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马援专利>正文

一种机动车驾驶员防磕睡紧急自动停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54018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机动车驾驶员防磕睡紧急自动停车装置,它包括有摄像机,图像处理单板机;其技术要点是:在驾驶室内与驾驶员前方视线眼部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摄像机,该摄像机的视频图像输出端与图像处理单板机相连接,该图像处理单板机的输入端还分别与车载电脑的发动机转速信号、行车速度信号输出端相连接;图像处理单板机的输出端通过执行驱动控制器分别与油门控制器、刹车控制器、报警器、双闪继电器输入端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一旦驾驶员在行车中出现打瞌睡的危险状态,所述的执行驱动控制器则将通过音响报警,控制双闪,控制刹车力度和控制油门功能,从而转变为安全状态。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可靠,可有效防止行车中由于驾驶员磕睡时造成的行车事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止机动车驾驶员疲劳驾驶保证行车安全的
,具体地说是一 种机动车驾驶员防磕睡紧急自动停车装置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机动车长时间行驶时,司机容易出现疲劳嗑睡,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严 重的影响司机自身和他人的财产和生命安全。近年来,在高速公路行车中,由于驾驶员磕睡造成的重大交通事故成倍上升,因此, 世界各国都在对车载预防驾驶员行车磕睡装置进行大量的开发研究。如识别脑波、判断睡 眠姿态、脑部位置偏移、手部握力变化、眨眼频率判断等。由于上述各种方法均存在判断 驾驶员瞌睡状态的不确定性和没有应急停车装置,所以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能具有实用 价值和批量生产安装的驾驶员防磕睡安全装置。综上所述,为大幅度降低行车事故减少人 身伤亡,市场急需一种能可靠识别驾驶员行车磕睡的方法和预防驾驶员行车瞌睡的紧急自 动停车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动车驾驶员防磕睡紧急自动停车装置。以避免驾驶员因行 车瞌睡所造成的行车事故。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有摄像机,图像处理单板计算机,图像采集卡, 发动机转速采集卡,行车速度采集卡,其特征是在驾驶室内与驾驶员前方视线眼部相对 应的位置上设置有摄像机,该摄像机的视频图像输出端与图像处理单板计算机相连接,该 图像处理单板计算机的输入端还分别与车载电脑的发动机转速信号、行车速度信号输出端 相连接;图像处理单板计算机的输出端通过执行驱动控制器分别与油门控制器、刹车控制 器、报警器、双闪继电器输入端连接;所述的刹车控制器是指在脚踏刹车回路上并联设置3有一根据车速调节刹车力度的比例刹车阀。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在于在机动车驾驶员前方视线范围内安装附带红外照明的摄像 机,车辆行驶中白天连续采集可见光视频图像,夜晚连续采集近红外视频图像;摄像机视 频图像输出端与图像采集卡连接;图像采集卡,发动机转速采集卡,行车速度采集卡分别 与图像识别处理器连接;车辆发动后接收到发动机转速信号,系统发出提示音要求驾驶员 对本装置手动测试自检;自检成功则自动进入工作状态。当采集到车辆行驶信号后图像识 别处理器立即开始对驾驶员脸部图像进行连续定位检测和特征分析,若在系统初始设定的 连续时间内没有检测到人脸瞳孔,则表明驾驶员没有目视观察前方路面,是处于瞌睡状态, 此时系统指令执行驱动控制器立即收油门;发出声光报警信号;根据行车速度控制比例刹 车;打开应急双闪,车辆停驶后,系统检测不到行车信号,自动解除报警功能并重新进入 工作状态。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摄像机为附带红外照明的摄像机,具有自动夜间红外照明,夜晚连续采 集近红外视频图像,白天连续采集可见光视频图像。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图像识别处理器的输入端还连接一带有强制关闭警示电路的故障强制 关闭电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图像识别处理器的输入端还连接有一手动自检电路。 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图像采集卡是将采集的模拟视频图像信号转变成可供系统识别处理的 数字图像信号。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发动机转速采集卡连接在车载发动机转速传感器上,为本系统提供车辆 工作状态。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行车速度采集卡连接在车载速度传感器上,采集的行车速度信号为系统 判断瞌睡和刹车力度控制提供依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油门控制器是指在油门踏板上设置有一将油门回收到发动机怠速状态 的顶杆式紧急顶断机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图像识别处理器包括图像定位检测分析判断功能,根据初始状态设定可以准确判断驾驶员是否瞌睡;图像处理单板计算机对行驶中采集的驾驶员脸部图像进行眼 睛瞳孔检测,如果超过设定时间未检测到瞳孔,即判定为磕睡。