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面混合型微流控芯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856873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30 1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一种双面混合型微流控芯片,包括第一芯片体及第二芯片体,第一芯片体一面刻有至少两条注入流道及一条混合流道,两条注入流道的一端皆与混合流道的一端连通,注入流道另一端开设有注入口,注入口穿透至第一芯片体另一面,混合流道另一端设有流出口,流出口亦穿透至第一芯片体另一面,沿混合流道的长度方向,其底部刻有多组混合凹槽组,每组混合凹槽组都具有多个混合凹槽,第二芯片体盖设于第一芯片体一面,并将注入流道及混合流道封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面混合型微流控芯片


[0001]本技术涉及微流体混合
,具体地,涉及双面混合型微流控芯片


技术介绍

[0002]微流体混合设备是一种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流体在微米尺寸的管道内进行缓和的设备,从而生成微米或纳米级别的颗粒,其中,微流控芯片是微流体混合设备最重要的部件之一

[0003]现有技术中,微流控芯片内的流道有着各种类型的设计,例如常见的
T

、Y
型等,这些结构都能够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流体进行混合,其中,
Y
型流道结构的流动性

可控性都相对较好,但其混合效果却相对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双面混合型微流控芯片,包括:
[0005]第一芯片体及第二芯片体,第一芯片体一面刻有至少两条注入流道及一条混合流道,两条注入流道的一端皆与混合流道的一端连通,注入流道另一端开设有注入口,注入口穿透至第一芯片体另一面,混合流道另一端设有流出口,流出口亦穿透至第一芯片体另一面,沿混合流道的长度方向,其底部刻有多组混合凹槽组,每组混合凹槽组都具有多个混合凹槽,第二芯片体盖设于第一芯片体一面,并将注入流道及混合流道封闭

[0006]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第二芯片体上亦对应设有多组混合凹槽组,多组混合凹槽组位于第二芯片体面向第一芯片体的一面,并与位于第一芯片体的混合凹槽组相对设置

[0007]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混合流道呈蜿蜒状设置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每个混合凹槽都具有长槽体及短槽体,长槽体及短槽体一端相互连通,另一端则分别与混合流道的两侧相接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长槽体与短槽体皆朝混合流道中流体的流动方向倾斜设置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相邻的两组混合凹槽组中,其中一组混合凹槽组的长槽体与另一组混合凹槽组的短槽体位于混合流道的同一侧,其中一组混合凹槽组的短槽体与另一组混合凹槽组的长槽体位于混合流道的同一侧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第一芯片体还设有稀释入液流道,其一端与混合流道连通,且靠近流出口,稀释入液流道另一端则穿透第一芯片体设有稀释液入口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混合流道靠近流出口的一端具有稀释区,稀释入液流道一端与稀释区连通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第一芯片体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防呆通孔,第一防呆通孔穿透于第一芯片体两面,第二芯片体上对应设置有多个防呆凸块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第一芯片体上还设置有多个第二防呆通孔,第二
防呆通孔以穿透设置于第一芯片体的两面

[0015]本技术中,通过在混合流道中设置混合凹槽,使得流体流经时流入混合凹槽而产生回流,产生的回流再次与流道内的流体相互碰撞混合,从而提高产品内流体的混合效果

附图说明
[001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0017]图1为实施例中双面混合型微流控芯片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实施例中第一芯片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1中
A
部放大图;
[0020]图4为图2中
B
部放大图;
[0021]图5为图1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图5中
C
部放大图;
[0023]图7为实施例中双面混合型微流控芯片纵向剖视图;
[0024]图8为图7中
D
部放大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
第一芯片体;
11、
注入流道;
111、
注入口;
12、
混合流道;
121、
流出口;
122、
稀释区;
13、
稀释入液流道;
131、
稀释液入口;
14、
第一防呆通孔;
15、
第二防呆通孔;
[0027]2、
第二芯片体;
21、
防呆凸块;
[0028]3、
混合凹槽组;
31、
混合凹槽;
311、
长槽体;
312、
短槽体;
[0029]01、
混合回流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

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

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

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0031]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2]参阅图1‑
图4,图1为实施例中双面混合型微流控芯片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中第一芯片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
1A
部放大图,图4为图
2B
部放大图

本例中的一种双面混合型微流控芯片包括:第一芯片体1及第二芯片体2,其中,第一芯片体1一面刻有至少两条注入流道
11
及一条混合流道
12
,两条注入流道
11
的一端皆与混合流道
12
的一端连通,注
入流道
11
另一端开设有注入口
111
,注入口
111
穿透至第一芯片体1另一面设置,混合流道
12
另一端则设有流出口
121
,流出口
121
亦穿透至第一芯片体1的另一面,沿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双面混合型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芯片体
(1)
及第二芯片体
(2)
,所述第一芯片体
(1)
一面刻有至少两条注入流道
(11)
及一条混合流道
(12)
,两条注入流道
(11)
的一端皆与混合流道
(12)
的一端连通,所述注入流道
(11)
另一端开设有注入口
(111)
,所述注入口
(111)
穿透至所述第一芯片体
(1)
另一面,所述混合流道
(12)
另一端设有流出口
(121)
,所述流出口
(121)
亦穿透至所述第一芯片体
(1)
另一面,沿混合流道
(12)
的长度方向,其底部刻有多组混合凹槽组
(3)
,每组所述混合凹槽组
(3)
都具有多个混合凹槽
(31)
,所述第二芯片体
(2)
盖设于所述第一芯片体
(1)
一面,并将所述注入流道
(11)
及混合流道
(12)
封闭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混合型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芯片体
(2)
上亦对应设有多组混合凹槽组
(3)
,多组所述混合凹槽组
(3)
位于所述第二芯片体
(2)
面向所述第一芯片体
(1)
的一面,并与位于第一芯片体
(1)
的混合凹槽组
(3)
相对设置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面混合型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流道
(12)
呈蜿蜒状设置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面混合型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混合凹槽
(31)
都具有长槽体
(311)
及短槽体
(312)
,所述长槽体
(311)
及短槽体
(312)
一端相互连通,另一端则分别与混合流道
(12)
的两侧相接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巧林赵腰林
申请(专利权)人:纳微广州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