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40364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9: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工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总成及车辆,包括主燃烧系统、预燃烧系统和冷却系统。其中,主燃烧系统包括主燃烧室;预燃烧系统包括预燃烧室,预燃烧室与主燃烧室连通;冷却系统包括气缸体水套和气缸盖水套,气缸体水套包括缸体主水套、进水腔和排水腔,进水腔和排水腔通过缸体主水套连通,气缸盖水套包括上层水套和下层水套,上层水套和下层水套并联于进水腔及排水腔之间且连通,且沿竖直方向,上层水套、下层水套和缸体主水套自上而下依次排列,主燃烧室部分插设于下层水套内,预燃烧室同时插设于上层水套和下层水套内。如此,冷却系统可实现对主燃烧系统和预燃烧系统的共同冷却,简化了结构布设,适用于更多车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工程,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总成及车辆


技术介绍

1、目前量产汽油发动机的最高热效率为41~42%,未来45%~50%热效率的汽油发动机成为追求的目标。加快燃烧速度,提高等容度,减少散热损失,同时抑制爆震,是提高汽油机热功转化效率的有效手段。预燃室射流点火能提高燃烧速度、抑制爆震、扩展稀燃极限,是未来超高热效率发动机最有希望应用的技术之一。

2、预燃室燃烧则可以采用接近上止点的点火提前角,跳火后预燃室的混合气着火,压力快速升高,预燃室压力进程出现第二个峰值,而主燃室由于活塞的快速下行,出现压力略微下降;随着预燃室混合气燃烧导致的压力升高,大量的活性反应基团通过预燃室上的小孔喷出,形成射流火焰,在主燃室内沿周向均匀分布的四个点位形成着火点,使主燃室内的混合气从燃烧室边缘向中心迅速燃烧,缸内爆发压力快速升高,峰值燃烧压力相比原机增加,此时预燃室与主燃室的压力基本达到平衡,出现了第三个压力峰值。

3、虽然预燃烧系统具备上述优点,但在汽车工业中尚未被广泛的应用于商业生产。究其原因,发动机长时间运行时,预燃室长期在高温下工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腔(313)位于所述缸体主水套(311)的进气侧,所述进水腔(312)位于所述缸体主水套(311)的排气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水套(321)包括第一冷却区(3211)和第二冷却区(3212),所述第一冷却区(3211)包括两个进水端,所述第一冷却区(3211)的其中一个进水端与所述下层水套(322)连通,另一个所述进水端与所述第二冷却区(3212)连通,所述预燃烧室(210)的上部插设于所述第一冷却区(3211),所述主燃烧系统(10...

【技术特征摘要】

1.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腔(313)位于所述缸体主水套(311)的进气侧,所述进水腔(312)位于所述缸体主水套(311)的排气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水套(321)包括第一冷却区(3211)和第二冷却区(3212),所述第一冷却区(3211)包括两个进水端,所述第一冷却区(3211)的其中一个进水端与所述下层水套(322)连通,另一个所述进水端与所述第二冷却区(3212)连通,所述预燃烧室(210)的上部插设于所述第一冷却区(3211),所述主燃烧系统(100)包括出气道(120),所述出气道(120)的上部插设于所述第二冷却区(32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水套(322)包括第三冷却区(3221)、第四冷却区(3222)和第五冷却区(3223),所述第三冷却区(3221)的排水端与所述第四冷却区(3222)的进水端连通,所述第四冷却区(3222)的排水端与所述第五冷却区(3223)的进水端连通,所述主燃烧室(110)和所述预燃烧室(210)的部分插设于所述第三冷却区(3221)、所述第四冷却区(3222)和所述第五冷却区(3223),且所述第一冷却区(3211)的其中一个所述进水端与所述第四冷却区(3222)的进水端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300)还包括气缸垫(330),所述气缸垫(330)夹设于所述气缸体水套(310)和所述气缸盖水套(320)之间,所述气缸垫(330)开设有第一流道总成(331)和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文蕾孙明陆朱立铭刘东航张得志熊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