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微流体,具体地,涉及一种对向喷射式的微流体混合器。
技术介绍
1、微流体技术具备试剂消耗少、反应速度快以及易于集成等优点,在生物医药、分析化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微流体混合器是关键的部件,实际应用过程中,其有不同结构的设计,常用的包括t型结构、y型结构、十字型结构、交错人字形结构、或若干个圆圈相连的结构等,这些结构都是将两相或者两相以上流体混合,可以生成颗粒或者化学反应合成其他化合物。
2、以t型结构为例,其通常是由普通的三通管路连接而成,而且流体输入端需要用其他管路来连接。两相流体通常在相同尺寸的管路进行简单混合后经第三根管路流出。目前该种方式所存在的弊端是:①大量流体在高流速状态下进行混合,其混合效果不理想,而且浪费物料。②需要管路连接,操作相对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对向喷射式的微流体混合器。
2、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对向喷射式的微流体混合器,包括:盖片,盖片内开设有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及第三流道,第一流道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流体区及第一加压区,第二流道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二流体区及第二加压区,第一加压区、第二加压区及第三流道相互连通;
3、其中,第一流体区及第二流体区与外部相通,作为进料端,第三流道与外部相通,作为出料端;第一加压区的口径小于第一流体区的口径。
4、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第二加压区的口径小于第二流体区的口径。
5、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
6、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盖片包括相互贴合连接的上盖板及下盖板,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及第三流道均设置于上盖板及下盖板。
7、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第一流道包括第一子流道及第二子流道,第一子流道设置于上盖板,第二子流道设置于下盖板。
8、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第二流道包括第三子流道及第四子流道,第三子流道设置于上盖板,第四子流道设置于下盖板。
9、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第三流道包括第五子流道及第六子流道,第五子流道设置于上盖板,第六子流道设置于下盖板。
10、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上盖板设有第一安装块,下盖板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一安装块与第一安装孔相适配。
11、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上盖板设有第二安装块,下盖板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块与第二安装孔相适配,第二安装块与第一安装块间隔错位设置。
12、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下盖板还具有第一进料孔、第二进料孔及出料孔,第一进料孔与第一流体区相通,第二进料孔与第二流体区相通,出料孔与第三流道相通。
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第一加压区的外径减小,流体由第一流体区流向第一加压区的时候,由于口径缩小,使得第一加压区内的流体形成压差,其在第三流道接口出喷射而出,与第二流道流出的流体混合,进而提升流体的混合效果,降低物料浪费,同时,不仅省去了管路连接,简化操作,而且还可以循环使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对向喷射式的微流体混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盖片(1),所述盖片(1)内开设有第一流道(11)、第二流道(12)及第三流道(13),所述第一流道(11)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流体区(111)及第一加压区(112),所述第二流道(12)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二流体区(121)及第二加压区(122),所述第一加压区(112)、所述第二加压区(122)及所述第三流道(13)相互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向喷射式的微流体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压区(122)的口径小于所述第二流体区(121)的口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向喷射式的微流体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区(111)与所述第二流体区(121)的口径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对向喷射式的微流体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片(1)包括相互贴合连接的上盖板(14)及下盖板(15),所述第一流道(11)、所述第二流道(12)及所述第三流道(13)均设置于所述上盖板(14)及所述下盖板(1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向喷射式的微流体混合器,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向喷射式的微流体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12)包括第三子流道(123)及第四子流道(124),所述第三子流道(123)设置于所述上盖板(14),所述第四子流道(124)设置于所述下盖板(15)。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向喷射式的微流体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流道(13)包括第五子流道(131)及第六子流道(132),所述第五子流道(131)设置于所述上盖板(14),所述第六子流道(132)设置于所述下盖板(15)。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向喷射式的微流体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14)设有第一安装块(141),所述下盖板(15)设有第一安装孔(151),所述第一安装块(141)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51)相适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对向喷射式的微流体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14)设有第二安装块(142),所述下盖板(15)设有第二安装孔(152),所述第二安装块(142)与所述第二安装孔(152)相适配,所述第二安装块(142)与所述第一安装块(141)间隔错位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向喷射式的微流体混合器,其特征在于,下盖板(15)还具有第一进料孔(153)、第二进料孔(154)及出料孔(155),所述第一进料孔(153)与所述第一流体区(111)相通,所述第二进料孔(154)与所述第二流体区(121)相通,所述出料孔(155)与所述第三流道(13)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向喷射式的微流体混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盖片(1),所述盖片(1)内开设有第一流道(11)、第二流道(12)及第三流道(13),所述第一流道(11)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流体区(111)及第一加压区(112),所述第二流道(12)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二流体区(121)及第二加压区(122),所述第一加压区(112)、所述第二加压区(122)及所述第三流道(13)相互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向喷射式的微流体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压区(122)的口径小于所述第二流体区(121)的口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向喷射式的微流体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区(111)与所述第二流体区(121)的口径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对向喷射式的微流体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片(1)包括相互贴合连接的上盖板(14)及下盖板(15),所述第一流道(11)、所述第二流道(12)及所述第三流道(13)均设置于所述上盖板(14)及所述下盖板(1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向喷射式的微流体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11)包括第一子流道(113)及第二子流道(114),所述第一子流道(113)设置于所述上盖板(14),所述第二子流道(114)设置于所述下盖板(1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向喷射式的微流体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巧林,赵腰林,
申请(专利权)人:纳微广州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