本专利技术具有一旦驾驶员出现打瞌睡的危险状态,所述的执行驱动器则将通过音响报 警,控制双闪,以及通过比例刹车阀来控制刹车力度和顶杆式紧急顶断机构来控制油门踏 板使其油门回收到发动机的怠速状态,从而转变为安全状态。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可靠, 进行随时检测,可有效防止由于驾驶员磕睡时造成的行车事故。 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流程示意简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比例刹车阀结构示意简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油门控制器结构示意简图。下面将结合附图并通过实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下述的实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 其中例子而已,并不代表本专利技术所限定的权利保护范围,本专利技术的权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 求书为准。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l由图1系统结构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应用实例在机动车驾驶员前方视线眼部的范围内 (倒车镜)安装附带自动红外照明的摄像机,车辆行驶中白天连续采集可见光视频图像,夜晚连续采集近红外视频图像;摄像机视频图像输出端与图像采集卡(MV-AINI3.0)连接; 图像采集卡(MV-AINI3. 0)将视频模拟图像信号转换成可供处理识别的数字图像信号;将 发动机转速采集卡(KPCI-812)连接在车载发动机转速传感器上,发动机转速信号是系统 识别车辆工作状态的依据;将行车速度采集卡(KPCI-812)连接在车载速度传感器上,提 供的行车速度信号是系统判断驾驶员瞌睡和刹车力度控制的依据。将图像采集卡,发动机 转速采集卡,行车速度采集卡分别连接到图像识别处理器(SBC9261-I嵌入式单板计算机) 输入端,图像识别处理器输出端连接到MC-21812执行驱动器输入端;MC-21812执行驱动器分别输出音响报警,双闪触点,控制比例刹车阀和油门控制器。由图2所述的工作原理图所示,当驾驶员打开发动机钥匙开关后,系统电源接通进入 待机状态,当车辆发动成功后发动机转速采集卡采集到发动机转速信号,系统发出提示语 音要求驾驶员对本装置手动测试自检;这时驾驶员需要按下手动测试开关闭眼1秒钟,系 统工作正常时每闭眼1秒钟就会发出1次正常提示音,松开测试开关系统自动进入工作状 态。如果系统有故障会发出故障提示音,为不影响正常行车,需要人工强制关闭系统,强 制关闭系统后,每间隔一定时间会发出系统已关闭提示,要求尽快维修。当行车速度采集 卡采集到车辆行车速度信号后证明车辆已经处于运动状态,图像识别处理器立即开始对转换成数字信号的图像进行驾驶员脸上眼部进行识别跟踪,脸部跟踪定位后系统会对脸部特 征连续检测分析,判断眼部的瞳孔状态,若在系统初始设定的时间内没有检测到人脸瞳孔, 则表明驾驶员在此时间内没有目视观察前方路面,已经处于瞌睡状态;判断瞌睡的设定依 据是l.驾驶员瞌睡的唯一体征是闭眼(检测不到瞳孔,);2.车辆处于行驶状态;3.人在 非睡眠状态时眨眼时间极短,即便是连续眨眼也不会影响前方路面观测;4.车速60公里 时每秒行驶距离16. 67米,车速120公里时每秒行驶距离33. 33米,如果前方路面在视野 中消失超过l秒以上则很可能发生事故;因此,系统初始设定检测不到瞳孔的时间车速 60公里时为秒,车速120公里时为^ 1秒,达到和超过临界值即为瞌睡K-60T^2S420T S1S;当判定为瞌睡状态时,系统输出紧急停车指令,驱动控制器立即控制油门控制器将 油门收到最小;向驾驶员发出声光报警信号;根据行车速度按比例控制刹车力度;接通应 急双闪灯,当车辆停驶后系统检测不到行车速度信号,会自动解除报警功能并重新进入工 作状态。 工作过程简述执行驱动控制器输入端收到(SBC9261-1嵌入式单板计算机)刹车信号指令后,立即 输出四种执行动作,第一种是继电器触点接通音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动车驾驶员防磕睡紧急自动停车装置,它包括有摄像机,图像处理单板计算机,图像采集卡,发动机转速采集卡,行车速度采集卡,其特征是:在驾驶室内与驾驶员前方视线眼部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摄像机,该摄像机的视频图像输出端与图像处理单板计算机相连接,该图像处理单板计算机的输入端还分别与车载电脑的发动机转速信号、行车速度信号输出端相连接;图像处理单板计算机的输出端通过执行驱动控制器分别与油门控制器、刹车控制器、报警器、双闪继电器输入端连接;所述的刹车控制器是指在脚踏刹车回路上并联设置有一根据车速调节刹车力度的比例刹车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动车驾驶员防磕睡紧急自动停车装置,它包括有摄像机,图像处理单板计算机,图像采集卡,发动机转速采集卡,行车速度采集卡,其特征是在驾驶室内与驾驶员前方视线眼部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摄像机,该摄像机的视频图像输出端与图像处理单板计算机相连接,该图像处理单板计算机的输入端还分别与车载电脑的发动机转速信号、行车速度信号输出端相连接;图像处理单板计算机的输出端通过执行驱动控制器分别与油门控制器、刹车控制器、报警器、双闪继电器输入端连接;所述的刹车控制器是指在脚踏刹车回路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援苏明
申请(专利权)人:马援苏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9[中国|沈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