型号为AT89C2051。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铜材连铸牵引机的调速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变频器(4)采用FR-A540,所述的芯片U1的两个输出口分别通过光电耦合器与变频器 (4)的STF、 STR端子连接,并通过与变频器(4)的PC端子连接的组合开关(Sl)实现自动 控制和点动控制之间的切换,所述的变频器(4)的5端子和IO端子引出电位器(RT1)和电 位器(RT2),并通过组合开关(S2)与变频器(4)的2端子连接。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铜材连铸牵引机的调速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存储模块(6)采用芯片U2,其型号为X5045,芯片U2的1脚与芯片Ul的8脚连接,芯片 U2的2脚与芯片Ul的7脚连接,芯片U...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跃东郎朗凌有铸王冠凌孙新柱汪鹏飞陈孟元徐小军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工程科技学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